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芳娣
內(nèi)容摘要:詩意感性是古典詩歌的鮮活氣脈,詩歌教學要避免碎片化分析,注重整體感知,努力創(chuàng)設詩境,回歸詩歌教學本真。適時適度地運用穿插引進的教學手法,可以巧妙整合資源,優(yōu)化學習環(huán)境,引領學生思其意、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韻,感受古典詩詞蔥蘢的詩意。其主要的設計思路為:縱式聯(lián)系、巧妙勾連,橫向切入、精心鏈接,多維引進、優(yōu)化環(huán)境,從而創(chuàng)設情境,豐富體驗,在有趣、有味、有情的課堂氛圍中提高審美感受,領會古典詩歌的詩情詩韻。
關鍵詞:穿插引進 詩歌教學 詩境 詩意
古典詩歌講究審美、體驗、感悟、直覺,體現(xiàn)了漢民族獨特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詩意靈性是其鮮活的氣脈。正如錢理群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根本上是一種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然反觀詩歌教學現(xiàn)狀:“說文解字”屢見不鮮,條分縷析隨處可見,詩詞所構建的整體意象被解剖得支離破碎。
因此,在詩歌教學中,要尊重整體閱讀原則,可以適時適度地運用穿插引進的手法,可以避免碎片化閱讀,優(yōu)化詩歌教學環(huán)境,提高課堂效率。所謂穿插引進法:“或在課始,課中插入、加進與課文相關的其他內(nèi)容;或暫時中斷教學主線,或靠近教學主線有機地‘切進一些學習內(nèi)容及活動片斷;或配合教學內(nèi)容有機地‘牽引進一些知識內(nèi)容。”(余映潮《致語文老師》)
運用穿插引進法,巧妙整合資源,借智引力,引領學生思其意、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韻,感受古典詩詞的詩意。具體運用的思路為:
一.縱式聯(lián)系,巧妙勾連
即從時間維度考慮,從學生及作者兩個層面著眼,穿插引進一些以往的資源,來輔助本次詩歌教學。
1.勾連舊知,建立體系
課堂教學中,教師只要善于勾新連舊,就能使學生將新獲取的信息與原有的儲存信息結合起來,再把它們納入到已有的知識體系中去,學生就比較容易進入作品那豐富深遠的藝術境界之中,逐步提高藝術鑒賞水平。
古典詩歌常運用隱喻、雙關、比興、互文等手法,形象含蓄,表意豐富,凝練精粹,大大增強了藝術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學生由于儲備不足,往往面對這樣的詩歌時,理解把握詩歌意思有一定的難度。這時,穿插學生以往的學習資源,調(diào)動前期知識儲備,能起到很好的啟發(fā)誘導作用,使學生強化鞏固知識點,有助于建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促進對詩歌意思的理解,從而提高詩歌品讀鑒賞能力。
如學習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一詞。其中有這樣一句:“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贝颂庍\用了互文見義的手法。學生在了解文意時很容易誤讀,曲解為“無人入眠,將軍愁白了頭發(fā),征夫落下了傷感的眼淚。”即時穿插學過的詩句 “秦時明漢時關”“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來激活學生思維。學生一下子回憶起互文見義的手法,準確闡釋了詞意。因為這個過程主要是學生自我發(fā)現(xiàn)的過程,所以學生還有自我實現(xiàn)的愉悅,增進了閱讀的趣味性;同時,新舊學習資源互注互證,使學生建立了關于互文見義的系統(tǒng)知識體系,有利于他們以后自覺地運用互文手法釋義解文。
2.關聯(lián)背景,知人論世
詩由心生,很多詩歌折射詩人的現(xiàn)實生活、印染主觀思想情感,常常幽微含蓄地吐露詩人心曲。故而,再次回到詩人創(chuàng)作的特定情境中,了解背景、情緒、身世等,才能和詩人同喜同悲,同歌同嘆。就需要適時適度穿插引進詩人的過往:相關背景、同期作品等進行補充、印證,讀出厚度、讀透情思、讀懂深意。
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深沉含蓄地表達了淪為亡國奴、階下囚的人生愁恨與亡國哀痛。學生孤立地品讀這闕詞是很難讀懂這復雜深切的愁苦悲恨之情的。此時,穿插介紹李煜的人生遭遇、政治背景,引進其所作絕命詞《虞美人》,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學生能對那種離鄉(xiāng)去國的錐心愴痛,受盡屈辱、嘗盡辛酸的愁苦之情理解一二。
可見,穿插背景、知人論世,可以在廣闊的背景中、深厚的基礎上,對詩歌進行深刻深入地品讀,讀懂言外之旨,象外之境。
二.橫向切入,精心鏈接
從橫向聯(lián)系的角度,穿插引進與所學篇目相關的詩歌,豐富內(nèi)容,開闊眼界,增加教學厚度,提高課堂效率??沙S靡韵聝煞N形式。
1.助讀式導入
一些詩歌或意蘊豐厚、或婉曲深致、或立意高遠,很難講得深入淺出。遇到此類教學內(nèi)容,可先牽引與教學內(nèi)容、形式相近的淺顯易懂的詩歌來輔助學生閱讀理解。這種引入,還可以營造氛圍,使學生很快進入詩歌創(chuàng)設的意境。
如學習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边@首詩情景如畫,意境優(yōu)美,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xiàn)得蘊藉深沉,深得詩歌含蓄之美。缺乏這種生活閱歷、情感體驗的中學生是很難體悟這清冷的環(huán)境中詩人別離思聚的情意的。于是,在課始,引入了李白的《靜夜思》,在明白如話的語言中,感受明靜清冷的秋夜意境,觸摸詩人客居思鄉(xiāng)的愁緒。然后再順勢進入《十五夜望月》的教學。此種穿插起到一石二鳥之效:“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優(yōu)化了課堂氛圍,使學生在情緒上受到感染,快速沉浸詩歌意境;“斷者架木通之”,在學生理解出現(xiàn)斷層的時候,通過引入的介質(zhì),架設橋梁,使學生易于領會望月懷人的意旨。
由此觀之,根據(jù)教學需要,適當穿插引進淺近詩歌,鋪墊蓄勢,由淺入深,以易釋難,可以起到很好的助讀助學作用。
2.聯(lián)讀式拓展
古典詩歌在題材選擇、主旨表達、意象確定等是有共通之處的。找到關聯(lián)點,運用“詩歌聯(lián)讀”手法拓展深化,使得課堂教學宏闊大氣,內(nèi)容豐富,情趣盎然。
所謂聯(lián)讀,從某篇詩歌擴展開去,找到聯(lián)系點,將相關的詩歌聯(lián)系起來,或擴展閱讀,或比較閱讀,集中全面地了解某種知識。
這種提高思維聯(lián)結性的訓練,可以讓學生在受到形象美、語言美陶冶的同時,豐富積累,拓寬視野,還能深化理解,在聯(lián)系比較中從更深層次領悟詩詞深邃的思想。
如學習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笨筛鶕?jù)詩歌給定的具體意象——楊柳,在加深或拓寬上去化合滲透。可聯(lián)讀以下詩句:endprint
“柳條百尺拂銀塘,且莫深青只淺黃。未必柳條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長?!保钊f里《新柳》)
“可憐汾上柳,相見也依依。”(岑參《題平陽郡汾橋邊柳樹》)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保ā对娊?jīng)·采薇》)
“年年柳色,灞陵傷別?!保ɡ畎住稇浨囟稹罚?/p>
……
在酣暢的聯(lián)讀中,學生積累了一定數(shù)量的詩句,更加深了對“楊柳”這一意象的理解:其不僅有纖柔可愛之情狀,還積淀著傳統(tǒng)的文化審美,更寄寓了豐富的情韻:離別之意、相思之情、悼亡傷古之思。
用這種意象聯(lián)讀手法可以去讀一讀“燕”“月”“雁”“錦書”等一系列古典詩歌中符號化了的重要意象,可以讀懂這些意象蘊蓄的詩韻、積淀的美感、隱含的深意,建構古典詩歌意象體系并內(nèi)化為詩歌鑒賞能力,從而能夠自覺地觀照解讀詩歌,進入詩歌學習的自由之境。
三.多維引進,優(yōu)化環(huán)境
詩歌無論寫景狀物、抒情明理都具有文意貫一、血肉交融、又開合跌宕,靈動多變的表現(xiàn)特點。詩歌教學更多的是體悟式教學,引導學生進入詩境是詩歌教學最基本的要求。囿于學生經(jīng)歷認知的不足,教師要立足于學習內(nèi)容的具體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與形式再創(chuàng)詩境,品味詩歌的真趣。
1.插入多種輔助媒體
借助音樂、幻燈、視頻等聲光電色多種媒體,以增強詩歌教學的直觀性與豐富性。如在教學《蒹葭》一詩時,插入了音樂,讓學生領略詩歌與音樂完美結合的神韻。“《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王國維《人間詞話》)空靈縹緲的意境,朦朧含蓄的美感,可望不可即的悵惘之情生發(fā)出韻味無窮的藝術感染力。特別是采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一意三疊,一唱三嘆,極具音樂美,而這種音樂美是中學生很難領悟到的。巧妙插入鄧麗君演唱的《在水一方》:“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悠揚悱惻的主旋律回環(huán)往復,沉醉浸潤其中,學生再讀詩歌,感受到了重章疊句這種表現(xiàn)手法在這首詩中所呈現(xiàn)的音樂美、詩意美:回環(huán)復沓中顯現(xiàn)了時間的流逝,強化了追尋者的執(zhí)著熱烈、求之而不得的悵惘凄迷,詩意在一步步地推進,反復詠嘆中顯綿綿無盡、纏綿低回之深致。引進了音樂的教育功能,使學生體悟詩歌與音樂相互融合的精妙,增強了對詩歌藝術的親和力。
2.引進多樣活動形式
詩歌鑒賞也是最富個性色彩,最具創(chuàng)造精神的情智活動。要采取靈活貼切的活動形式,優(yōu)化學習環(huán)境,增加詩歌教學的趣味性與有效性。可以插入小故事、配樂朗讀、個性演讀、情境演繹、課中講座……只要能引領學生入情入境,品味詩情詩意,習得鑒賞能力,都可謂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王勃的五言絕句《山中》:“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边@是一首抒發(fā)旅愁歸思的詩歌。在本詩的學習中,穿插了“課中小講座”的形式,介紹了詩文常用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以景結情”的系統(tǒng)知識,讓學生了解到:運用“以景結情”能夠拓展藝術空間,激發(fā)審美想象,傳達言外之意,達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司空表圣《詩品·含蓄》)的藝術境界。有了這樣的知識背景,學生才能讀懂“山山黃葉飛”的動人韻致——這秋風瑟瑟,黃葉漫天飄零的景象,既是用來映襯羈旅行愁,也是用來比擬詩人的蕭瑟心境、飄零境況,情韻悠長,神余言外。
綜上可見,根據(jù)詩歌教學特點,精心設計,適時適度地進行穿插引進,可以讓課堂教學變得有趣、有味、有情;可以整體深入地感知詩意,豐富體驗,提高審美感受,領會古典詩歌的生動氣韻和真正魅力。
參考文獻
1.余映潮 致語文老師[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年5月
2.李元洛著 詩美學[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4月
3.俞秀玲 感知詩歌意象提升審美能力[J] 中學語文教學 2006年2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月城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