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翠
戲劇市場蕭條,戲劇團體沒有效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競爭中沒有競爭能力,這應該是文化人的共同感覺,也是不爭的事實。但筆者認為:戲劇,特別是傳統戲曲,她是創(chuàng)造美的藝術,是人們享受生活,增加情趣,提高素質,休閑娛樂的一種最佳表現形式之一,她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她將在社會風氣的好轉,生活理念和質量的提高,法律意識的增強等諸多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傳統戲曲,尤其是地方戲,當地人民喜歡,老百姓需要,她就有存在的價值,不可能像商品一樣買來賣去,果真那樣,也就喪失了戲劇本身的意義。因此,作為民族文化遺產,戲曲不可能、也不應該作為商品參加市場競爭,倒是應該在質量和水準上進行研討和提高,在作品創(chuàng)作上進行突破和創(chuàng)新,在演出形式上進行改革和變化。
我是一名戲曲工作者,我想把我工作當中的點滴體會寫出來,向上級領導作一匯報,也愿意和更多的戲曲工作者一起討論。
就以我們江蘇省柳琴劇團去年春節(jié)的一次演出為例吧。去年春節(jié)我市某社區(qū)居委會與我們江蘇省柳琴劇團聯手舉辦了一次聲震全市的大型廣場戲曲演出,從大年初六至初十,連演五天共十場,場上異彩紛呈,場下掌聲雷鳴,著實讓徐州的柳琴戲迷過足了戲癮。《徐州日報》《彭城晚報》《都市晨報》和徐州電視臺等媒體都作了充分報道。這十場演出節(jié)目有《大型綜藝戲劇專場》,這其中包括歌、舞,小品、小戲,內容豐富多彩,緊貼黨的中心工作,宣傳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美好家園的重要意義,寓教于樂,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更有傳統戲曲,每場演出觀眾都在好幾千人,而且一場比一場觀眾多,演出的場地在西關,可由于現在公交車極為方便,東關、南關、北關的觀眾都聚集在這里,每場演出結束時,好多觀眾久久不愿離去,等著卸妝的演員出來看看演員的廬山真面目,那種熱情勁兒,絕不亞于歌迷看周杰倫,影迷看周潤發(fā),只是觀眾的年齡偏大一點而已。演出中,觀眾看得非常認真,他們情緒跟著劇中人物的命運而變換著喜怒哀樂的表情,悲傷處他們潸然淚下,喜悅處他們捧腹開懷,憤怒處他們千夫共指,高潮處他們報以熱烈的掌聲。演出全部結束時,不少觀眾還依依不舍,追問下一個點到那演去,我們還要跟著去看去。觀眾說,真的有好些年沒聽到這么好的戲了;演員說,這樣的演出雖說苦點兒、累點兒,但很過癮,值!
這次廣場演出,雖然大多還是一、二級演員領銜,但三、四級演員也不甘示弱,劇目有悲有喜,演員演唱精彩,可謂是滿臺生輝,用觀眾的話說:江蘇柳琴還是江蘇柳琴。正是有了各級領導的巨大關懷,以民為本思想的引領,激發(fā)了江蘇柳琴人執(zhí)著的敬業(yè)精神,因此,省柳琴劇團還保存著傳統大戲可以隨時面見觀眾。所以才出現了好戲連臺的喜人場面。
其次,搭建平臺非常重要。某社區(qū)不僅為本區(qū)居民同時也為全市廣大觀眾做了一件大好事。居委會的領導經過認真研究決定在春節(jié)期間一定要做一件讓老百姓開心、并能和建設和諧社會相融合的實事兒,于是他們主動與江蘇省柳琴劇團聯系,柳琴劇團全力以赴,認真準備。終于沒有讓居委會的領導和廣大觀眾失望。這次演出除了居委會出一部分資金以外,其余全部由轄區(qū)內的私營企業(yè)老板掏錢讓老百姓看戲,每位老板出的錢數全部用大紅榜公布,這樣做觀眾感動,出錢人激動,和諧的氣氛自然形成。通過這次演出活動,觀眾得到了滿足,企業(yè)得到了宣傳,并且在觀眾中有了較好的口碑。企業(yè)家們既感到榮耀,又獲得了較好的社會影響,可謂名利雙收。
通過省柳琴劇團與某居委會這次成功合作,筆者認為,戲曲不是沒有觀眾,而是看地方政府如何去組織和安排?,F在觀眾進劇場很難,為什么?一是高額的場租劇團用不起,昂貴的票價觀眾買不起,現在,劇場的場租每場基本都在3000-5000元以上,一般劇場只有一千多個座位,試想,要賣多少票才能夠場租的費用,如果按10元以上的票價,觀眾的經濟情況不一,誰愿意勒緊褲帶去看戲呢?!記得有篇報道說國家大劇院要賣平民票價,觀眾無不拍手叫好。另外,劇場還有好多的約束,讓老年觀眾望而卻步,如不準吸煙,不準隨地吐痰等等,戲曲觀眾大部分是老年觀眾,晚上出行也有諸多不便。而廣場演出觀眾容量大,影響大,各個年齡段的觀眾都可觀看,非常方便。如:徐州文廣新局的“動感古彭”廣場演出已經持續(xù)了好多年,已經成為享譽全國的文化品牌,至今仍然勢頭不減,“文化下鄉(xiāng)”每場演出觀眾都達成千上萬,蔚為壯觀。近年來,徐州市委宣傳部、徐州市文廣新局聯合舉辦“送文化下鄉(xiāng)大篷車114工程”,即文廣新局所屬的三個專業(yè)藝術團體每年要演遍全市114個鄉(xiāng)鎮(zhèn)。這項工程很好,很有意義,老百姓也非常歡迎。但劇團道具及演職員的運輸費用非常昂貴,劇團很難負擔。地方上接待的費用也不少,筆者曾親臨演出現場采訪,地方上有的干部說,這確實是件好事,就是我們投入的人力財力太大,如果送戲下鄉(xiāng)再送點兒錢來就好了。送戲下鄉(xiāng)確實給地方政府增加了一定負擔,舞臺的搭建,安全保衛(wèi),茶水,演職員工招待都需要錢,然而大多鄉(xiāng)鎮(zhèn)財政由于減免稅收等原因又很不寬裕,難免鄉(xiāng)鎮(zhèn)領導要叫苦不迭。老百姓喜歡,文化人樂于,如何把這件好事辦好呢?這中間需要一個嫁接的人,這就需要政府和一些有實力并熱心于民眾文化娛樂的企業(yè)單位的熱情參與和資助。只要政府和企業(yè)搭建平臺,大戲即刻唱起來。據筆者調查,河南、陜西、山西等地鄉(xiāng)村,每年春節(jié)和廟會日都有唱大戲的習俗,這些戲都是由村鎮(zhèn)上有實力的企業(yè)家或者叫“包工頭”出資,年年如此,已成習慣。如今有錢的企業(yè)很多,但有的企業(yè)情愿花上百成千萬搞一場明星云集而老百姓看不懂,也看不上的晚會,也不愿花三千五千讓老百姓看一場喜聞樂見的家鄉(xiāng)戲,豈不怪哉?!傳統戲劇在民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特別是地方戲,曲調富含地方特色,深受當地百姓的喜愛,戲文之中所蘊含的哲理以及忠孝禮儀等傳統道德對民眾起到無形的啟迪和教化作用,觀眾喜聞樂見,津津樂道,他們能從中得到充分的愉悅和享受,精神上得到極大的滿足和快意。這是一件多么有益于社會、有益于民眾、有益于和諧、有益于樹立政府和企業(yè)形象的民心工程?。∥幕ぷ饕⒆慊鶎?,服務百姓,重在普及,著力推動,要以惠民、安民、愛民為創(chuàng)作宗旨,文化藝術要樂在萬家。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建設文化大省,不僅僅是文化人的責任,更是政府的責任和全社會的責任。現在全省都在推行文化體制改革,不管怎樣改,出人、出戲、出精品,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使文化事業(yè)繁榮、健康發(fā)展才是最終目的。我們堅信,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省委、省政府的關心和支持,我省專業(yè)文藝團體一定會越辦越好,一定會創(chuàng)作出更多的優(yōu)秀作品,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百姓,傳統戲曲一定會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文化強省建設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