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關鍵詞?演史前時期,課程內容,初中,證據意識,證據使用
?眼中圖分類號?演G63 ?眼文獻標識碼?演B ?眼文章編號?演0457-6241(2014)17-0016-05
我國一般將夏朝以前的歷史階段稱為史前時期。由于沒有文字記載,證據的使用對這一時期內容的學習就顯得特別重要,初中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此做了一些安排。本文以修訂稿①中史前時期的課程內容為例,就歷史學科中重證據的要求和教學中證據使用的方法培養(yǎng)問題作一探討。
證據是指那些能夠證明某事物真實性的事實或材料,有實物、文字證據和證人證言幾種類型。歷史學是有關過去的學問,過去的人和事無法重現,史料就成為了解過去的媒介,真實的史料對歷史知識的建構具有證據作用。“史料為史之組織細胞,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史之可言。史料者何?過去人類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跡,有證據傳留至今日者也”。②歷史學科的證據意識,指的是對史料證據的重視,并將其自覺運用于確認史實、理解和評價史事之中的心態(tài)和能力。
鑒于史前時期課程內容的獨特性,修訂稿在實驗稿③的基礎上加強了證據意識培養(yǎng)的要求。
如表1所示,遠古居民、糧食生產和祖先崇拜是史前時期課程內容不可或缺的三個要素。修訂稿與實驗稿都以此為學習要點,不同之處在于所選擇內容的知識范圍、類型和學習視角。
實驗稿選擇的知識范圍比修訂稿要大得多。遠古居民除“北京人”外還有山頂洞人等“早期人類”,先祖除炎帝和黃帝外還提到了堯、舜、禹,糧食生產則涉及與農耕文化特征有關的諸多問題。修訂稿在精選歷史事實的同時增加了與史料證據有關的知識,如“考古發(fā)現”以及“傳說和神話”等。學生借此可以知道史前時期的歷史主要是在考古發(fā)現和傳說材料的基礎上形成的,進而認識到證據在歷史研究和歷史學習中的重要性。
與實驗稿相比較,修訂稿雖然也以遠古居民、原始農業(yè)、人文始祖為要點,但學習重點由知識和情感轉向了方法,從而與內容的學習價值更為匹配。從知識層面來說,史前時期的歷史事實主要由歷史遺存和傳說推斷而成,存在時間常以千年或萬年為單位,相關的知識點沒必要形成精確的記憶。從情感層面來說,若以我國是人類發(fā)祥地而自豪并將其作為主要目標的做法并不合適。因為學術界在我國是否是人類起源地的問題上爭議較大,也不主張中華文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謀人和北京人時期,課程標準修訂稿就認為“中華文明誕生于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但從重證據的學習視角來說,由于史前時期的歷史知識源于考古學家對古人遺物等證據的解釋,相關內容的學習容易使學生把握知識的形成過程與方法。從考古發(fā)現和傳說了解我國境內早期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可使學生從一開始就懂得證據在歷史學科中的重要性以及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
通過課程內容培養(yǎng)學生證據意識的目的和要求是什么?證據意識與學科知識、能力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修訂稿的“課程目標”部分對此作了一些規(guī)定。
知識與能力目標方面,證據意識的要求體現在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的相關內容之中?!皻v史理解”著重在設身處地地認識過去,以盡可能地接近無法再現的過去。初中階段,主要是通過對教科書等文本材料信息的解讀,“初步學會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并在處理相關信息的基礎上辨識史料、史實和史論的特點與相互關系。“歷史解釋”以歷史理解為基礎,有意識地對過去建構合情合理的、系統性的因果聯系。對初中生而言,主要在于“了解以歷史材料為依據來解釋歷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證據的歷史意識”。過程與方法目標方面,培養(yǎng)證據意識的要求與探究和表達歷史問題的活動有關。修訂稿指出,“搜集資料”和“掌握證據”是問題探究的前提,“言而有據”和“推論得當”是問題表達的基本要求。價值觀方面,“樹立求真求實和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明確了證據意識培養(yǎng)的原則和方向。證據意識的內核是真實,這是歷史學習的基礎和歷史教學的底線。中學歷史教育的本質屬性是公民教育,憑證據說話是處理社會生活的基本準則,也是現代公民意識的基本內容。
修訂稿在課程目標的范疇中對史料證據的運用問題提出了基本的要求,涉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各個領域,“初步形成重證據的歷史意識”是其核心。史事的確認、解釋和評價需要具有以史料為證據的觀念,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則離不開以史料為證據的方法訓練。正如英國史學家柯林武德所言:“歷史學是通過對證據的解釋而進行的……歷史學的程序或方法根本上就在于解釋證據?!雹倏梢哉f,證據意識是史學知識、能力和價值觀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素養(yǎng)。只有具備一定的證據意識才能獲得科學的歷史知識和能力,也只有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才能逐步形成歷史學科的證據意識。
從課程目標的要求出發(fā),結合初中生歷史學科入門學習的特點,史前時期內容的教學應當將學習證據使用的方法作為重點,教學目標的設計可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①通過北京人的發(fā)現、半坡與河姆渡原始農業(yè)的產生,以及炎帝和黃帝的傳說等內容的學習,知道我國史前時期歷史發(fā)展的大致進程。
②通過北京人以及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歷史遺存內容的學習,知道化石和考古發(fā)現是了解史前歷史的重要依據;通過炎帝、黃帝的傳說故事,了解傳說和神話中蘊含著一定的歷史信息,認同“我是炎黃子孫”的說法。
③通過對教材、教學中敘述與證據關系的辨析以及史料證據的搜集和處理等活動,了解歷史學習中證據使用的常用方法,知道諸如想象、質疑和推斷等有利于證據意識培養(yǎng)的思維方式。
歷史學科重證據的意識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重視史料的證據作用,知道對任何史事的說明和解釋都要有一定的依據;二是指具有使用史料證據的能力,即面對歷史問題時能夠以史料為證據對相關歷史現象做出正確的理解、解釋和評價。在史前時期的課程內容中,以下幾種方式有利于學生把握證據使用的方法。
1.引導學生了解教材敘述與證據之間的關系
從內部結構看,歷史教材內容大體上有相互聯系的三個部分所組成。第一部分為歷史材料,主要由文獻史料和圖像方式呈現的實物史料所組成;第二部分是歷史敘事,涉及與時間、地點和人物有關的史實;第三部分是歷史解釋,如歷史現象產生的原因、作用和影響等結論。后兩個部分的內容可稱為歷史敘述。教學中,通過教材敘述與證據之間關系的展示,可加深學生對史料證據特點和作用的認識。
例1.北京人復原圖及其化石照片的比較
北京人的發(fā)現對研究人類起源的價值,一是證明了人類進化過程中直立人的存在,二是為遠古時期亞洲大陸的人類社會提供了罕見的歷史證據。如表1所示,相關的課程內容是從強調證據作用的角度切入和建構的。從邏輯上看,要“了解北京人發(fā)現的意義”,就要“知道北京人的特征”(包括體貌特征和文化特征),這就得借助于相關考古發(fā)現的證據。
對北京人體貌特征的敘述,多數教材配有復原圖及其考古現場的照片,教學中可對此加以充分的運用。如,教師可在展示以下圖片和設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等活動理解證據在復原北京人頭像中的基礎作用。
思考:
①從復原圖上看,北京人的長相與我們有何不同?
②三幅圖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它們在證明北京人體貌特征的過程中各自起著怎樣的作用?
③北京人的長相與復原圖是一模一樣的嗎?為什么?
經過1927—1937年的考古發(fā)掘,北京周口店地區(qū)共發(fā)現6個比較完整的古人類頭蓋骨化石和200多塊骨化石,分屬于40多個男女老幼個體。上面左圖就是其考古現場發(fā)現的骨骼化石碎片,中間的圖是由碎片拼接而成的頭骨模型,右邊的則是在其基礎上形成的復原圖。通過北京人復原圖形成過程的展示,有利于理解化石在研究人類起源中的證據作用。
為幫助學生理解古人生產和生活的場景,人們常依據史前時期的歷史內容制作相關的示意圖。如,北京人頭部復原像和用火想象畫、半坡人與河姆渡人房屋復原圖以及生產和生活的示意圖等。復原圖、想象畫與相關的文字表述一樣都是歷史敘述,雖有事實依據但也有一定的想象。初一的學生容易將復原的歷史與真實的歷史相混淆,教學中還原相關示意圖的形成過程,有利于認識歷史敘述與證據之間的關系。
2.引導學生證明或質疑相關的史實和結論
教材上所說的歷史現象是一種歷史敘述,課堂中與講課、討論有關的歷史話語也是一種歷史敘述。教材和教學內容體現了編者、教師和學生的立場,其說法不一定完全正確。但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如有的同學不知道教材和課堂上的歷史知識是哪來的,對其完全接受。教學中通過對相關史實的質疑和結論的證明,有利于學生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基礎上形成言必有據的證據意識。
例2.證實河姆渡人會種水稻的課堂討論
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的考古發(fā)現,展示了六七千年前我國長江流域原始農耕文明的圖景。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谷、稻稈遺存,以及許多用水牛等動物的肩胛骨制成的骨耜和石斧,還發(fā)現了干欄式房屋的遺跡和刻畫有動植物圖形的陶器。教材中的這些材料運用得當,可引導學生掌握使用證據的方法。如,有的老師以教材①中河姆渡遺址的考古發(fā)現為材料,要求學生在閱讀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課堂討論展開了以下的教學過程。②
師:為什么書上說河姆渡遺址已經出現原始農業(yè)?
生:因為河姆渡遺址中有碳化水稻粒。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書上有實物照片。
師:這些水稻??赡苁侨斯ぴ耘啵部赡苁翘烊恍纬?,你怎么知道是人工栽培,而不是天然的?
生:圖片上的注釋明確指出這些碳化稻粒屬于人工栽培。
師:很好,所以我們讀圖時不僅要觀察圖像本身,還要注意圖上的文字說明。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證據嗎?
學生沉默。
師:種地需要什么?
生:農具。
生:對了,骨耜是用來種地的。
師:你怎么知道骨耜是農具,而不是其他?
生:外觀像鏟子,估計是挖土的。
教材上有“河姆渡遺址已經出現原始農業(yè)”的結論表述,教師以此為話題,要求學生以相關的史料為證據予以證明。先啟發(fā)學生尋找直接的證據,即遺址中保存下來的已經炭化的水稻粒。并通過是天然形成還是人工栽培問題的辨識,引導學生對證據進行質疑和證實。后引導學生從種地的工具出發(fā),尋找其間接的證據——骨耜,并從外形和功能上推測其與農業(yè)的聯系。這樣的教學較好地展示了證據使用的方法和要求。一是關注證據的多元性。證據學上有孤證不立的說法,意思是說如果只有一條證據支持,其結論是不可接受的。為證明河姆渡原始農業(yè)的產生,老師要求學生從稻谷遺存中尋找其直接證據,又從“骨耜”遺物中尋找間接證據。二是質疑證據的真實性。真實是證據的生命,不真實的證據是偽證,無法起到證據證明的作用。老師通過一系列反問和質詢,提醒學生注意證據的真實性問題,如你是怎么知道的?為什么是這個而不是那個?這些問題的討論,有助于學生對證據的真實性和適當性的重視。
教材、教學中涉及的史實和結論都是一種歷史敘述。以“史料”為證據辨認“史實”和證明“觀點”的做法,可使學生知道史實性內容所依托的史料以及結論性內容所憑借的史實,還能促進學生學習使用史料證據的方法,并從中理解“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道理。
3.引導學生嘗試搜集、處理和運用史料證據
史料提供證據,但史料本身并非證據,史料只有轉化為證據才有意義。為此,首先要建立史料與相關問題的聯系,知道史料可從哪些方面對相關問題的解釋和說明提供證據;其次要對史料進行辨析,使選擇的史料真實有效。嘗試史料證據的搜集、處理和運用工作,有助于學生逐步把握史料轉為證據的方法和能力。以史前時期的內容為例,可通過實地參觀來感受文物的證據作用;可以古人的生產和生活用品為對象,在觀察、想象或仿制中認識證據的特點和價值;還可以通過故事會等相關活動,在圍繞主題搜集和處理史料證據的過程中體驗相關的過程與方法。
例3.炎帝和黃帝故事小報編輯活動的設計
炎帝和黃帝時期有許多反映其創(chuàng)業(yè)活動的故事。如,炎帝教人農耕、發(fā)明醫(yī)藥的傳說,黃帝造車船、令倉頡造字和其妻嫘祖發(fā)明養(yǎng)蠶繅絲的傳說等。這些人物和事件是否真的存在尚需證實,但其中蘊含著我們祖先過定居生活、走向農耕文明的歷史信息。
炎帝和黃帝的傳說是史前時期教學單元的最后一課內容,可結合單元總結以兩節(jié)活動課的方式安排教學活動。第一課時幫助學生了解傳說故事的基本內容,并布置搜集和整理故事的作業(yè);第二課時展示和交流活動成果。
(一)活動目標:
1.結合史前時期的知識理解神話和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能夠解釋“我們都是炎黃子孫”的理由;
2.初步學會從網絡、報刊資料和圖書中搜集和整理故事材料;
3.知道故事小報的編輯方法和基本要求,認識到小組成員合作的重要性。
(二)活動準備
1.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中與炎帝黃帝故事有關的文字和圖片內容;
2.介紹從圖書、報刊雜志和網絡等途徑搜集故事材料的方法;
3.以具體事例呈現故事小報的內容、形式和編輯中要注意的問題。
(三)活動過程與建議
1.小組分工:按照故事的內容或類型將全班同學分成四五個小組,每組負責一個版面的內容;
2.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各組成員按要求分別收集材料,將之整理成有故事色彩和歷史信息特點的短文,注明編寫者的姓名和資料來源;
3.版面的編輯:各組在分工合作的基礎上將同學整理的故事編輯成一個版面的報紙內容,編排的形式力求圖文并茂;
4.活動總結:在課堂展示時,每組推舉一人簡要介紹本組故事選擇的內容、說明的歷史現象,以及編輯思路和特色。課后將各版面匯編成整份報紙,并在教室或學校中展示。
傳說和神話對認識史前時期的歷史具有重要的作用。錢穆先生認為:“各民族最先歷史無不從追記而來,故其中斷難脫離‘傳說與帶有‘神話之部分?!蓖ㄟ^編輯故事小報的活動,一方面可在了解傳說和神話中歷史信息的基礎上加深對炎帝和黃帝時期歷史的認識,知道我們都是“炎黃子孫”的道理;另一方面可促使學生掌握證據使用的方法,親身感受資料收集、處理和運用的途徑、策略和要求。
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起,西方國家就把證據意識的培養(yǎng)作為歷史課程目標的重要內容,并以重視史料的處理和運用為突破口使教學改革取得了重大的進展。我國2011年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反映了相關的成果,但實施過程面臨著許多的困難和障礙,如何將以史料為證據的教學落到實處則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作者簡介】姚錦祥,男,1959年生,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課程與教學論。
【責任編輯:吳丹】
例3.炎帝和黃帝故事小報編輯活動的設計
炎帝和黃帝時期有許多反映其創(chuàng)業(yè)活動的故事。如,炎帝教人農耕、發(fā)明醫(yī)藥的傳說,黃帝造車船、令倉頡造字和其妻嫘祖發(fā)明養(yǎng)蠶繅絲的傳說等。這些人物和事件是否真的存在尚需證實,但其中蘊含著我們祖先過定居生活、走向農耕文明的歷史信息。
炎帝和黃帝的傳說是史前時期教學單元的最后一課內容,可結合單元總結以兩節(jié)活動課的方式安排教學活動。第一課時幫助學生了解傳說故事的基本內容,并布置搜集和整理故事的作業(yè);第二課時展示和交流活動成果。
(一)活動目標:
1.結合史前時期的知識理解神話和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能夠解釋“我們都是炎黃子孫”的理由;
2.初步學會從網絡、報刊資料和圖書中搜集和整理故事材料;
3.知道故事小報的編輯方法和基本要求,認識到小組成員合作的重要性。
(二)活動準備
1.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中與炎帝黃帝故事有關的文字和圖片內容;
2.介紹從圖書、報刊雜志和網絡等途徑搜集故事材料的方法;
3.以具體事例呈現故事小報的內容、形式和編輯中要注意的問題。
(三)活動過程與建議
1.小組分工:按照故事的內容或類型將全班同學分成四五個小組,每組負責一個版面的內容;
2.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各組成員按要求分別收集材料,將之整理成有故事色彩和歷史信息特點的短文,注明編寫者的姓名和資料來源;
3.版面的編輯:各組在分工合作的基礎上將同學整理的故事編輯成一個版面的報紙內容,編排的形式力求圖文并茂;
4.活動總結:在課堂展示時,每組推舉一人簡要介紹本組故事選擇的內容、說明的歷史現象,以及編輯思路和特色。課后將各版面匯編成整份報紙,并在教室或學校中展示。
傳說和神話對認識史前時期的歷史具有重要的作用。錢穆先生認為:“各民族最先歷史無不從追記而來,故其中斷難脫離‘傳說與帶有‘神話之部分?!蓖ㄟ^編輯故事小報的活動,一方面可在了解傳說和神話中歷史信息的基礎上加深對炎帝和黃帝時期歷史的認識,知道我們都是“炎黃子孫”的道理;另一方面可促使學生掌握證據使用的方法,親身感受資料收集、處理和運用的途徑、策略和要求。
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起,西方國家就把證據意識的培養(yǎng)作為歷史課程目標的重要內容,并以重視史料的處理和運用為突破口使教學改革取得了重大的進展。我國2011年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反映了相關的成果,但實施過程面臨著許多的困難和障礙,如何將以史料為證據的教學落到實處則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作者簡介】姚錦祥,男,1959年生,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課程與教學論。
【責任編輯:吳丹】
例3.炎帝和黃帝故事小報編輯活動的設計
炎帝和黃帝時期有許多反映其創(chuàng)業(yè)活動的故事。如,炎帝教人農耕、發(fā)明醫(yī)藥的傳說,黃帝造車船、令倉頡造字和其妻嫘祖發(fā)明養(yǎng)蠶繅絲的傳說等。這些人物和事件是否真的存在尚需證實,但其中蘊含著我們祖先過定居生活、走向農耕文明的歷史信息。
炎帝和黃帝的傳說是史前時期教學單元的最后一課內容,可結合單元總結以兩節(jié)活動課的方式安排教學活動。第一課時幫助學生了解傳說故事的基本內容,并布置搜集和整理故事的作業(yè);第二課時展示和交流活動成果。
(一)活動目標:
1.結合史前時期的知識理解神話和傳說中蘊含的歷史信息,能夠解釋“我們都是炎黃子孫”的理由;
2.初步學會從網絡、報刊資料和圖書中搜集和整理故事材料;
3.知道故事小報的編輯方法和基本要求,認識到小組成員合作的重要性。
(二)活動準備
1.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中與炎帝黃帝故事有關的文字和圖片內容;
2.介紹從圖書、報刊雜志和網絡等途徑搜集故事材料的方法;
3.以具體事例呈現故事小報的內容、形式和編輯中要注意的問題。
(三)活動過程與建議
1.小組分工:按照故事的內容或類型將全班同學分成四五個小組,每組負責一個版面的內容;
2.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各組成員按要求分別收集材料,將之整理成有故事色彩和歷史信息特點的短文,注明編寫者的姓名和資料來源;
3.版面的編輯:各組在分工合作的基礎上將同學整理的故事編輯成一個版面的報紙內容,編排的形式力求圖文并茂;
4.活動總結:在課堂展示時,每組推舉一人簡要介紹本組故事選擇的內容、說明的歷史現象,以及編輯思路和特色。課后將各版面匯編成整份報紙,并在教室或學校中展示。
傳說和神話對認識史前時期的歷史具有重要的作用。錢穆先生認為:“各民族最先歷史無不從追記而來,故其中斷難脫離‘傳說與帶有‘神話之部分?!蓖ㄟ^編輯故事小報的活動,一方面可在了解傳說和神話中歷史信息的基礎上加深對炎帝和黃帝時期歷史的認識,知道我們都是“炎黃子孫”的道理;另一方面可促使學生掌握證據使用的方法,親身感受資料收集、處理和運用的途徑、策略和要求。
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起,西方國家就把證據意識的培養(yǎng)作為歷史課程目標的重要內容,并以重視史料的處理和運用為突破口使教學改革取得了重大的進展。我國2011年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反映了相關的成果,但實施過程面臨著許多的困難和障礙,如何將以史料為證據的教學落到實處則是首要解決的問題。
【作者簡介】姚錦祥,男,1959年生,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課程與教學論。
【責任編輯: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