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芙蓉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哈爾濱 150001)
論《溫洛克石墻》中的身體意識與自我認知*
黃芙蓉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哈爾濱 150001)
加拿大著名作家艾麗斯·門羅的小說《溫洛克石墻》描述了女主人公從鄉(xiāng)鎮(zhèn)到都市的自我追尋過程。本文采用空間、感官與意象等理論概念,對小說中身體與外界環(huán)境的互動進行系統(tǒng)分析。本文分析著裝的身體映射人物不同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現(xiàn)象,論述敘事者自我認知的萌發(fā);討論嗅覺、觸感等身體感官與環(huán)境的互動,揭示這一過程折射出的人物的世界觀與價值選擇;并研究作為身體延伸空間的房屋與居所等與個體的相互作用,推及作品中人物關(guān)系與心理樣態(tài)的刻畫,闡明敘事者倫理價值觀重新確立的過程。
身體倫理;自我認知;《溫洛克石墻》
艾麗斯·門羅(Alice Munro)為加拿大著名小說家,曾獲曼布克文學獎,享有世界聲譽。她的作品常以細膩的筆法刻畫個體不可擺脫的生存困境和艱難的人生選擇。例如在她早期作品的女主人公試圖借讀書離開蕭條破敗的小鎮(zhèn),改變自己平常女性的命運,她面臨的是女性婚姻與事業(yè)沖突之間的倫理困境(Rasporich 1990:29)。其后期作品則刻畫了女主人公走出小鎮(zhèn),到達物欲橫流的都市之后面臨的堅持自我或屈從物欲的倫理選擇。其中,2009年出版的小說《溫洛克石墻》(WenlockEdge)通過刻畫女主人公和妮娜等人物間的復(fù)雜關(guān)系,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倫理價值觀與商業(yè)社會倫理價值觀的沖突,以及理性與秩序的力量與追求自我身體欲望滿足力量的較量。本文借助空間、感官與意象等概念,通過細致的文本分析,研究門羅以衣飾等細節(jié)的刻畫揭示人物的經(jīng)濟地位與倫理觀、以身體感官與環(huán)境互動的刻畫映射人物的心理變化,并且以身體與其活動空間聯(lián)系的刻畫折射人物的自我確立,追溯女主人公從自我懷疑到經(jīng)歷道德危機,再到重新確立自我的心理過程,從而闡明門羅小說的藝術(shù)特征和審美價值。
個體的衣飾具有社會文化特征,代表一種社會認同,是個體的自我定位和社會地位的體現(xiàn)。“衣飾是傳遞價值觀與意識形態(tài)的載體,是物品的意義系統(tǒng)。在這一系統(tǒng)中,身體尋找不可描述的、復(fù)雜的、多重感官身份”(Calefato 2004:3)。在《溫洛克石墻》中,敘事者意識到她和妮娜(Nina)衣飾上的差別,這讓她認識到兩者在生活經(jīng)歷、人生哲學與世界觀上的差異。在對比之后,敘事者開始懷疑自己的人生選擇與價值取向,從而思考另一種生存方式的可能,這是她自我認知的開始。
被普爾維斯先生(Mr. Purvis)包養(yǎng)的妮娜到大學做旁聽生。在求學期間,她和敘事者相識,共同租住一間逼仄的閣樓。妮娜的衣服被描述為“從商品目錄中走下來的”(Munro 2009:68)。商品目錄上的衣飾代表大眾目光中女學生的衣著打扮和身份定位。妮娜盛裝的身體表明她期望獲得認可的心理,也說明她似乎衣食無憂的生活。此處,目錄上的衣飾可以被看成在大學成員中流行的穿衣規(guī)則。妮娜遵守這種規(guī)則,衣飾成為她掩飾真實自我的工具。“衣飾具有語言特征。語言、思想和服飾相互關(guān)聯(lián)。衣飾被明確地看成身體的掩飾,正如語言是思想的掩飾一樣”(Calefato 2004:5)。這樣,盡管妮娜搞不懂最基本的概念,只能在課堂上發(fā)呆、在咖啡館里靜坐、在大學走廊里行走,但是她仍能夠用外在的衣飾掩飾實際上的無知,在形式上融入大學生活。
與妮娜形成對照的是生活拮據(jù)、經(jīng)濟窘迫的敘事者。她僅有一套用獎學金購買的、勉強體面的衣服。因而,她一直小心翼翼地保管這套衣服,生怕弄出褶皺。她意識到自己在外表上與大學校園里的衣飾規(guī)則存在差距。這種差距影響著她的自我價值認知。衣飾是欲望的載體,其社會性指涉來自于不同的層面。穿衣欲望在一定層面上和某種生活方式相聯(lián)系,引起他人對個體的情感預(yù)期,這種預(yù)期“將主體與物體的價值相聯(lián)系”(Greimas 1983:11)。主體與帶有附加價值的服飾聯(lián)系,并以此獲得社會認可。也就是說,人們通常以他人衣飾的價值判斷其經(jīng)濟地位與個人價值。敘事者對衣飾小心翼翼的保護恰恰反映出她在大學生活中如履薄冰的心理。她在學習上游刃有余,但是對著裝卻十分謹慎。她努力讓自己的衣飾符合大學校園中服飾亞文化的衣著標準。她的謹慎折射出其自我價值認知的自卑感。她需要符合大學穿衣規(guī)則的服飾來證明自己的體面,獲得歸屬感。這是因為“服飾的樣式和品味的構(gòu)建與解構(gòu)的過程,通過服飾符號系統(tǒng),人們可以得到歸屬感或叛逆感”(Calefato 2004:83)。敘事者在與妮娜的對比中深切地體會到兩者經(jīng)濟狀況與自我定位的差異,并對克制身體欲望、追求知識的價值觀產(chǎn)生懷疑。
妮娜對敘事者的沖擊體現(xiàn)為時尚的衣著與寒酸服飾的對比。但是敘事者的心理失衡并沒有得到直接展示,而是間接地體現(xiàn)為她去普爾維斯先生家赴宴的決定。這一決定是她試圖擺脫倫理困境的努力。妮娜的生活選擇讓她重新審視由知識與理性構(gòu)成的自我世界。她的理性不能幫助她抵御物質(zhì)生活的誘惑,也不足以讓她堅定地恪守傳統(tǒng)的倫理標準。在妮娜的影響下,她脫離設(shè)定的生活軌跡和既定的目標。她去普爾維斯先生家的目的不是享用美食,或是窺探妮娜的生活,而是顛覆自己倫理價值的嘗試。小說通過刻畫赴宴的經(jīng)歷對敘事者身體感官的沖擊,進一步表達出敘事者倫理價值觀的變化。
《溫洛克石墻》描寫敘事者對汗味和乳液氣味的敏感,對環(huán)境的聽覺和觸覺體驗,并以此揭示敘事者內(nèi)心的變化。敘事者在普爾維斯先生家中以裸露的身體感知空間,她的感知折射出其由小鎮(zhèn)到城市之后面臨的道德危機。最終,敘事者在為普爾維斯先生朗讀詩歌的過程中,認識到人類欲望的渺小與時間的永恒,從而在經(jīng)歷危機之后,在一定程度上重新獲得精神上的平衡。
小說通過敘事者對汗味的反感來刻畫人物間的關(guān)系。汗味是不潔的氣味。從表面上看,妮娜和敘事者在逼仄的閣樓上能夠相互包容、互不干涉。然而,雖然在閣樓上妮娜實際占據(jù)的空間很小,但是敘事者卻注意到妮娜的氣味彌漫著整個空間,她表達了對妮娜具有感官侵略性氣味的反感。社會學家奧尼爾認為“感覺使我們對他人做出最初的欣賞和評價;它迅速地促成我們或者是肯定的、愉快的和信任的感覺,或者是否定的、害怕的和躲避的反應(yīng)。對于他人的所見、所聽和所感便構(gòu)成我們與他人交往的基礎(chǔ)”(奧尼爾 1999:9-10)。從敘事者對氣味的抗拒中可以看出她對妮娜的最初印象是否定與負面的??梢?,氣味這一感官細節(jié)有助于了解人物心理。隨著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氣味還發(fā)揮隱喻道德污染的作用。
敘事者的心理變化以她對乳液的感知得以表現(xiàn),由此揭示出她陷入的倫理困境與最終選擇。在普爾維斯先生家中,她被要求脫去所有衣服,涂上和妮娜一樣氣味的乳液。她脫去畢業(yè)服時內(nèi)心經(jīng)歷的掙扎從衣服上的拉丁文Aveatquevale(前程似錦)得以展示(Munro 2009:78)。這一細節(jié)象征著她拋下理想與憧憬,沾染上乳液氣味所代表的墮落的身體倫理觀。對敘事者來說,妮娜的乳液氣味代表其生活方式和價值標準,乳液的氣味掩蓋了敘事者自己的氣味。盡管氣味的標識給敘事者帶來恥辱感,她還是接受涂抹乳液的儀式。從心理上來看,實際上也是她接受出賣身體的可能。乳液隱喻了她在此時此刻成為妮娜的替代品,表明敘事者對當時場景的接受。在面臨道德選擇時的矛盾心理,通過她對氣味的感知得到明確的刻畫。隨著小說情節(jié)展開,妮娜和厄尼私奔,最終再次選擇與普爾維斯先生生活。之后,厄尼再次見到敘事者時,身上散發(fā)著妮娜內(nèi)衣的氣味。這種氣味侵略性地沖擊敘事者感官,隱喻其天真與道德上的相對純凈沾染上妮娜和普爾維斯先生的世故與墮落。此處,氣味代表精神上的標識以及被傳遞與沾染的價值觀,也表明敘事者逐漸加劇的道德危機。
對敘事者身體感受的刻畫也體現(xiàn)出人物間心理的較量以及敘事者面對道德危機時的自我救贖。在吃飯的過程中,普爾維斯先生詢問敘事者是否了解邁諾安女性的衣飾,這種女性服飾的特點是暴露乳房。而在當時的場景中,敘事者正為自己赤身裸體而感到羞慚至極。普爾維斯先生詢問敘事者的目的就是羞辱敘事者,提醒她自己身處的境地。這時,盡管敘事者的“咽喉發(fā)熱”,但是她仍然鼓起勇氣,直接注視對方的眼睛。她的舉動表達出兩人之間的心理較量(Munro 2009:81)。敘事者喉嚨發(fā)燒這一細節(jié)描寫,可以看出她對于當時場景的羞慚感以及對普爾維斯先生的厭惡,同時也體現(xiàn)出她建立心理優(yōu)勢的努力。這是處于倫理困境中的敘事者確立自我的重要時刻,促使她思考自己的價值觀與人生體驗。
小說中還描寫敘事者在脫衣之后皮膚的觸覺,刻畫出敘事者在普爾維斯先生家里如坐針氈的心理狀態(tài),表達她對自己赤身裸體的羞慚。在從餐廳起身去書房的時候,她的“屁股蹭到椅墊上,發(fā)出刺耳的聲音”(Munro 2009:81)。這一身體與外界環(huán)境的互動加劇敘事者羞慚的心理。讓她得到救贖的是詩人豪斯曼的同名詩歌《溫洛克石墻》。詩歌描寫了人生的短暫,生命的易逝,亙古不變的唯有溫洛克石墻邊的自然景觀。個體的生命與永恒的宇宙以及漫長的人類歷史相比十分渺小。在進餐過程中,衣冠楚楚的普爾維斯先生一度從敘事者羞慚的表情中獲得變態(tài)的樂趣。可是當他看女孩讀得興起的時候,他反而“聲音疲憊、衰老、粗糲、漠然”(Munro 2009:83)。究其原因,是這首詩的內(nèi)容和女孩子的釋然映襯出他的渺小與變態(tài)。在敘事者離開的時候,有恍若隔世之感。
敘事者再次見到詩歌《溫洛克石墻》的時候,回憶起皮膚被墊子刺痛。她內(nèi)心的痛苦體現(xiàn)為身體的刺痛的感受。她說:“以后再想到這詩行的時候,我無法不再次感受到墊子扎在裸露皮膚上的感覺。針刺樣的羞愧。現(xiàn)在回想起來的刺痛比當時的感受要強烈得多,他畢竟還是對我造成傷害”(Munro 2009:90)。詩歌、身體的感官認知以及心理狀態(tài)形成連續(xù)的隱喻關(guān)系,讓敘事者再次回味并思考受到折辱的經(jīng)歷。她身體對周圍世界的感知變化展示出她受到折辱的心理變化過程,也折射出她的自我認知。在經(jīng)歷過自我價值觀危機之后,敘事者最終在對個體空間與公眾空間的思考中確立了自我。
《溫洛克石墻》中的生存空間與人物經(jīng)歷、性格特征密切相關(guān),起到揭示人物心理發(fā)展的作用。小說刻畫租住狹小空間的敘事者與占有寬敞空間的普爾維斯先生之間的心理較量。敘事者在公共空間中獲得力量,明確自己的選擇,在經(jīng)歷過倫理價值危機之后,最終達到自我認知的確立。
梅洛·龐蒂認為身體與空間具有辯證的關(guān)聯(lián)性(龐蒂 2001: 119)。其關(guān)聯(lián)性之一體現(xiàn)為經(jīng)濟地位決定個體占有空間的性質(zhì)??臻g是等級的符號,個體活動空間的大小代表其社會地位與自我定位。例如,敘事者和妮娜的生活空間狹小代表兩人生存空間的逼仄,也映射出她們的底層地位。她們租住的空間,是“異己的、共享的、臨時性的、權(quán)宜的、無經(jīng)濟價值的”(汪民安 2005:159)。和兩個女孩相對的是普爾維斯先生寬敞的住宅。這個冷冰冰的,缺少人體熱度的空間折射出普爾維斯先生典型的都市人的特點:“世故,冷漠和算計”(桑內(nèi)特 2006: 116)。這種冷漠而驕傲的習性是由城市空間所塑造。普爾維斯先生寬敞而陰暗的住宅象征著他壓制敘事者的控制力。當敘事者作為妮娜的替身來到普爾維斯先生家里的時候,寬敞的空間襯托出敘事者的渺小與困窘。從對普爾維斯先生寥寥幾筆的刻畫中可以感受到他的心理扭曲與強烈的占有欲。在他用金錢構(gòu)建的空間中,敘事者的傳統(tǒng)價值觀受到挑戰(zhàn)。但是,對敘事者造成更大影響的是妮娜對厄尼有序生存空間的侵入。
厄尼的公寓中物品擺放有序,他的空間帶有其個性的印記。妮娜對敘事者感嘆:“看看他居家多井井有條啊。這里是馬克杯。這里是帶托盤的咖啡杯。每個杯子都能各得其所。整潔吧?整個家和這個櫥柜一樣”(Munro 2009: 88)。厄尼的空間折射出他秩序與理性的傳統(tǒng)價值觀。他是城市下層的普通勞動者,因此當在敘事者提到誠實勞動與誠實生活等美德的時候,他十分激動地對敘事者的價值觀表示肯定。他是恪守基督教倫理的人,他為高級餐館中周日無人飲酒而沾沾自喜。這些細節(jié)刻畫都表明厄尼傳統(tǒng)的、他向的倫理觀念。但是,厄尼的傳統(tǒng)、有序、理性的空間被打上妮娜的印記?!叭缒菽茸约核f,她身上裹著一件棕色、底邊帶穗的男式浴衣,散發(fā)著無辜的、厄尼的男人剃須泡沫和衛(wèi)寶香皂的氣味” (Munro 2009:88)。妮娜占據(jù)了厄尼的房子,擾亂了厄尼循規(guī)蹈矩的、井然有序的生活。小說中,“無辜”一詞被用來修飾厄尼的氣味,表達敘事者對事件的價值判斷。在她看來,厄尼收容妮娜是世故的女子勾引道德上無辜的男子。妮娜在侵占厄尼的生存空間之后,計劃和厄尼一起長期生活,并對敘事者談到生養(yǎng)厄尼的孩子,最終,妮娜又將厄尼拋棄。這種始亂終棄的行為讓敘事者難以接受,并激發(fā)她的義憤。對于空間的描寫間接地寫出敘事者告發(fā)妮娜的動機。然而,促使她做出最終決定,重新確立倫理觀的是代表公共價值觀與人類理性追尋的圖書館。
圖書館是一個公共空間,代表人類探索與追尋人生價值的場所,它幫助人們建立起共同體的意識。圖書館是傳播知識,讓學生接觸知識,進行理性思考的空間。敘事者對其功能進行過思考:“大學圖書館內(nèi)部寬敞雅致,那些人設(shè)計、建筑了這個空間,他們希望看到這些人坐在長長的書桌旁,眼前是翻開的書-即使他們可能是帶著宿醉與困倦,心懷怨恨、懵懂無知——他們頭上也要有足夠?qū)挸ǖ目臻g,由發(fā)出幽光的木質(zhì)板材圍繞,高高的窗子,上面裝飾著拉丁警句,透過這些看窗外的藍天”(Munro 2009:91)。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圖書館作為敘事者做出決定空間的隱喻特征。圖書館代表著激勵迷茫中的敘事者的公眾意志和凝聚社會的力量。公共領(lǐng)域不僅為人們提供了社會交往的場所,還體現(xiàn)共同體的意志。在公共空間中,人們對公共領(lǐng)域中的各種實踐活動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哈貝馬斯 1999: 15)。敘事者需要這種思考,從而恢復(fù)對代表公眾意志的倫理觀的認同。在這個公共資源共享、代表秩序與規(guī)則的空間中,敘事者認識到人類理性追求的價值,以精神上的滿足來獲得道德評價的權(quán)利。在這里,對于哲學與人生的思考讓她調(diào)整自己的視角,以公眾的道德判斷去評價個體的行為。最終,敘事者以匿名信的方式向普爾維斯先生告發(fā)妮娜,扮演了懲罰者的角色。
門羅刻畫出敘事者面對城市中的誘惑和面對倫理困境時,經(jīng)歷的成長陣痛。但是門羅并未給出非此即彼的答案,也沒有將主人公理想的堅持或破滅作為故事的結(jié)局。她用衣飾、身體感官及身體與空間的互動刻畫出女主人公人生選擇的某一時刻。敘事者的成長體現(xiàn)在她能夠接受是與非兩極對立的中間地帶。在此過程中,敘事者對原有的倫理觀有堅持也有放棄,最終重新建立起倫理觀。該小說對人物的外部描寫生動地展示出其內(nèi)在心理活動,從中可以管窺門羅小說的藝術(shù)特征和經(jīng)久不衰的藝術(shù)魅力的來源。
奧尼爾. 身體形態(tài):現(xiàn)代社會的五種身體[M]. 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1999.
哈貝馬斯. 公共領(lǐng)域的結(jié)構(gòu)轉(zhuǎn)型[M].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9.
理查德·桑內(nèi)特. 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身體與城市[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6.
莫里斯·梅洛-龐蒂. 知覺現(xiàn)象學[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2001.
Calefato, P.TheClothedBody:Dress,Body,Culture[M]. Oxford:Berg Publishers, 2004.
Greimas, A. J.StructuralSemantics:AnAttemptataMethod[M].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1983.
Munro, A.TooMuchHappiness[M].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9.
Rasporich, J. B.DanceoftheSexes:ArtandGenderintheFictionofAliceMunro[M]. Edmonton:University of Alberta Press, 1990.
Sennett, R.FleshandStone:TheBodyandtheCityinWes-ternCivilization[M].Shanghai: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06.
【責任編輯孫 穎】
TheBodyEthicsandtheIdentityinWenlockEdge
Huang Fu-ro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WenlockEdgeby Alice Munro depicts the young narrator’s quest for ident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ty space and body ethics as the reflection of social status, identity and inner mind of the characters. Specifically, it discusses the dressing body and the sensing body which reflect the world view and choice of value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space as the extension of human body, which sho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s and their psyche. Through close reading of the details in the short story, the paper reveals the narrator’s psychological process from realizing the ethical dilemma to undergoing crisis of ethical values and finally to reconciling with changed ethical values. The analysis helps the reader to understand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values of Alice Munro’s short stories.
body ethics; identity;WenlockEdge
I106.4
A
1000-0100(2014)02-0126-4
*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愛麗斯·門羅研究”(11BWW029)的階段性成果。
201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