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琴
隨著電影《黃金時代》的上映,作家蕭紅漸為公眾熟知。而小學(xué)語文教材中,節(jié)選自《呼蘭河傳》的那篇倍受學(xué)生喜愛的《祖父的園子》,是蕭紅悲涼命運中少有的一抹暖色。
身為教師的我,曾旁觀學(xué)生對這片園子的無限向往,更有孩子恨不得幻化為那株長到天上也沒人管的玉米。那一刻,孩子們的艷羨,使我真想擁有一座園子:在那里,無憂無慮地看云聽風,逍遙悠然地觀月賞花。一切都是慢的,舒緩中感受靈魂的潤澤;一切都是靜的,安靜中體會生命的盛大;一切都是自由的,如風過麥浪,柴門犬吠,萬物齊聚枝頭發(fā)言,每一個話題,都指向自由;一切都是愉悅的,花笑著,鳥樂著,摩天輪的尖叫也輸給我們恣情的嬉鬧……一石一沙,記錄我們童年的笑聲;一草一葉,勾留彼此成長的年輪。庭院深深,深不過孩子們馳騁不羈的想象,生命蓬勃拔節(jié)的葳蕤……
可是,我們的孩子,早已失去了這樣的園子,聽取蛙聲一片是沒有的,汽笛喇叭聲倒此起彼伏;星辰月牙早已銷聲匿跡,霓虹霧霾漸次粉墨登場。失去了鳴蟬流螢,失去了柳芽稻香,失去了紙鳶促織的孩子們,也早已失去了嬉戲的自由,失去了生命的詩意。他們,跟著分數(shù)指揮棒旋轉(zhuǎn),追隨成功學(xué)跋涉,偶爾借助電子產(chǎn)品打發(fā)閑暇,宛如橡皮泥般任由父母師長錘煉塑造——“要聽話”用來殺自由;“要孝順”用來殺獨立;“就你跟大家不一樣”用來殺個性;“別整天琢磨那沒用的”用來殺想象力;“少管閑事”用來殺公德心;“養(yǎng)你這孩子有什么用”用來殺自尊;“我不許你跟他在一起”用來殺愛情……用種種控制,強占孩子們心田里最后一隅自由的園子。偏偏忘記了,教育的宗旨就是自由之思想,獨立之意志。而人類社會之所以進步,就是因為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
孩子們喜歡的不僅僅是園子,而是園子里那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快樂。這樣的樂園,與陶淵明誤入的“桃花源”,曹雪芹搭建的“大觀園”,周樹人懷念的“百草園”,史鐵生心系的“地壇”成了無數(shù)讀書人心中旖旎唯美的夢,因為不能得之,只好在絕美的文字里流連輾轉(zhuǎn),徒留羨魚情。
什么時候,我們的教育能給予學(xué)生這樣一片成長的樂園?開墾學(xué)生心田里獨立自由的一方樂園?師者給予自身一片樂園,讓靈魂休憩、豐饒呢?
而又到什么時候,迎來我們教育的黃金時代?
(作者單位:廣東中山三鄉(xiāng)鎮(zhèn)紀中三鑫雙語學(xué)校)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