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銘
摘 要:科技的飛速發(fā)展,網絡的日漸普及,微課程應運而生。微課程教學能夠充分利用各個方面的資源,使師生獲得傳統教授課模式以外的新途徑,尤其是針對中學數學教育,其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可高頻率重復使用的優(yōu)勢迅速得到師生的認可,使微課程在中學教育中的使用和推廣成為趨勢。
關鍵詞:微課程;中學數學
隨著社會發(fā)展,科技進步及教育的推進,尤其是信息技術的出現及飛速發(fā)展,將學習資源直接推進到數字化時代。信息技術在教學工作中的應用,使得教學資源以數字化方式呈現,并具有自由傳輸,方便快捷,全面覆蓋等優(yōu)勢,微課程也正是伴隨著教學手段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逐漸形成并日漸發(fā)展起來。微課程是2008年美國胡安學院的戴維·彭羅斯正式提出的,他認為微課程是一種以建構主義為指導思想,以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為目的,基于某個簡要明確的主題或關鍵概念為教學內容,通過音頻或視頻音像錄制的60秒課程。微課程在我國的起步稍晚,最早由廣東省的胡鐵生提出,他認為微課程,是“微型視頻網絡課程”的簡稱,它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只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huán)節(jié)(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人物等)而設計開發(fā)的一種情境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在線視頻課程資源。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微課程主要起步于輔助學生學習。教師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知識點制作成片段化的視頻點播資源,供學生點播或下載,反復學習。微課程的核心內容是承載教學任務的微視頻,微視頻是學習者的主要資源。
我國的微課程從教育教學活動中來,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教學活動中去。它在中學教學實踐中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當把微課程使用于中學教學活動中時,對它進行重新審視,我們認為:微課程首先是課程,它仍需遵守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經過嚴謹地信息化教學設計精心制作而成,通過視頻展現出來,應用于互聯網,服務于師生全體。
微課程與中學數學相結合,既突出了微課程的特點,又體現了中學數學的特點。一、微課程適用于數學知識點的學習。以中專數學為例,全三冊,幾百個知識點,僅僅獨立知識點也有上百個。在一節(jié)45分鐘的課堂上,這樣的知識點要出現多個,對于一些數學基礎較薄弱的學生一下子接受起來有困難;而微課程可以將一節(jié)課中出現的知識點進行分解,形成多個微課程,易于學生逐個擊破,最后達到全面掌握的效果。二、激發(f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微課程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及協作學習環(huán)境,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切身體會到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的快樂。微課程的“微”,使教學內容短小,易于掌握,更容易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玩著學,學得會,充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三、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教學活動應使全體學生達到課程目標的基本要求,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傳統教學模式要想很好地開展分層教學,有一定難點,而且一名學生在一個甚至多個學期只能面對同一個教師。如果教師的啟發(fā)、引導、教授與學生的接受習慣或接受能力不能很好地融合,就導致了師生雙方都感受到學習的吃力。微課程在分層教學上體現出獨特的優(yōu)勢,它可以適應不同學生的需要,對于同一節(jié)內容,同一個知識點,多名教師制作不同的微課程,學生按照自己的基本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微課程進行學習,并且可以根據自己的接受能力反復播放觀看,對于學習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集合中元素的確定性”為例,制作一節(jié)微課,時長約3分鐘。集合是指某些確定對象的全體,因此作為集合的元素必須是完全確定的。舉例:以下選項能構成集合的是,A、所有的好人,B、世界著名的文學家,C、高一(三)班性格活潑的學生,D、素數的全體。上題容易確定答案為D,ABC中的對象無法確定,原因在于不論“好人”,還是“著名的”,或者“性格活潑的”都沒有評價標準,而D選項有明確的標準,能夠判斷一個對象是否屬于該集合。此類問題便于解決,學生有另外的小困惑。例如“我們班身高超過2米的學生”能否構成集合?大多數學生在直觀回答中常說,不能構成集合,因為班里沒有超過2米的人。那把條件改為“我們班身高超過1.6米的學生”,能否構成集合?學生們立刻回答,能構成集合。那這兩個問題的區(qū)別在哪?難道在于我們班有超過1.6米的而沒有超過2米的學生嗎?思考后一部分學生回答兩個條件都能構成集合,另一部分學生變得含糊,不敢確定自己的答案。拋出最后一個問題,是否能構成集合的條件是什么?是有明確的標準。因此,上述兩個條件都能構成集合。至于我們班沒有身高超過2米的學生,則前一個條件構成的集合是空集。
微課程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有很大的用武之地,作為一個近幾年新興的教學輔助手段,微課程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更大努力來研究并推動它的發(fā)展,使它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發(fā)揮更好地效果。
參考文獻:
[1]胡鐵生。胡鐵生的微課研究,2014年3月.
[2]關中客。微課程,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17):14.
[3]單從凱。21世紀:文明的變遷與遠程教育的選擇,中國遠程教育,1997,(9):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