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旺
[摘要] 目的 探討枕大池成形術治療小腦扁桃體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癥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該院自2011年6月—2013年1月收治的21例小腦扁桃體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癥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選擇的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11例與對照組10例,觀察組患者采用枕大池成形術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單純后顱窩減壓擴大腦膜修補術。 結果 兩組患者近期療效、遠期療效結果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患者術后KPS評分及空洞長度比較,結果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枕大池成形術治療小腦扁桃體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癥具有較好的近期、遠期臨床療效,達到充分減壓,恢復腦脊液通暢等效果,可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枕大池成形術;小腦扁桃體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癥;后顱窩減壓擴大腦膜修補術
[中圖分類號] R742.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6(c)-0080-02
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又稱Chiari I畸形,是指患者部分小腦、第四腦室、腦干向下移位,經枕大孔疝入椎管的一種先天性畸形癥狀,可繼發(fā)脊髓空洞,這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1]。目前,隨著CT、MRI檢查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的確診率的提高,對其研究的深入發(fā)展,及手術治療方式的不斷改良,在診療上,尤其是針對合并脊髓空洞癥的治療也有了長足的進步。該院選取2011年6月—2013年1月間收治的患者,采用枕大池成形術治療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癥,探討其臨床療效及手術方法,旨在為臨床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收治的21例小腦扁桃體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癥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8例,患者年齡20~50歲,平均年齡(32.1±4.9)歲;病程17 d~16年,平均病程(3.5±1.5)年;患者臨床癥狀表現為不同程度痛溫覺感覺減退,四肢無力。全部患者均給予MRI掃描確診。根據選擇的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11例與對照組10例。
1.2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取全麻側臥位。
觀察組患者采用枕大池成形術進行治療,方法如下:
于患者枕下正中皮膚作4 cm×5 cm大小的切口,分離兩側枕肌群,不切斷枕外粗隆、項線的附著處,使上項線下的枕骨鱗部及寰椎后弓部顯露出來,并在下項線及下枕骨鱗部鉆孔,咬開枕大孔后緣及寰椎后弓部,形成骨窗。剝除環(huán)枕筋膜,采用“Y”形剪開硬腦脊膜,分離兩側小腦扁桃體,電凝分離兩側扁桃體粘連,打開第四腦室正中孔至第四腦室底,見腦脊液流出,采用蛛網膜下腔托起扁桃體下緣,分離與脊髓粘連,解除壓迫,復位扁桃體[2]。
在小腦扁桃體中部橫向切開軟腦膜,逐漸吸除兩側小腦扁桃體,使小腦延髓外側池顯露出來,并可見腦脊液流出。采用無損傷縫合線縫合小腦扁桃體軟膜,采用備用的腦膜修補材料,根據需求大小,對因重建枕大池而造成的硬膜缺損部位進行修補,采用0號無損縫線,間斷縫合。完畢后采用生物蛋白膠粘合封閉,逐層縫合切口。
對照組患者采用單純后顱窩減壓擴大腦膜修補術,具體方法如下:
枕外粗隆至C3棘突行后正中作直切口,切除枕骨鱗部,咬除枕骨大孔后緣,根據下疝程度切除C1~C3椎板,作枕大孔后緣骨質切除,咬除C1-C3后弓部約1.5 cm;去除頸椎骨周圍增厚的環(huán)枕筋骨,采用“Y”形切開硬膜,下端至扁桃體下疝下緣,保持蛛網膜完整。修補硬膜,擴大成形,使其懸吊于肌肉,使硬膜下腦組織形成空隙,確認無腦脊液流出后,常規(guī)縫合。
1.3 療效判定標準
有效:1項及以上癥狀或體癥消失或改善;穩(wěn)定:患者癥狀無明顯改善;惡化:患者原有癥狀或體征加重。有效率=有效/例數×100%。
術后采用MRI對患者進行復查,確認脊髓空洞長度消減情況。
采用KPS評分判定兩組患者術后功能狀態(tài)情況,滿分100分,分數越高,健康狀況越好。
1.4 統(tǒng)計方法
使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處理數據。
2 結果
全部患者均行術后復查,平均住院時間(10.2±2.3)d,其中觀察組患者有效8例,穩(wěn)定2例,無效1例,有效率為72.7%;對照組患者有效7例,穩(wěn)定1例,無效2例,有效70%,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兩組患者進行6個月以上隨訪,觀察組患者有效8例,穩(wěn)定1例,無效1例,有效率為81.8%,對照組患者有效5例,穩(wěn)定3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50%,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對兩組患者KPS進行評分及空洞長度比較發(fā)現,患者KPS評分及空洞長度比較,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KPS評分及空洞長度對比情況
■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 討論
Chiari I畸形繼發(fā)小腦扁桃體下疝公認觀點認為,是患者胚胎時期,中胚層體節(jié)枕骨發(fā)育不良,枕骨發(fā)育滯后,出后后正常發(fā)育的后腦結構因后顱窩過度擁護而導致疝下移至椎管內。該組患者經MRI顯示,Chiari I畸形腦干、腦室、小腦、后組顱神經受擠壓牽拉,至患者出現功能障礙,并出現臨床癥狀表現[3]。
Chiari I畸形有兩種,一種為扁桃體下疝并脊髓空洞,另一種為無脊髓空洞。脊髓空洞目前學術界尚無統(tǒng)一定論,有流體動力學、顱內與椎管內壓力分離學及腦脊液脊髓實質滲透學等學說。但研究指出,小腦扁桃體下疝9~14 mm時,患者極易并發(fā)脊髓空洞。
目前治療Chiari I畸形合閃脊髓空洞癥的手術方法有多種,其中較為常用的是后窩減壓術與枕大池成形術。后窩減壓術是強調保持蛛網膜完整,防止粘連,脊液循環(huán)障礙為目的;而枕大池成形術是以第四腦室中孔,使腦脊液循環(huán)通暢,恢復枕大孔區(qū)功能,并達到減壓、恢復腦脊液引流通暢為目的[4]。且在應用上,枕大池成形術可充分達到解除扁桃體下疝的小腦對后腦的壓迫,且完全分離粘連的蛛網膜,可恢復腦脊液通暢,采用枕大孔區(qū)蛛網膜懸吊縫合可使蛛網膜下腔達到有效擴大,保持軟腦膜、蛛網膜、硬腦膜修補后的結構完整。該組采用這兩種術式,對比其臨床有效情況及術后空洞縮小程度及KPS評分發(fā)現,采用枕大池成形術的患者術后短期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且空洞長度、KPS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但對兩組患者在6個月后進行有效率隨訪發(fā)現,觀察組患者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5-6]。
綜上,采用枕大池成形術治療小腦扁桃體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癥具有較好的近期、遠期臨床療效,達到充分減壓,恢復腦脊液通暢等效果,可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閆煌,朱澤章,吳濤,等. chiari畸形Ⅰ型患者小腦扁桃體下疝程度及脊髓空洞形態(tài)[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2,6(22):495-497.
[2] 廖佳奇,涂勇,溫小華,等.枕大池成形術治療小腦扁桃體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癥的療效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2,10(25):978-979.
[3] 趙建偉,胡昌辰,李荔榮,等. Arnold—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癥診治進展[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2,12(12):1588-1590.
[4] 謝勇. 36例體枕大池成形術治療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癥的體會[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35):20-22.
[5] 向言召,閔懷伍,張國來. 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2例報告[J].延安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2.1(1):54.
[6] 梁永勝. 手術治療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17例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2,35(6):4680-4681.
(收稿日期:2014-03-27)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討枕大池成形術治療小腦扁桃體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癥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該院自2011年6月—2013年1月收治的21例小腦扁桃體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癥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選擇的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11例與對照組10例,觀察組患者采用枕大池成形術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單純后顱窩減壓擴大腦膜修補術。 結果 兩組患者近期療效、遠期療效結果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患者術后KPS評分及空洞長度比較,結果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枕大池成形術治療小腦扁桃體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癥具有較好的近期、遠期臨床療效,達到充分減壓,恢復腦脊液通暢等效果,可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枕大池成形術;小腦扁桃體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癥;后顱窩減壓擴大腦膜修補術
[中圖分類號] R742.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6(c)-0080-02
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又稱Chiari I畸形,是指患者部分小腦、第四腦室、腦干向下移位,經枕大孔疝入椎管的一種先天性畸形癥狀,可繼發(fā)脊髓空洞,這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1]。目前,隨著CT、MRI檢查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的確診率的提高,對其研究的深入發(fā)展,及手術治療方式的不斷改良,在診療上,尤其是針對合并脊髓空洞癥的治療也有了長足的進步。該院選取2011年6月—2013年1月間收治的患者,采用枕大池成形術治療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癥,探討其臨床療效及手術方法,旨在為臨床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收治的21例小腦扁桃體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癥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8例,患者年齡20~50歲,平均年齡(32.1±4.9)歲;病程17 d~16年,平均病程(3.5±1.5)年;患者臨床癥狀表現為不同程度痛溫覺感覺減退,四肢無力。全部患者均給予MRI掃描確診。根據選擇的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11例與對照組10例。
1.2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取全麻側臥位。
觀察組患者采用枕大池成形術進行治療,方法如下:
于患者枕下正中皮膚作4 cm×5 cm大小的切口,分離兩側枕肌群,不切斷枕外粗隆、項線的附著處,使上項線下的枕骨鱗部及寰椎后弓部顯露出來,并在下項線及下枕骨鱗部鉆孔,咬開枕大孔后緣及寰椎后弓部,形成骨窗。剝除環(huán)枕筋膜,采用“Y”形剪開硬腦脊膜,分離兩側小腦扁桃體,電凝分離兩側扁桃體粘連,打開第四腦室正中孔至第四腦室底,見腦脊液流出,采用蛛網膜下腔托起扁桃體下緣,分離與脊髓粘連,解除壓迫,復位扁桃體[2]。
在小腦扁桃體中部橫向切開軟腦膜,逐漸吸除兩側小腦扁桃體,使小腦延髓外側池顯露出來,并可見腦脊液流出。采用無損傷縫合線縫合小腦扁桃體軟膜,采用備用的腦膜修補材料,根據需求大小,對因重建枕大池而造成的硬膜缺損部位進行修補,采用0號無損縫線,間斷縫合。完畢后采用生物蛋白膠粘合封閉,逐層縫合切口。
對照組患者采用單純后顱窩減壓擴大腦膜修補術,具體方法如下:
枕外粗隆至C3棘突行后正中作直切口,切除枕骨鱗部,咬除枕骨大孔后緣,根據下疝程度切除C1~C3椎板,作枕大孔后緣骨質切除,咬除C1-C3后弓部約1.5 cm;去除頸椎骨周圍增厚的環(huán)枕筋骨,采用“Y”形切開硬膜,下端至扁桃體下疝下緣,保持蛛網膜完整。修補硬膜,擴大成形,使其懸吊于肌肉,使硬膜下腦組織形成空隙,確認無腦脊液流出后,常規(guī)縫合。
1.3 療效判定標準
有效:1項及以上癥狀或體癥消失或改善;穩(wěn)定:患者癥狀無明顯改善;惡化:患者原有癥狀或體征加重。有效率=有效/例數×100%。
術后采用MRI對患者進行復查,確認脊髓空洞長度消減情況。
采用KPS評分判定兩組患者術后功能狀態(tài)情況,滿分100分,分數越高,健康狀況越好。
1.4 統(tǒng)計方法
使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處理數據。
2 結果
全部患者均行術后復查,平均住院時間(10.2±2.3)d,其中觀察組患者有效8例,穩(wěn)定2例,無效1例,有效率為72.7%;對照組患者有效7例,穩(wěn)定1例,無效2例,有效70%,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兩組患者進行6個月以上隨訪,觀察組患者有效8例,穩(wěn)定1例,無效1例,有效率為81.8%,對照組患者有效5例,穩(wěn)定3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50%,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對兩組患者KPS進行評分及空洞長度比較發(fā)現,患者KPS評分及空洞長度比較,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KPS評分及空洞長度對比情況
■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 討論
Chiari I畸形繼發(fā)小腦扁桃體下疝公認觀點認為,是患者胚胎時期,中胚層體節(jié)枕骨發(fā)育不良,枕骨發(fā)育滯后,出后后正常發(fā)育的后腦結構因后顱窩過度擁護而導致疝下移至椎管內。該組患者經MRI顯示,Chiari I畸形腦干、腦室、小腦、后組顱神經受擠壓牽拉,至患者出現功能障礙,并出現臨床癥狀表現[3]。
Chiari I畸形有兩種,一種為扁桃體下疝并脊髓空洞,另一種為無脊髓空洞。脊髓空洞目前學術界尚無統(tǒng)一定論,有流體動力學、顱內與椎管內壓力分離學及腦脊液脊髓實質滲透學等學說。但研究指出,小腦扁桃體下疝9~14 mm時,患者極易并發(fā)脊髓空洞。
目前治療Chiari I畸形合閃脊髓空洞癥的手術方法有多種,其中較為常用的是后窩減壓術與枕大池成形術。后窩減壓術是強調保持蛛網膜完整,防止粘連,脊液循環(huán)障礙為目的;而枕大池成形術是以第四腦室中孔,使腦脊液循環(huán)通暢,恢復枕大孔區(qū)功能,并達到減壓、恢復腦脊液引流通暢為目的[4]。且在應用上,枕大池成形術可充分達到解除扁桃體下疝的小腦對后腦的壓迫,且完全分離粘連的蛛網膜,可恢復腦脊液通暢,采用枕大孔區(qū)蛛網膜懸吊縫合可使蛛網膜下腔達到有效擴大,保持軟腦膜、蛛網膜、硬腦膜修補后的結構完整。該組采用這兩種術式,對比其臨床有效情況及術后空洞縮小程度及KPS評分發(fā)現,采用枕大池成形術的患者術后短期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且空洞長度、KPS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但對兩組患者在6個月后進行有效率隨訪發(fā)現,觀察組患者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5-6]。
綜上,采用枕大池成形術治療小腦扁桃體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癥具有較好的近期、遠期臨床療效,達到充分減壓,恢復腦脊液通暢等效果,可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閆煌,朱澤章,吳濤,等. chiari畸形Ⅰ型患者小腦扁桃體下疝程度及脊髓空洞形態(tài)[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2,6(22):495-497.
[2] 廖佳奇,涂勇,溫小華,等.枕大池成形術治療小腦扁桃體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癥的療效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2,10(25):978-979.
[3] 趙建偉,胡昌辰,李荔榮,等. Arnold—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癥診治進展[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2,12(12):1588-1590.
[4] 謝勇. 36例體枕大池成形術治療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癥的體會[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35):20-22.
[5] 向言召,閔懷伍,張國來. 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2例報告[J].延安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2.1(1):54.
[6] 梁永勝. 手術治療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17例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2,35(6):4680-4681.
(收稿日期:2014-03-27)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討枕大池成形術治療小腦扁桃體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癥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擇該院自2011年6月—2013年1月收治的21例小腦扁桃體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癥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選擇的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11例與對照組10例,觀察組患者采用枕大池成形術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單純后顱窩減壓擴大腦膜修補術。 結果 兩組患者近期療效、遠期療效結果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患者術后KPS評分及空洞長度比較,結果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枕大池成形術治療小腦扁桃體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癥具有較好的近期、遠期臨床療效,達到充分減壓,恢復腦脊液通暢等效果,可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枕大池成形術;小腦扁桃體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癥;后顱窩減壓擴大腦膜修補術
[中圖分類號] R742.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6(c)-0080-02
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又稱Chiari I畸形,是指患者部分小腦、第四腦室、腦干向下移位,經枕大孔疝入椎管的一種先天性畸形癥狀,可繼發(fā)脊髓空洞,這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1]。目前,隨著CT、MRI檢查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的確診率的提高,對其研究的深入發(fā)展,及手術治療方式的不斷改良,在診療上,尤其是針對合并脊髓空洞癥的治療也有了長足的進步。該院選取2011年6月—2013年1月間收治的患者,采用枕大池成形術治療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癥,探討其臨床療效及手術方法,旨在為臨床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收治的21例小腦扁桃體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癥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8例,患者年齡20~50歲,平均年齡(32.1±4.9)歲;病程17 d~16年,平均病程(3.5±1.5)年;患者臨床癥狀表現為不同程度痛溫覺感覺減退,四肢無力。全部患者均給予MRI掃描確診。根據選擇的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11例與對照組10例。
1.2 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取全麻側臥位。
觀察組患者采用枕大池成形術進行治療,方法如下:
于患者枕下正中皮膚作4 cm×5 cm大小的切口,分離兩側枕肌群,不切斷枕外粗隆、項線的附著處,使上項線下的枕骨鱗部及寰椎后弓部顯露出來,并在下項線及下枕骨鱗部鉆孔,咬開枕大孔后緣及寰椎后弓部,形成骨窗。剝除環(huán)枕筋膜,采用“Y”形剪開硬腦脊膜,分離兩側小腦扁桃體,電凝分離兩側扁桃體粘連,打開第四腦室正中孔至第四腦室底,見腦脊液流出,采用蛛網膜下腔托起扁桃體下緣,分離與脊髓粘連,解除壓迫,復位扁桃體[2]。
在小腦扁桃體中部橫向切開軟腦膜,逐漸吸除兩側小腦扁桃體,使小腦延髓外側池顯露出來,并可見腦脊液流出。采用無損傷縫合線縫合小腦扁桃體軟膜,采用備用的腦膜修補材料,根據需求大小,對因重建枕大池而造成的硬膜缺損部位進行修補,采用0號無損縫線,間斷縫合。完畢后采用生物蛋白膠粘合封閉,逐層縫合切口。
對照組患者采用單純后顱窩減壓擴大腦膜修補術,具體方法如下:
枕外粗隆至C3棘突行后正中作直切口,切除枕骨鱗部,咬除枕骨大孔后緣,根據下疝程度切除C1~C3椎板,作枕大孔后緣骨質切除,咬除C1-C3后弓部約1.5 cm;去除頸椎骨周圍增厚的環(huán)枕筋骨,采用“Y”形切開硬膜,下端至扁桃體下疝下緣,保持蛛網膜完整。修補硬膜,擴大成形,使其懸吊于肌肉,使硬膜下腦組織形成空隙,確認無腦脊液流出后,常規(guī)縫合。
1.3 療效判定標準
有效:1項及以上癥狀或體癥消失或改善;穩(wěn)定:患者癥狀無明顯改善;惡化:患者原有癥狀或體征加重。有效率=有效/例數×100%。
術后采用MRI對患者進行復查,確認脊髓空洞長度消減情況。
采用KPS評分判定兩組患者術后功能狀態(tài)情況,滿分100分,分數越高,健康狀況越好。
1.4 統(tǒng)計方法
使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處理數據。
2 結果
全部患者均行術后復查,平均住院時間(10.2±2.3)d,其中觀察組患者有效8例,穩(wěn)定2例,無效1例,有效率為72.7%;對照組患者有效7例,穩(wěn)定1例,無效2例,有效70%,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兩組患者進行6個月以上隨訪,觀察組患者有效8例,穩(wěn)定1例,無效1例,有效率為81.8%,對照組患者有效5例,穩(wěn)定3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50%,兩組患者有效率比較,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對兩組患者KPS進行評分及空洞長度比較發(fā)現,患者KPS評分及空洞長度比較,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KPS評分及空洞長度對比情況
■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 討論
Chiari I畸形繼發(fā)小腦扁桃體下疝公認觀點認為,是患者胚胎時期,中胚層體節(jié)枕骨發(fā)育不良,枕骨發(fā)育滯后,出后后正常發(fā)育的后腦結構因后顱窩過度擁護而導致疝下移至椎管內。該組患者經MRI顯示,Chiari I畸形腦干、腦室、小腦、后組顱神經受擠壓牽拉,至患者出現功能障礙,并出現臨床癥狀表現[3]。
Chiari I畸形有兩種,一種為扁桃體下疝并脊髓空洞,另一種為無脊髓空洞。脊髓空洞目前學術界尚無統(tǒng)一定論,有流體動力學、顱內與椎管內壓力分離學及腦脊液脊髓實質滲透學等學說。但研究指出,小腦扁桃體下疝9~14 mm時,患者極易并發(fā)脊髓空洞。
目前治療Chiari I畸形合閃脊髓空洞癥的手術方法有多種,其中較為常用的是后窩減壓術與枕大池成形術。后窩減壓術是強調保持蛛網膜完整,防止粘連,脊液循環(huán)障礙為目的;而枕大池成形術是以第四腦室中孔,使腦脊液循環(huán)通暢,恢復枕大孔區(qū)功能,并達到減壓、恢復腦脊液引流通暢為目的[4]。且在應用上,枕大池成形術可充分達到解除扁桃體下疝的小腦對后腦的壓迫,且完全分離粘連的蛛網膜,可恢復腦脊液通暢,采用枕大孔區(qū)蛛網膜懸吊縫合可使蛛網膜下腔達到有效擴大,保持軟腦膜、蛛網膜、硬腦膜修補后的結構完整。該組采用這兩種術式,對比其臨床有效情況及術后空洞縮小程度及KPS評分發(fā)現,采用枕大池成形術的患者術后短期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且空洞長度、KPS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但對兩組患者在6個月后進行有效率隨訪發(fā)現,觀察組患者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5-6]。
綜上,采用枕大池成形術治療小腦扁桃體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癥具有較好的近期、遠期臨床療效,達到充分減壓,恢復腦脊液通暢等效果,可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閆煌,朱澤章,吳濤,等. chiari畸形Ⅰ型患者小腦扁桃體下疝程度及脊髓空洞形態(tài)[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2,6(22):495-497.
[2] 廖佳奇,涂勇,溫小華,等.枕大池成形術治療小腦扁桃體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癥的療效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2,10(25):978-979.
[3] 趙建偉,胡昌辰,李荔榮,等. Arnold—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癥診治進展[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2,12(12):1588-1590.
[4] 謝勇. 36例體枕大池成形術治療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癥的體會[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35):20-22.
[5] 向言召,閔懷伍,張國來. 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2例報告[J].延安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2.1(1):54.
[6] 梁永勝. 手術治療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17例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2,35(6):4680-4681.
(收稿日期:2014-03-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