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秀
摘 要:閱讀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其語文能力的水平。葉圣陶說過: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一定程度上,閱讀教學的狀況如何直接反映出語文教學的情況如何。自新課程改革實施后,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而言,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但依然有著不少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閱讀理論;現(xiàn)狀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0-073-01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相關理論
閱讀能力是一個人學習能力的核心,是民族文化、世界優(yōu)秀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時候是在閱讀中熏陶、浸染中習得的。
1、閱讀方法簡介
在小學階段,是孩子們汲取“營養(yǎng)”的黃金階段,我們在指導他們閱讀的時候,更應該注重給予他們方法,授之以漁。以下介紹一些常用的閱讀方法,比較適合孩子們。
批注筆記法就是在閱讀時把文章要旨、讀書感想、疑難問題,隨手批寫在書中的空白地方,它的作用就是提出自己掌握書中的主要內(nèi)容。批注筆記的形式有3種:一是“眉批”,即批在書頭上;二是“旁批”,即批在句子旁;三是“尾批”,即批在一段之后。
寫讀閱讀法是筆讀閱讀法的一種。主要是指通過默寫來幫助閱讀的方法。具體做法是選定自己喜愛的一篇或一段文章,用心讀上幾遍,大致記住了,就開始默寫。默寫時,不記得原話的.就用自己的話寫,寫完之后與原文對照,看看哪些地方不如原文。
長時間讀同一內(nèi)容的書,容易疲勞,收效也不大,兩三種不同內(nèi)容的書交替閱讀,可調(diào)劑精神,使大腦一直處于興奮狀態(tài)。寒暑假讀書,最好采用這種讀書法。有價值的書刊雜志不能只讀一遍,可以重復學習,“溫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學家伏爾斯泰認為“重讀一本舊書,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復是學習之母。重復學習,有利于對知識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記憶的強化劑。
2、閱讀教學方法
如何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仍是當前語文閱讀教學中問題的癥結。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認識學生的主體地位,二者是緊密聯(lián)系著的。如果不能弄清學生在課堂上認識活動的一般規(guī)律,教師也就不可能很好地發(fā)揮主導作用。作為認識的主體,學生在閱讀課(主要反映“講讀”)上認識活動的規(guī)律是什么呢?我認為應當把學生在閱讀課上的認識活動和學生在其他學科講授課上的認識活動做一對照。在其他學科的課堂上(比如數(shù)學、物理),可以把學生的認識活動概括為“接受知識信息──加工知識信息”的過程。而閱讀課上能否這樣概括呢?閱讀課上學生也要接受一些語文知識的信息并完成對這些語文知識的加工,這是沒有疑問的。但閱讀課上學生的大量認識活動是“接受課文信息──加工課文信息”,這也是顯而易見的的事實。課文信息顯然與知識信息有著很大的區(qū)別。接受和加工“知識信息”,這是對學科知識體系中的概念、原理、定律進行思維操作;接受和加工“課文信息”,這是對以各種文章(包括文學作品)形式呈現(xiàn)出來的、沒有既定內(nèi)容限制的語言材料進行思維操作。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分析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展開,如今,關注課堂,研究課堂,構建理想的課堂已經(jīng)成為老師們的自覺行動。開放、民主、優(yōu)質(zhì)的課堂,彰顯創(chuàng)新的課堂,閃現(xiàn)生命活力的課堂,特別是涌動智慧的課堂,已經(jīng)成為我校教師追求課堂教學理想境界的熱點話題。
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上,我們可以看到老師們用智慧優(yōu)化課堂教學設計,用智慧駕馭語文課堂教學,用智慧激起學生的生命活力。但仍存在以下問題:
1、閱讀課堂枯燥乏味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就是頻繁枯燥地解詞析句,機械的字詞句訓練,大聲地讀課文,諸如此類。學生每天都是機械的背誦課文,理解詞語也是抄抄詞典。慢慢地,學生開始厭惡語文學習,討厭進行閱讀,從而就會形成會閱讀的厭倦感,嚴重就會影響學生對語文的抵觸感,從而影響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2、學生缺乏閱讀興趣
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的枯燥,課后作業(yè)機械的訓練,老師在課堂上的平淡講授,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失去了興趣,對閱讀失去了興趣,堵住了他們獲取知識的道路。學生寫的作文最能反映其閱讀的質(zhì)和量,每每看到他們的作文,就會感嘆讀書太少。又常常反思,為什么孩子們不愿意去讀書呢?或者是讀了就讀了,怎么不能內(nèi)化呢?這些問題都源自于一個原因,就是學生對閱讀不感興趣,是就閱讀而閱讀,沒有用心,沒有入腦,沒有投入精力,閱讀的內(nèi)容就是在頭腦表層中過了一遍,讀完不久,頭腦中依然是一片空白,什么都沒有了。
3、學生缺乏閱讀方法
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上,用各種線條畫畫關鍵詞句,讀讀段落,老師講解等等,但是老師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卻很少。教師在“授之以漁”方面做得非常不夠,沒有用心去了解學生實際,也沒有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如何去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如何走進文本?如何體會作者的意圖?如何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等等,我們的學生太缺乏了。每次看到他們做閱讀理解題時,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理解文本的能力確實不足,閱讀方法十分缺乏。
4、老師低估孩子的能力和閱讀量
課堂上,老師的問題過于簡單,過于頻繁,問題的提出根本無益于閱讀質(zhì)量的提高,即使用點效果也不明顯。無效的問題不僅浪費了課堂寶貴的40分鐘,同時也使孩子們覺得學無所得。孩子本來已經(jīng)懂的東西,老師不斷重復,不僅不能提高學生能力,長期如此,還會讓學生心生厭惡之感。因此,如何以學定教還是我們要探索的問題,也是今后語文教師亟待教育的問題。
閱讀能力是語文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必備能力,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加強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提升指導學生閱讀的能力,讓學生會閱讀,能閱讀,能讀好,能從閱讀中吸取“營養(yǎng)”,提升語文整體能力。
參考文獻:
[1] 彭勝東.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J];課外語文;2014.第16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