周衛(wèi)兵
【摘 要】課堂評價的改革是課改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今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對學生的鼓勵、表揚隨處可見??晒P者注意到:面對學生明顯的錯誤,甚至是與文本價值取向背道而馳的理解,我們老師也不置可否,更不敢加以批評,生怕被聽課者冠以“違背課改精神”的帽子。課改要求多給予學生鼓勵,這一理念本身并沒有錯誤,是為了改革以往課堂評價的弊端提出來的;但是,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課堂評價也要敢于說“不”!
【關(guān)鍵詞】課堂評價;鼓勵;老師
曾親自聆聽薛法根老師執(zhí)教《臥薪嘗膽》一課,薛老師課堂上對學生及時的點撥、評價,讓我深受啟發(fā)。現(xiàn)擷取其中的一個片段,談談自己的感悟。
實錄一
師:誰能用課文中的話,把“臥薪嘗膽”的意思說一說呢?
生:“臥薪嘗膽”的意思是睡在柴草上嘗苦膽的味道。
師:對,這是字面上的意思,你看,臥:睡;薪:柴草;嘗:品嘗;膽:苦膽。但它真正的含義是不是就是晚上睡在柴草上,每頓飯嘗一嘗苦膽的味道呢?
生:“臥薪嘗膽”的意思就是:越王打敗了,他去給吳王當奴仆,回國后晚上睡在柴草上,吃飯時都要嘗嘗苦膽的味道,不忘記他受盡的屈辱。后來比喻刻苦自勵,奮發(fā)圖強。
師:你查了字典,是吧?這個同學有個很好的習慣,除了預習課文之外,還查了課外的書籍,真好!
薛老師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眼睛,立刻從學生的回答中看出這個孩子查了字典,并及時給予鼓勵??梢钥隙ǎ@個孩子以后會把這一良好習慣保持下去,班上的其他孩子也會從老師的這一評價中明白:我們應該養(yǎng)成勤查資料的好習慣。
客觀地說,以往的課堂中,老師評價語言單一,甚至充斥著批評、訓斥;如今的課堂,隨處可見老師給予學生的鼓勵和肯定,學生學習興趣濃,課堂氣氛活躍,這無疑是課堂教學的一大進步。但細心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再也聽不到老師的批評了,即使學生的價值取向與文本的不一致,老師也是模棱兩可、不置可否。在平時的教學中,經(jīng)??梢钥吹竭@樣的課例。
實錄二
(某位老師執(zhí)教蘇教版第十一冊《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一文的片段)
師:文中說,這是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那么,女孩子要不要讀呢?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討論。
生:(分小組討論,氣氛也比較熱烈)
師:哪位同學說說自己的看法?
生:我覺得女孩子也應該讀一讀,因為這本書介紹了魯濱遜一個人在荒島上生活了28年,面對那么多的困難,他沒有退縮,勇敢接受,想盡一切辦法,并努力去克服困難,樂觀地對待這一切,最終獲救。這本書其實是希望我們具有他的這種精神,女孩子也要面對生活的挑戰(zhàn),所以也要學習魯濱遜的精神。
師:還有誰再談一談?
生:我們小組一致認為,我們女生不需要讀這本書。在中國人的眼中,女孩子長大以后,主要負責家務及照顧家人,并不需要在工作上付出太多,更不要說有魯濱遜那樣的經(jīng)歷了,那是男孩子的事情,就讓男孩子去讀吧,我們女孩子大可不必去讀。
師:嗯,這位同學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我們把掌聲送給她!
生:(一起熱烈鼓掌)
很明顯,這位同學乃至這個小組同學的理解就是違背了文本的價值取向的,也有悖于編者的意圖,老師不但不指出來,還讓全班學生對這種所謂的“獨特見解”加以表揚,提倡學習,難道是想讓所有的學生都認同這一觀點嗎?是認為主人公的這種精神,女孩子就不需要了嗎?
這樣的課聽多了,難免會讓老師產(chǎn)生這樣的困惑:評價學生要多鼓勵,是不是不需要、甚至是不能批評學生了呢?筆者認為: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曾說過:“現(xiàn)在提倡人文精神,好多老師連話都不敢說了,有聽課者專門把老師表揚孩子的話給記下來,反而把老師給束縛住了,老師也不敢批評了,更不敢懲罰了。老師們,你們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怎么辦效果好,我們就怎么辦。”筆者認為:根據(jù)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課堂評價也要敢于對學生說“不”,敢于對學生說得不好、做得不好的進行批評;而不是一味地用廉價的鼓勵、表揚,來迎合學生的喜歡。
再來看看本節(jié)課上薛老師的另一個教學片段:
實錄三
師:我們需要的是一種精神,不但小孩子需要,成年人也需要,我們祖國的強大也要臥薪嘗膽。古人將這種精神傳承下來,寫了一副對聯(lián),我把它寫下來,看哪位同學記性好,能背下來。
生:讀這副對聯(lián):“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破釜沉舟,百二秦關(guān)終屬楚?!?/p>
師:上聯(lián)是一個歷史故事,也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臥薪嘗膽”;下聯(lián)也是一個歷史故事,叫“破釜沉舟”,意思你們懂嗎?回去之后查一下有關(guān)資料,或者請教你的老師、父母……
生:老師,你能不能告訴我們呢?
師:這個不告訴你。怎么知道,老師已經(jīng)說得很明白了。要注意傾聽!老師建議大家回去之后查一查有關(guān)資料,把這個詞的意思弄明白。
如果從鼓勵的角度出發(fā),從保護學生求知欲的角度出發(fā),我們是不是應該當場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呢?可薛老師敢于果斷地對學生說“不”!稍作思考,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提出的這個問題不是本課的教學內(nèi)容,更不是教學的重點,引入的目的是讓學生課后進行探究,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老師已經(jīng)明明白白地告訴了學生學習的途徑,可學生還是提出這樣的要求,要么是沒認真聽講,要么是不愿花時間探究,只想要現(xiàn)成的答案。無論哪一種,都是不可取的。面對這種情況,在這樣的大型觀摩課上,薛老師的敢于說“不”的做法能否給我們更多的啟示與幫助呢?
(作者單位:南京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