賒銷方式銷售收入的會計與稅務處理有何差異
問:2013年9月,我公司將產品銷售給某公司。該公司由于資金困難,要求采用分期付款方式,分四年付清貨款,并承擔部分利息費用。請問,這種賒銷方式銷售收入的會計與稅務處理有何不同?
柯傲集團 嚴志國
答:《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國務院令第512號,以下簡稱《企業(yè)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一項規(guī)定,企業(yè)以分期收款方式銷售貨物的,按照合同約定的收款日期確認收入的實現。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采取賒銷和分期收款方式銷售貨物,納稅義務發(fā)生時間為按合同約定的收款日期的當天。如果企業(yè)間沒有簽訂合同,則納稅義務發(fā)生時間應為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銷售貨物,不論貨物是否發(fā)出,均為收到銷售額或取得索取銷售額的憑據的當天,不論實際款項是否收回,賒銷合同約定收款日期應計銷售收入,計提銷項稅金。
根據《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財會〔2006〕3號)第四條的規(guī)定,銷售商品收入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才能予以確認:
1.企業(yè)已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
2.企業(yè)既沒有保留通常與所有權相聯系的繼續(xù)管理權,也沒有對已售出的商品實施有效控制;
3.收入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4.相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yè);
5.相關的己發(fā)生或將發(fā)生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
由于稅法與會計規(guī)定不同,在收入確認方面也有差別:
1.會計上將“商品所有權的風險轉移”作為銷售商品收入實現的重要條件。根據《〈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應用指南》的規(guī)定,與商品所有權有關的風險是指商品可能發(fā)生減值或毀損等形成的損失,而這些風險本質上屬于企業(yè)經營風險,應由企業(yè)獲得的利潤來彌補,不能由國家來承擔,否則會造成稅收的不公,因為每個企業(yè)面臨的風險大小是不相同的,因此,稅法對收入的確認就不能以“風險轉移”為條件。
2.會計上確認收入的第二個條件是“不再保留繼續(xù)管埋權”。也就是說,對實際上繼續(xù)控制的商品,其銷售收入不能確認,但從稅法角度來說,誰控制商品并不重要,只要商品所有權發(fā)生變化,就應該確認收入,所以這一條也不適用于所得稅法確認收入。
3.“相關收入和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也是會計上確認收入的一個必要條件,符合會計的穩(wěn)健性原則,稅法上對此的要求是收入和成本要合理,出于反避稅的目的,稅務機關如果認為收入和成本不合理,有權進行調整。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所得稅法中對銷售貨物收入的確認條件:一是企業(yè)獲得已實現經濟利益或潛在的經濟利益的控制權。二是與交易相關的經濟利益能夠流人企業(yè)。三是相關的收入和成本能夠合理地計量。
【案例】
北京嘉寶機械制造有限公司于2012年12月份將一套大型設備銷售給大洋有限公司。該設備現行市場銷售價格(不含增值稅)為160萬元(要求付現款),增值稅率為17%。設備成本為120萬元。大洋有限公司由于資金困難,要求采用分期付款方式,分5年付清貨款并承擔部分利息費用。價格仍保持現有水平。經研究,提出兩種方案:①2013年1月初交貨并開具增值稅專用發(fā)票貨款160萬元,增值稅稅款開票時一次付清,貨款分5年付清,每年末支付32萬元,另按欠款余額8%收取利息。如果不能按期償還貨款,每逾期一日需支付0.3‰補償金;②設備價款200萬元(不含增值稅,但含部分占用資金的利息),從2013年起分5年,每年末付40萬元貨款(含部分利息),于償還貨款時根據實收貨款金額開具增值稅專用發(fā)票。逾期按銀行貸款利率加收滯納金。
經雙方協(xié)商同意按第二種付款方式簽訂購銷合同,并于2013年1月將設備移交大洋公司。
根據稅法的規(guī)定,采取賒銷或分期收款方式銷售貨物,銷售收入實現確認的時間為合同約定的收款日期的當天。計稅銷貨額應根據向購買方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
依上述規(guī)定,北京嘉寶機械制造有限公司銷售設備的業(yè)務有兩種處理辦法:
1.如果合同規(guī)定設備不含稅價格為160萬元,于2013年1月1日交付設備并開具增值稅專用發(fā)票,其售價為當日公允價值160萬元,應納增值稅為27.2萬元(一次付清)。所欠貨款分5年還清,每年末償還貨款時按欠款余額的一定比例收取資金使用費。按此處理,所收取資金使用費可計入財務費用。
2.如果合同規(guī)定設備不含稅價格為200萬元(含部分資金占用費),分5年還清,每年末還款時開增值稅發(fā)票交納增值稅。設備的公允價值(不含稅)為160萬元。按新準則的規(guī)定應收合同價款與公允價值之間差額,應當在合同期限內采用實際利率法進行攤銷,并計入當期損益。這種規(guī)定與稅法規(guī)定不一致,從而產生納稅差異與調整。
由于稅法與會計確認銷售收入的金額不同(前者包括價外費用資金利息,后者未包括在內),產生應交增值稅的差異,因此需作納稅調整,納稅調整的賬務處理應在收到貨款時進行。
例如,第1年末收到貨款時:
借:營業(yè)稅金及附加23727(320000×17%-30673)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 21570
—應交城建稅 1510
—應交教育費 647
附加
以后各年的賬務處理相同。應交所得稅未產生差異,根據稅法規(guī)定其貨款全部計入銷售收入,而接新會計準則規(guī)定價款中的一部分,計入了財務費用。年終兩者都計入了本年損益,最終結果一致,故不用作納稅調整。
黎顯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