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芳 王 強 齊娜娜
心理韌性(Resilience)是20 世紀70-80年代興起的有關(guān)心理發(fā)展和個體成長的重要研究新動向,一直也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熱點課題。心理韌性是指個體面對喪失、困難或者逆境時的有效應(yīng)對和適應(yīng),當生活變化對人們造成威脅時,來自個人、家庭、社會三方面的保護性因素之間會相互作用而組成動力系統(tǒng),共同抵抗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1]。心理韌性能夠使兒童更少表現(xiàn)出不良情緒及心理問題,是由于有心理韌性特質(zhì)起保護作用[2-3]。
孤獨感是個體人際關(guān)系缺失時的一種具有消極作用的主觀情感體驗。對于缺失的實質(zhì),目前有兩種主要觀點:缺失觀和認知觀。缺失觀認為個人社會關(guān)系網(wǎng)中某些關(guān)系的缺乏,使親密同伴需要不能滿足或不能充分滿足,從而導致孤獨感;認知觀強調(diào)心理過程對社交參與與孤獨感的主觀體驗之間關(guān)系的調(diào)節(jié)作用,這種觀點研究個體對人際關(guān)系的偏好期望和渴求,及現(xiàn)實人際關(guān)系的滿足程度等對孤獨感的影響,認為孤獨感來自于對現(xiàn)存人際關(guān)系的不滿意[4]。對于青少年來講,孤獨感是個體基于在同伴群體中社交地位的自我知覺而產(chǎn)生的孤單寂寞失落疏離和不滿的主觀情緒體驗。
心理韌性與孤獨感關(guān)系的研究雖然在忽視兒童[2]、留守初中生[5-6]群體中做過研究,但是取樣都是從特殊兒童群體的角度,沒有直接針對普通初中生的研究。盡管先前有許多研究探索孤獨感的起因,但很少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孤獨感,孤獨水平高者可能與心理韌性的水平存在高度的相關(guān)。
1.1 對象 以自然班為單位,對貴州貴陽市七~九年級的學生進行簡單隨機取樣,選取七年級7個班,八年級7個班,九年級7個班,共21個班,798名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經(jīng)篩選得有效問卷765 份(95.8%)。其中,男生364人,女生397,缺失4人。問卷同時收集被試的性別和家庭氛圍等人口變量學信息。
1.2 方法
1.2.1 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HKRA)由胡月琴、甘怡群編制,共27個題目,包括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人際協(xié)助、家庭支持等5個維度,其中前3個因子屬于個人力,后兩個因子屬于支持力。量表采用5 點計分方法。研究表明,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7]。
1.2.2 兒童孤獨量表(CLS)由Asher,Hymel,Renshaw 編制,包括16個孤獨項目,另8 題不起評定作用,目的是讓被試回答更坦誠和放松,這8個題目并不參與孤獨感的計分。16題間的α 系數(shù)為0.92,采用5 點計分法。該量表具有較高的結(jié)構(gòu)效度和內(nèi)容效度,可用于測量初中生的孤獨感。量表總均分反映個體的孤獨感,得分越高說明個體越孤獨[8]。
1.2.3 施測方法 將兩個量表編排于同一份問卷上,每個量表前均附有指導語。在班主任老師的協(xié)助下,由經(jīng)過培訓的心理學研究生充當主試發(fā)放問卷,測試前略加解釋,當場回收問卷。挑選有效問卷的標準:問卷的回答無遺漏;答案清楚明確,無明顯規(guī)律性。
1.3 統(tǒng)計處理 采用SPSS 18.0 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兩組間均數(shù)比較用t 檢驗,多組間均數(shù)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事后檢驗用SNK 法。
2.1 初中生孤獨感與心理韌性總體得分及各個維度在性別和家庭氛圍方面的特點分析
2.1.1 男、女初中生的孤獨感、心理韌性比較 由表1 可知,中學女生在情緒控制這個維度上的得分低于男生,初中生女生在人際協(xié)助上的得分高于男生,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初中生女生和男生在孤獨感和心理韌性的目標專注、積極認知、家庭支持這3個維度上及總體得分均不存在差異。
2.1.2 處于不同家庭氛圍的初中生孤獨感、心理韌性比較由表2 可知,初中生孤獨感和心理韌性的各個維度及總分均在家庭氛圍這個方面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進一步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兩兩之間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家庭氛圍非常融洽的初中生的孤獨感和心理韌性各個方面的得分均偏低,其次是比較融洽的家庭氛圍的初中生,而經(jīng)常吵架的家庭的初中生,不論是孤獨感還是心理韌性各個方面的得分均比較高。換言之,家庭氛圍越融洽的初中生的孤獨感就越低;家庭氛圍越是融洽,初中生的心理韌性越好。
表1 初中生孤獨感與心理韌性總分及各個維度在性別上的差異比較(±s)
表1 初中生孤獨感與心理韌性總分及各個維度在性別上的差異比較(±s)
注:* P≤0.05;**P≤0.01;***P≤0.001,下同
表2 初中生孤獨感與心理韌性總分及各維度在家庭氛圍上的差異比較(±s)
表2 初中生孤獨感與心理韌性總分及各維度在家庭氛圍上的差異比較(±s)
2.2 初中生心理韌性與孤獨感的相關(guān)分析 由表3 可知,初中生孤獨感與心理韌性各個維度及總分均存在顯著的負相關(guān),其中孤獨感與心理韌性總分存在較高的負相關(guān)。這說明了初中生心理韌性的水平越高,其孤獨程度就越低。心理韌性總分與心理韌性各個維度的相關(guān)系數(shù)均在0.5 的以上的水平,這說明了初中生在個人力方面(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和支持力方面(家庭支持、人際協(xié)助)得分越高,其心理韌性水平也就越高。
2.3 初中生心理韌性對孤獨感的影響分析為了進一步探討初中生心理韌性對孤獨感的具體影響路徑。以孤獨感為因變量,分別以個人力方面(目標專注、情緒控制、積極認知)和支持力方面(家庭支持、人際協(xié)助)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多元回歸分析。由表4 可知,初中生心理韌性個人力方面的3個維度均能顯著負向預測孤獨感,且心理韌性個人力方面的3個維度對孤獨感的聯(lián)合預測變異量在19%,其中情緒控制對孤獨感的預測力最高(β=-9.43,P<0.01)。由表5 可知,初中生心理韌性支持力方面的兩個維度均能顯著的負向預測孤獨感,并且心理韌性支持力方面的兩個維度對孤獨感的聯(lián)合預測變異量在23%,人際協(xié)助對孤獨感的預測力最高(β=-10.57,P<0.01)。
表3 初中生心理韌性與孤獨感的相關(guān)(r)
表4 初中生心理韌性個人力方面對孤獨感的回歸預測
表5 初中生心理韌性支持力方面對孤獨感的回歸預測
3.1 初中生心理韌性的相關(guān)因素的分析 中學女生在心理韌性的情緒控制這個維度上的得分低于男生,初中生女生在人際協(xié)助上的得分高于男生,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與蔣玉涵、李義安的研究結(jié)論是一致的[9]。在人際協(xié)助上,很多研究都支持女性青少年知覺到的社會支持水平高[10]。其次,在情緒控制維度上,男生優(yōu)于女生原因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要求男生不喜怒無常,要堅強、勇敢,但對女生的情感表露表現(xiàn)得更加寬容,從而養(yǎng)成了男生在情緒控制上要優(yōu)于女生。本研究并未發(fā)現(xiàn)家庭支持、目標專注、積極認知和孤獨感在性別上存在差異。
家庭氛圍對初中生的孤獨感和心理韌性有非常顯著的影響。楊建中等指出家庭氣氛是指家庭系統(tǒng)內(nèi)部交流溝通的情緒特征,高分為敵對沉悶,低分為輕松愉快[11],家庭氛圍融洽的家庭充滿愛和歡樂,較少敵對和沉悶,這樣的家庭有學生感覺到孤獨,這與李彩娜等人研究是一致的:親子間越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家庭的氛圍越和諧,個體體驗到的孤獨感也越低[12]。
3.2 初中生心理韌性對孤獨感的影響 從相關(guān)分析結(jié)果來看,初中生孤獨感與心理韌性這兩個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guān)。回歸分析表明,心理韌性個人力方面與支持力方面均顯著負向預測初中生的孤獨程度,也就是說心理韌性個人力方面和支持力方面的得分越高,孤獨感程度也就越低,其中情緒控制與人際協(xié)助這兩個維度對孤獨感的預測力最高,這一點與年晶和劉愛書的研究結(jié)論一致[2]。人際協(xié)助,指的是個體可以通過有意義的人際關(guān)系獲取幫助或宣泄情緒[7]。孤獨感的個體具體表現(xiàn)一種消極的情緒,從而不主動與人進行溝通、交流。根據(jù)孤獨感的缺失觀可推論,認為個人社會關(guān)系網(wǎng)缺乏某種關(guān)系,也能說明人際協(xié)助水平是偏低的,從而導致孤獨感。中學生獲得的社會支持越高,其人格越外向,好交際,朋友越多,更能夠依賴親密的人際關(guān)系支持來抵抗生活和學習中的壓力和應(yīng)激事件,心理韌性水平更高[13]。情緒控制,指在是困境中對情緒波動和悲觀的控制和調(diào)整[7]。孤獨感的認知觀則認為孤獨感來自于對現(xiàn)存人際關(guān)系的不滿意。
初中生是個體發(fā)展的最為關(guān)鍵的時期。孤獨感是青少年情緒適應(yīng)乃至社會適應(yīng)的一個重要指標。孤獨感的危害對個體的發(fā)展及其嚴重,一個人長期處于此狀態(tài)會導致適應(yīng)不良[14]。孤獨感強的青少年不僅在學校、同伴群體和家庭中易體驗到各種負性情緒,如焦慮、抑郁等[15],嚴重還會影響到其身體健康[16]。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心理韌性能夠顯著負向預測孤獨感程度。這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提供了一個思路,要對初中生孤獨感引起重視,盡可能采提供些支持與幫助,從而減弱初中生的孤獨感,要尤其幫助孩子培養(yǎng)成具有較高情緒控制能力和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能力。
[1]Tugade M M,F(xiàn)redrickson B L.Resilient individuals use positive emotions to bounce back from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4,86(2):320-333
[2]年晶,劉愛書.兒童被忽視、心理韌性與孤獨感的關(guān)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17(6):748-749,752
[3]盧靜,邢偉榮.特殊兒童心理彈性的研究:現(xiàn)狀及啟示[J].社會心理科學,2008,23(5):57-59,64
[4]Dykstra P A,F(xiàn)okkema T.Social and emotional loneliness among divorced and married men and women:Comparing the deficit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s[J].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7,29(1):1-12
[5]董澤松,張大均.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留守兒童心理彈性與孤獨感的關(guān)系[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3,34(7):827-829
[6]孫曉軍,鄭曉燕,周宗奎.留守初中生友誼質(zhì)量和孤獨感的關(guān)系:個人力的中介作用[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3,31(4):75-79
[7]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和效度驗證[J].心理學報,2008,40(8):902-912
[8]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量表評定手冊[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303-305
[9]蔣玉涵,李義安.高中生心理韌性與主觀幸福感的關(guān)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11):1357-1360
[10]辛自強,池麗萍,耿柳娜,等.青少年社會支持評價量表的修訂與應(yīng)用[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7,21(6):379-381,385
[11]楊麗,童俊,繆紹疆,等.家庭氣氛對青少年孤獨感的影響:自我和諧的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11):1725-1729
[12]李彩娜,鄒泓.親子間家庭功能的知覺差異及其與青少年孤獨感的關(guān)系[J].心理科學,2007,30(4):810-813,819
[13]姚海娟,張忠堂.人格特征在中學生社會支持與心理韌性中的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1):93-96
[14]Storch E A,Masia-Warner C.The relationship of peer victimization to social anxiety and loneliness in adolescent females[J].Journal ofAdolescence,2004,27(3):351-362
[15]Heinrich L M,Gullone E,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loneliness:A literature review[J].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06,26(6):695-718
[16]Pritchard M E,Yalch K L.Relationships among loneliness,interpersonal dependency,and disordered eating in young adult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9,46(3):34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