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嶺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進入低年級學齡段,兒童都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同時,求知欲非常強烈,此時用識字打開他們的閱讀之窗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線的教師,我們不妨從中尋找規(guī)律,結(jié)合學校、學生及自身實際,改革識字教學,真正做到使識字和寫字分流,少寫多識,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讓學生產(chǎn)生“我要識字”的主觀內(nèi)驅(qū)力,在自主、開放的氛圍中形成穩(wěn)固的識字習慣。
一、兒歌識字,提高學生對漢字的再認能力
通過分析兒童在學前的識字狀況,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孩子在家中或幼兒園中都已經(jīng)學會了大量的兒歌,這些兒歌其實就可以作為識字的資源引入課堂。我們可以將這些兒歌組編成教材,當學生能夠熟讀例文后,教師可以將之制作成課件并把這些生字“請出來”,學生可以一邊讀例文,一邊用鼠標將這些漢字“送回家”,拖拽至相應位置。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既重溫了兒歌,又體驗到了兒歌識字的樂趣。
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兒歌《手影變變變》時,就先請班里的識字大王做了泛讀,學生仿照熟讀之后,設置了“送迷路的動物回家”環(huán)節(jié),將其中的動物類詞語抽出,并出示相應的手影圖片,讓他們進行圖與詞的對應嘗試。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們都充滿愛心地完成了任務,教師也成功地將識字教學整合到了兒歌中。
依據(jù)“場依存”理論,當學生無法再認時,便可以回憶熟悉的兒歌,從而完成再次識別的過程,通過循環(huán)往復,達成識字目的,這正是兒歌識字的優(yōu)勢。
二、專題識字,提高學生與漢字的互動能力
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在生活這個氛圍中,更容易釋放本性,發(fā)揮主動性。這就需要教師能夠?qū)⒎稚⒌恼J讀環(huán)境整合為一個系統(tǒng)的識字環(huán)境,協(xié)助學生深化發(fā)展自身的認讀策略。
例如,在春季,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發(fā)展需要以及興趣愛好,可以開展以“春天”為主題的專題活動:
第一部分:“踏青尋春”。課前,布置學生自己動手,從自己的興趣出發(fā),去搜集關于春天的各種素材,如詞語、歌曲、童謠、古詩等。請家長帶著學生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
第二部分:“描繪春天”。教師協(xié)助學生將自己搜集的素材進行初步整理,并鼓勵他們將春天畫出來。同時在景物旁邊標注上漢字,自己無法書寫的,可以向老師同學請教。
第三部分:“歌唱春天”。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朗誦、繪畫、書法、唱歌、舞蹈等形式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保持對識字內(nèi)容的持續(xù)性關注。
活動中,漢字與具體情境緊密結(jié)合,使學生對漢字的記憶更加深刻。
三、游戲識字,提高學生對漢字的加工能力
喜歡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將識字活動編入游戲中,能更好地激發(fā)起兒童的識字興趣。
如:同桌互助識字游戲。將詞卡反放,一個人翻,兩人一起認讀,誰先讀出來誰就獲得本張詞卡,最后詞卡數(shù)量多的即為優(yōu)勝者。這個游戲主要考驗的是兒童對漢字的熟悉程度。
開火車識字游戲。在火車開動的情境中,教師隨機出示字卡讓一組學生依次念出,若出現(xiàn)錯誤,火車即停,由其他小組進行修理,即讀出正確讀音,之后火車繼續(xù)出發(fā)。讀錯的同學接受懲罰,表演讀兒歌。
穿衣戴帽識字游戲。拿出一個字的部件,請學生補充其他部件組成一個字,如“日”,可以變化出“電”“申”“甲”等;“也”可以組成“池”“馳”“地”等。
當然,識字方法不一而足,我們同樣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自己尋找出更多個性化的識字方式。
識字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為閱讀奠基,而閱讀又會鞏固學生對漢字的記憶。因此,在識得眾多漢字后,最適宜的方式就是進行閱讀。在閱讀中復習鞏固漢字,通過具體的語境提升學生對漢字的理解,使識字和閱讀形成雙向互動,雙向促進。閱讀擴大和加深了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高識字量又為閱讀掃清了障礙,降低了閱讀難度,真正做到了為閱讀養(yǎng)“根”。
(作者單位:江蘇常州市新北區(qū)新華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