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修+邱志軍
【摘要】 本次展覽以大漆藝術作為展覽的主題,旨在從大漆文化的場域中尋找大漆材質在藝術表達上的高度,展示大漆材質的特有的文化氣息與情感接受。對大漆藝術創(chuàng)作的復歸是我們基于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意義上的文化尋根。中華文化復興是百年中華民族精神覺醒的繼續(xù),也是21世紀新時代的文化巔峰。
【關鍵詞】 海峽兩岸;大漆藝術;文化復興
[中圖分類號]J52 [文獻標識碼]A
大漆,是從樹干被割破后流出來的樹汁。它開始是白色,后來慢慢變成褐色,經(jīng)過加工又靜靜地凝成黑色——整個過程就像是在講述一個生命的歷程。從8000年前跨湖橋遺址的漆弓到河姆渡的漆碗、從曾侯乙到馬王堆的墓葬,大漆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一直在傳播著東方特有的精神寄托與審美情趣。莊子寧為漆園吏,不為士大夫,主張修身養(yǎng)性、清靜無為、順應自然、追求精神逍遙無恃,其“逍遙游”與“虛靜”的藝術主張似乎為大漆藝術做了最好的注解。明代黃成所著的《髹飾錄》以易學為綱,分為乾、坤兩集,敘述了藝當取法天地造化,強調人與自然造物法則,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哲學觀。
福建省地處東南沿海,和臺灣地區(qū)在生活習俗、民間信仰上更為相近,兩岸文化一脈相承。近年來兩岸文化交流頻繁,但臺灣地區(qū)的大漆藝術在大陸鮮有全面展出,同根同祖的淵源不可切斷,兩岸文化正是“如膠似漆”。
“大漆藝術——2014海峽漆藝術大展”是由福建省文化廳發(fā)起,由中國藝術院、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中國美術館、福建省文化廳共同主辦,由福建省美術館、福建博物院、福建省藝術館承辦的一次大型海峽兩岸的漆藝術展覽。本次展覽以大漆藝術作為展覽的主題,在大漆文化的場域中尋找大漆材質在藝術表達上的高度,展示大漆材質的特有文化氣息與情感接受。
在展覽的學術定位上,我們可以從漆與藝術、漆與生活這兩個方面進行梳理:一方面是漆與生活。從先民發(fā)現(xiàn)它的粘性到光亮的保護膜,再到發(fā)現(xiàn)它的裝飾美,大漆對人們生活的介入從先秦以前的實用功能逐漸向楚漢漆器的審美功能轉化。唐代起,漆器開始在東南亞傳播,金銀平脫、嵌螺鈿等漆藝流傳到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諸國;宋代在程朱理學的影響下走向簡淡清新的審美臻境;至明后期則集前代之大成,漆工藝越來越奇巧,形成了完美的程式;清代,漆工藝更是百花齊放、流派紛呈,而福州脫胎漆器正是興于此。漆與器的結合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偉大體現(xiàn),也是使得漆文化一直在華夏廣袤的大地上流傳的最主要形式。
近年來,大漆作為一種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媒材被藝術家們接受并得到多角度的呈現(xiàn),既有傳承傳統(tǒng)的脫胎、剔紅、暈金等技法的表達,又有藝術家們在當代語境下的探索,涌現(xiàn)出一批有影響力的漆藝術家。他們一直在關注漆器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將原本已經(jīng)逐漸遠離生活的大漆藝術重新又拉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來。漆與生活的結合已經(jīng)開始進入對公共藝術空間的探索,同時這也讓我們看到漆藝術的無限可能。
另一方面是漆與藝術。通常對漆藝有著寬泛的釋義,即以漆為主要媒介進行的藝術設計和藝術創(chuàng)作。這也決定了漆藝應用的廣泛性,從髹飾到漆畫、從漆藝材料的研究到漆畫語言的表達。自20世紀30年代沈福文先生等創(chuàng)作漆畫,至今已有近80年的歷史。這使漆藝除了漆器外,開始從器物走向架上繪畫,拓展了漆藝所能表達的范疇,讓藝術家們看到了大漆材質的更多可能性。漆畫成為獨立畫種,也打開了漆藝的另一扇門。
然縱觀藝術史,中國繪畫先附屬于器物,而后獨立而出。附屬在器物上的漆畫對漆畫的獨立出現(xiàn)具有獨特的貢獻。如1987年荊門包山2號墓“彩繪車馬出行圖圓奩”的出土,改變了過去認為風俗畫始于六朝《女史箴圖》與《洛神賦圖》的觀點,將主題性繪畫至晚確定到戰(zhàn)國時期。而荊門包山2號墓出土漆奩上的《迎賓圖》,繪有眾多的人和物,堪稱戰(zhàn)國時期楚地漆畫中的瑰寶。
近年來,高等藝術院校紛紛開設漆藝專業(yè),教育上的重視與學科的建設必將重新喚醒大漆藝術。大漆藝術從師徒傳承轉變?yōu)閷W科傳播,以具有完備的美術基礎和掌握大漆藝術的技藝為起點,年青一代藝術家們對當下的介入態(tài)度和開闊的國際視野決定了他們對大漆藝術的理解與姿態(tài):生活的和審美的并存,技藝的和觀念的兼?zhèn)?,和大漆的對話正在延續(xù)。在展覽中,我們將收入部分高等藝術院校學生的實驗、探索之作,開啟并展現(xiàn)大漆與當代藝術語境的對話。
為了盡最大可能地研究與梳理海峽兩岸的大漆藝術創(chuàng)作生態(tài),策展團隊從今年5月起先后五個時間段對兩岸的大漆藝術創(chuàng)作生態(tài)進行了田野調查: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我們開始對福建省內福州、廈門、泉州進行田野調查。我們對福州的傳統(tǒng)脫胎的藝人,廈門、泉州、福州的高校創(chuàng)作者及職業(yè)大漆藝術家進行走訪,并向大漆藝術的研究學者約稿。
6月中旬起,我們到浙江、上海、江蘇等地的高校,如中國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上海華東師大、上海工藝美術學院、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揚州大學、蘇州大學、蘇州工藝美術職業(yè)技術學院等十幾所高校進行走訪。
7月初開始,我們從珠海、廣州再到湖北、湖南,走訪了廣州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中南民族大學、湖南師大等院校,也拜訪了湖北美術館、湖北博物館、荊州博物館等在大漆藝術的收藏、研究與推廣上具有豐富經(jīng)驗的兄弟單位。
7月底到8月初,我們到西安的中國生漆研究所,了解了生漆的科研狀態(tài),并到山西的新降、平遙調查云雕、蒔繪與推光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chuàng)作現(xiàn)狀,又到北京的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工業(yè)大學等高校及科研單位進行了走訪。
8月23日到8月29日,我們的團隊走進寶島臺灣,七天時間共行程1700公里,拜訪近42位藝術家,包括王清霜、賴高山、陳火慶等臺灣近現(xiàn)代三大漆藝家族的藝術家,得到臺灣漆藝家的大力支持,得以在展覽中全面呈現(xiàn)臺灣民間藝人、高校學者及職業(yè)漆藝術家的精彩作品。
我們希望通過本次展覽,讓人們重新衡量和認識古老的漆文化:藝術家對傳統(tǒng)材料和技法的重拾、對新材料的挖掘、對技法的創(chuàng)新,不僅改變了漆藝表現(xiàn)的美感形象,更能啟發(fā)觀眾的藝術想象,影響人們的藝術觀念。我們還希望通過對本次展覽的推廣與研究,勾勒出近百年來海峽兩岸大漆藝術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的脈絡,展示海峽兩岸在文化血脈上的同根同源,推進海峽兩岸漆藝術的交流合作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