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邦
美的構(gòu)圖
◎李治邦
我是寫小說的,寫散文和隨筆確不是自己的強項,就好像你會吹嗩吶,但你未必吹得了竹笛或者葫蘆絲。我寫散文少,寫隨筆多。所以這么多的去寫,就是想補充自己的文化積存和內(nèi)涵,修養(yǎng)自己的文化情懷。我很幸運,生長在一個蘊藏著豐厚文化底蘊的風水寶地,天津真是一個養(yǎng)我生我的家鄉(xiāng)。我很多感觸是來自于這里,然后在這里升華提煉。比如我喜歡孫犁,我覺得他的語言很美,三言兩語就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意境,能在景致里寫出一種樸實無華的心境,寫出歷史人文的興衰故事,折射出許多人生的道理,以及豐厚的情感世界?,F(xiàn)在人們閱讀散文的視野寬了,就開始喜歡梁實秋和林語堂等的散文,他們是說人怎么活著,主要的感覺就是真實。我寫散文和隨筆就是想傳承這點。我一般用的就是一種直抒胸臆的文體,說起來,散文絕對不同于小說,沒有那么虛構(gòu),也沒那么情節(jié)化和故事性;也不同于詩歌,沒有那么夸張和講究韻律,沒有縱橫上下對社會的呼喚。我就是想寄托什么,我喜歡伏案真實地記錄自己的一種心境,講述自己真實的感受。
自己從文四十年,寫了幾百篇的散文和隨筆,越來越有了體味,那就是不刻意。喜歡散文的作者都是有情調(diào)的人,就好比喜歡詩歌的人都是有意境的人一樣。我常年寫小說,寫著寫著就有了一種世俗感,急功近利。我就用散文來錘煉自己的文字力量,用隨筆來補充自己的文化視野,總之是需要沉淀自己思索自己。我寫散文,寫了不少的景致,比如鏡泊湖,比如鼓浪嶼,比如都江堰,比如納木措湖。寫景色,寫的都是我接觸到人文景觀的胸懷,能看出自己對生活對歷史的熱愛和鐘情。對人物,是對這些人物的敬仰和學(xué)習(xí)。我寫歷史的變遷和滄桑,比如描寫景色的煙柳,對暮色和薄霧的抒懷,對水鳥和漁船的情愫,都是用寫日記的方式記錄自己的觀察,尋找散文和隨筆的支撐點。寫散文和隨筆,我能懂得在浩瀚的歷史長河里,對生活變遷的一舉一動,和自然一朝一夕的接觸,品嘗出什么是最珍貴的,最有價值的。我是想用散文唱出動人歌聲,用隨筆當作海河流水潺潺作響。
散文總要給人以啟迪,隨筆也不是那么好寫的,我可能是太喜歡散文和隨筆了,總想著在寫作前應(yīng)該洗洗手靜靜心,放上一首古典的音樂營造一下氛圍。我對文友們說,寫散文和隨筆也是鍛煉你、熏陶你的一種方式,你浮躁了焦慮了,不會寫出好的散文和隨筆。前不久去了成都的杜甫草堂,當?shù)嘏笥褑栁?,你來好多趟了就不覺得沒有新鮮感了嗎。我說去看書,人家會笑我,說看書跑杜甫草堂干什么。我真是這么認為,因為杜甫草堂有一個書屋,就在綠樹碧水旁邊,坐在那看書就等于在天堂上一樣。游人走到那都會慢下來,即便不看也不會驚動坐在那里看書的人群。我就在那看書,在那慢慢咀嚼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消化著馮夢龍的《古今小說》,在心里吟誦著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由此看來,寫作也是需要一種心境的,有了心境東西就給人思索,給人啟迪。
李治邦,男,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天津市作協(xié)文學(xué)院簽約作家。2008年度文化部優(yōu)秀專家。1970年入伍。1978年轉(zhuǎn)業(yè)到天津市群眾藝術(shù)館工作,現(xiàn)任館長,研究館員。1979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9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著有長篇小說《逃出孤獨》《城市獵人》《繁花落盡》,中篇小說《成熟》《天堂鳥》《綠色英雄》等,短篇小說《春天里的毒日頭》等。話劇劇本《希望之歌》獲全國第五屆群星獎銀獎,電視連續(xù)劇劇本《蒼茫》獲1995年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廣播劇《咱們工人》獲1996年全國政府獎銀獎,短篇小說《關(guān)于我爹和鳥》獲1994年天津市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