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錦華
林莽現代抒情詩的源頭,不是浪漫主義的抒情詩,而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抒情傳統(tǒng)。林莽這種把中國古典詩歌的抒情傳統(tǒng),與西方現代主義詩歌相融合的成功經驗,與世界現代詩歌的進程是相一致的,是殊途同歸。《在秋天》為現代抒情詩的藝術,樹立起一塊新的里程碑。
詩評詩論
林莽的詩歌創(chuàng)作,開始于“白洋淀”時期。多數研究者都關注“白洋淀”自然環(huán)境對他詩歌的重要影響,認為是自然意象和抒情奠定了他詩歌的底色。
其實,林莽的詩歌源頭,并不在“白洋淀”,而在他的“童年經驗”。是“童年經驗”在前,“白洋淀”在后;是故鄉(xiāng)的河水,接通了白洋淀的湖水。他的童年在河北大平原上的故鄉(xiāng)度過,那里有面湖的故居,村外有小河、沙灘和蘆葦。還有春天寂靜田野上,突然傳來的火車汽笛聲,在孩子的心靈中,那是一種來自遠方的神秘呼喚。還有老屋里質樸的親情:兄弟們在大炕上的嬉戲打鬧,持家奶奶對兒孫們的疼愛。只要讀過他中年所寫的散文《這一切已不再那么遙遠》,就可以看出根植于故鄉(xiāng)的“童年經驗”,是怎樣深刻地影響了他的感覺、想象和心靈。
有了鄉(xiāng)村田野的“童年經驗”,林莽在青少年時代開始閱讀中國古典詩歌,就對古詩中的自然風景和親情友情的歌吟,有一種似曾相識的親近,有一種審美意義上的不斷喚醒和發(fā)現。于是,童年的感覺開始與古典詩歌的文字相融合,故鄉(xiāng)平原上的風景和兒時經歷,不斷轉換成積淀在他心中的詩意和靈感。
我以為,“童年經驗”與中國古典詩歌的相遇相融,才是林莽現代抒情詩的真正源頭。明乎此,我們才會明白:為什么詩人林莽會對自然風景如此鐘情?為什么秋風中的落葉能引起他心中長久的“秋思”?為什么他會對親情和友情如此珍愛?
如果我們對他四十多年的詩歌創(chuàng)作,作一總的回顧,那么,我要說,他繼承了中國古典詩歌抒情傳統(tǒng)的精神:朋友們的贈別唱和、四季風景中的人生感悟、對親情和友情的珍愛和歌吟。這一抒情傳統(tǒng),千百年來成為詩歌中永恒的人性,一直影響和感動著世世代代的中國讀者。
雖然,到了二十世紀,民族興亡和時代政治,極大地影響了新詩的發(fā)展方向。不管是時代感,還是現代性,常常成為詩人們傾心追求的審美理想。于是乎,中國古典詩歌抒情傳統(tǒng)之精神,在新詩創(chuàng)作中日益減弱,乃至“淡出”。
相比之下,林莽詩歌的獨特性就突顯出來:中華民族這一抒情傳統(tǒng)被他極為珍惜地保存和延續(xù)下來。但林莽與中國古典詩歌的關系是:“師古人之心,不師古人之法”,他關注的重點不是古典詩歌的語言、句法和格律,而是古典詩歌抒情傳統(tǒng)之精神。后者在冥冥之中,決定了他對詩歌審美理想的選擇,決定了他獨特的詩歌道路??梢姡袊诺湓姼枋闱閭鹘y(tǒng)對林莽的影響,不僅是決定性的而且是終生的。不了解這一關鍵,我們就很難真正讀懂他的詩歌。
所以,從創(chuàng)作一開始,青年詩人林莽就有意回避政治抒情詩的寫法,與口號詩和標語詩說“再見”;也與浪漫主義抒情詩的直露和感傷,漸行漸遠,最后分道揚鑣;對當年流行的關注時代政治和青春反抗的“朦朧詩”,他在思想上堅定認同并積極參與,但藝術上仍然堅持自己的獨特主張;再后來,當西方現代主義詩歌影響并裹挾詩壇,當知性寫作成為時尚,林莽還是一意孤行,堅持走自己現代抒情詩的探索道路。
所以,他注定是詩界的“獨行者”。
如何在堅持中國古典詩歌抒情傳統(tǒng)的基礎上,吸收新詩和西方現代主義的營養(yǎng),探索現代抒情詩新的藝術,就成了林莽詩歌創(chuàng)作長期追求的目標。四十多年的踽踽獨行、艱辛探索,終于結出碩果:長詩《在秋天》。
在這篇杰作中,林莽對中國古典詩歌抒情傳統(tǒng)、新詩小傳統(tǒng)和西方現代主義這三大詩歌傳統(tǒng),進行獨特選擇之后的綜合創(chuàng)新:把中國古典詩歌抒情傳統(tǒng)的秋思和親情的主題,新詩抒情詩的散文句式,西方現代主義“客觀對應物”理論對寫實意象和場景的重視,通過客觀性和間接性進行暗示的手法,融為一體,為現代抒情詩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1
《在秋天》師承了中國古典詩歌在秋天中感悟人生,歌吟親情的主題,但以全新的異國秋天游歷為題材,展示了新鮮、獨特的國際視野和審美經驗。
《在秋天》開篇就是寫實的場景,寫詩人與女兒一起游歷秋天的英格蘭:
女兒在接機的人叢中閃現
我們在倫敦吃漢堡乘地鐵
坐巴士穿越異鄉(xiāng)的秋天
樹木剛剛染上了幾抹橙色
點點滴滴 如同我了解很少的英格蘭
作為抒情詩,《在秋天》最為明顯的變化,就是弱化了傳統(tǒng)抒情詩對情感的直抒,受艾略特“客觀對應物”的影響,增加當代生活的寫實意象和場景。雖然不是敘事詩,但卻有一條完整的敘事線索——與女兒一起游歷英格蘭,寫了幾個富有特色的異國場景:喝英國的下午茶,莎士比亞故鄉(xiāng)的小鎮(zhèn),古堡石路上的嬰兒車,二戰(zhàn)紀念碑前的鮮花,傍晚教堂的鐘聲,組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游歷過程。傳統(tǒng)抒情詩少有這樣的敘事線索和寫實場景,這是對抒情詩的一種更新。
是的秋天 它讓我浮想聯(lián)翩
有如湖水在秋天的思考
即使是一條河流
它少了源頭溪水的歡快
在近海的地方 開始流得寬廣而舒展
但《在秋天》并沒有像西方現代主義詩歌那樣,強化寫實場景的客觀性和間接性,而是把寫實場景與秋天景物融為一體(西方現代主義詩歌很少寫自然景物)。因為秋天的景物,最容易逗引詩人的情感和思緒?!扒锾斓那樗肌笔橇置г姼柚械囊粋€重要特色,從中我們可以聽到中國古典詩歌抒情傳統(tǒng)的深遠回聲。可這一次卻是陌生的英格蘭秋天,其“秋天的情思”也格外特殊和強烈。
而秋天在身邊超越了國界
低低的云層 起伏的丘陵
山巒矮矮的
下午茶的瓷杯輕輕地相磕
寂靜中的小小聲響
在秋天 讓我記起了少年時代
那些無以訴說 悵然若失的童年
異鄉(xiāng)寫實場景、秋天景物與敘述者的情思相融合,就成為這首詩的一個特點。如果全是寫實場景,那就是現代詩而不是抒情詩;如果全是秋天景物和敘述者的情思,那就是傳統(tǒng)的抒情詩;而把異鄉(xiāng)寫實場景、秋天景物和敘述者的情思相融合,則是現代抒情詩。這種融合,主要靠聯(lián)想。在傳統(tǒng)抒情詩中,主要是靠意象之間的不斷聯(lián)想,引發(fā)抒情和議論。西方現代主義詩歌是靠客觀對應物,靠寫實的意象和場景的隱喻,產生多義性。林莽并沒有照搬,他認為現代主義詩歌的隱喻,容易產生晦澀,很難與秋天的情思相融合,所以他放棄隱喻,而選擇暗示。同樣是寫實的意象和場景,暗示比隱喻更容易讓讀者理解。
《在秋天》,就是利用聯(lián)想不斷地把寫實場景與秋天景物所逗引的情緒和思索相融合,形成多層次的聯(lián)想結構,產生強烈的暗示性和多義性。
《在秋天》多層次的聯(lián)想結構:第一層次是“異鄉(xiāng)的秋天”,寫詩人在秋天飛到英格蘭,探望留學的女兒;第二層次,點明詩人是“在五十六歲的秋天”來英國,暗示他已進入“生命的秋天”;第三層次是“我們的秋天”,是詩人與女兒在異鄉(xiāng)相聚并一同游歷。
三個秋天,在第一節(jié)部分依次展開:異鄉(xiāng)的秋天、生命的秋天、我們的秋天。在結構上,是一種總的提示。
2
《在秋天》的第二部分,三個秋天的關系,發(fā)生了變化:“我們的秋天”暫時退隱,“異鄉(xiāng)的秋天”和“生命的秋天”在新一層面上得到深化,在“異鄉(xiāng)的秋天”中,突出對“生命的秋天”的思索。
是中世紀的牧場
是莎士比亞故鄉(xiāng)的風
埃文河水映出圣三一教堂高高的尖頂
十五世紀的風雨淋濕了
多少代人的懷舊之夢
那些在劇院穿晚禮服度假的人們
悠閑地走過古老的墓地和下午的草坪
莎士比亞故鄉(xiāng)小鎮(zhèn)的秋天,很多人帶著懷舊的夢,來到這里尋找大師的足跡,在這里悠閑地度假。雖然已是秋天,但這里依然是鮮花盛開,仿佛使人產生置身于春天的錯覺,于是就有:“秋天在人們心中仿佛離這個世界很遠”。
對林莽而言,秋天是代表著對生命成熟思考的季節(jié)。但在這里度假的人們,一邊觀賞著鮮花,一邊悠閑地喝著咖啡,仿佛“秋天也沉入”咖啡的濃香之中。林莽用長句式的舒緩語調,傳達出游客度假的悠閑。于是,人們似乎已不再重新思考哈姆雷特那個著名的疑問:“活著還是死去”?也許,現在的人們沒有遇到哈姆雷特那樣生死兩難的艱難抉擇,但王子著名的獨白,卻一直在林莽的心中回響,讓他難以釋懷。他感到:“活著還是死去”是“無法簡單處置的問題”,因為對凡人而言,很少遇到生死兩難的惟一選擇,而是在漫長而復雜的一生中,去感悟和思考生與死。這種對比聯(lián)想所呈現出來的時代差異,其內涵是異常豐富的。
雖然人們在鮮花叢中喝著咖啡,忘卻了秋天,但自然界的秋天并沒有消失,也沒有停止行進的腳步——詩人從心里傾聽到了,并提醒人們:
你聽 那是白天鵝青銅的嗓音
那是大雁在低空沉重的飛行
由一字變成人字
單純得有如秋天的雨絲
溫潤地起于秋風又沉入了平靜的河流
白天鵝的嗓音和大雁的飛行,是一種秋天正在行進的暗示,而且是復義的暗示:一是以自然界的單純,如大雁只有兩種隊形,由一字變成人字,再由人字變成一字,反襯出社會的復雜和人生的可怖,猶如莎士比亞的戲?。灰皇且杂杲z起于秋風,又落入河流,暗示生命的不斷流逝和生命最終將回歸自然。
這就是五十六歲的詩人,在“生命秋天”的深沉思索。這里有一種在“生命秋天”,才有可能出現的成熟、從容和安詳的智慧。古典抒情詩那種單純的秋天情思,在詩人筆下已經轉化為現代抒情詩復雜的思考和世界性內涵。
這種“生命秋天”的從容和安詳,表現在詩中,是平靜中帶著若有所思的舒緩語調,和長短相間的句式,如“單純得有如秋天的雨絲/溫潤地起于秋風又沉入了平靜的河流”,前一句是十字,后一句是十六字,但讀起來并沒有長句的拗口和別扭,而是一氣相連的流暢和舒展。這么長的句式,能達到這樣的藝術效果,全在于敘述者心態(tài)的沉靜和思索的從容,并且長時間沉淀于無意識。于是,文字在無意識中被悄悄地組合成這樣氣脈相通的長句。這種長句,非意識層面所能完成,因為它沒有理性的匠氣,仿佛是渾然天成的。
第二部分共有十九行,但它不像第一和第三部分那樣,分成幾節(jié),而是不分段,一氣呵成,一貫到底,重在表現敘述者在所思中融著所見和所聞的意識流。這種張弛起伏有度的節(jié)奏變化,說明這首詩有它氣韻生動的呼吸和心跳,有自己的藝術生命。
3
《在秋天》第三部分,三個秋天的關系再次發(fā)生變化:表面上看,似乎是對第一部分的回歸,還是從“異鄉(xiāng)的秋天”、“生命的秋天”到“我們的秋天”;實際上是把重點放在“我們的秋天”,因為有了“我們的秋天”,就給“異鄉(xiāng)的秋天”和“生命的秋天”帶來了新的生命價值和意義。
第一節(jié),換一種寫法,從歷史到現實:
這是羅馬人曾經走過的山岡
大海與巨石相映
在秋風中傾斜的荒草
不用承載失落和憂傷的理由
他們用戰(zhàn)艦帶來了武器
他們用石頭留下了文明
這是敘述者在游歷中,對英格蘭歷史的回顧和懷想,帶著一點淡淡的憑吊意味,增加了這首長詩的厚重感。接下來,又從歷史回到現實,回到“異鄉(xiāng)的秋天”的寫實場景。
一位母親推著嬰兒車
走在通向古堡的石路上
天空蔚藍 在夕陽中
一輛雙層巴士火紅地劃過街道
幾只鴿子占據了青銅雕像的頭頂
雖然是寫實場景,但仍然有強烈的暗示?!耙晃荒赣H推著嬰兒車/走在通向古堡的石路上”,這是古老的新生,是生命延續(xù)的一種美好暗示(也是一個古老民族新生的暗示),并且與后面“我們的秋天”父女相伴游歷的幸福感相呼應。《在秋天》有許多這樣前后呼應和氣韻相連的意象和細節(jié),使這首70行的長詩有一種嚴密的整體感。
“在一個寂靜的小鎮(zhèn)上/二戰(zhàn)紀念碑前擺放著一束鮮花/靜靜地陪伴著幾行變成石刻的名字”,這是死的意象,也是對生命價值和意義思索的暗示。接下來,又是一個強烈的暗示:“一個老人和一只大狗在秋日的陽光下”。二戰(zhàn)紀念碑,是為理想而獻身;秋陽下的老人與狗,則是自然衰老——兩者又構成一種深層的對比。這是在“異鄉(xiāng)的秋天”,思考“生命的秋天”的生死意義,也是對第二部分哈姆雷特“活著還是死去”的著名疑問的回應。在異鄉(xiāng)的客觀場景中,中國當代詩人思索莎士比亞的問題,顯得新鮮而意味深長。
接下來,又回到“我們的秋天”,與第一部分開頭的“女兒在接機的人叢中閃現”相呼應,在結構上非常完整。
這就是我們的秋天
在異鄉(xiāng)的風中
遙遠地想著親人 家 還有
存在著 但可以置若罔聞的瑣事
這首詩,不斷出現“在異鄉(xiāng)的風中”。詩人在異鄉(xiāng)風的吹拂下,秋天的思緒更加強烈。第三部分的最后一段,思索的重點落在“我們的秋天”:詩人與女兒在一起游歷。因為有女兒相伴,在異鄉(xiāng)的秋天不會陌生和孤寂;雖然詩人的生命已進入秋天,也將漸漸老去,但沒有驚恐和哀傷,因為女兒已經長大,留學英國前途有望。因為“薪火相傳”,詩人可以享受父女相聚的快樂和幸福,可以享受生命秋天的安詳和異鄉(xiāng)秋天的綺麗。與親情相比,其他的瑣事都可以置若罔聞?!对谇锾臁穼τH情的珍愛,雖然沒有重點抒情,但點到為止,重在暗示,留給讀者去細細感悟。
《在秋天》的暗示性,可以說是無處不在,這是對傳統(tǒng)抒情詩直抒的一種反駁,也是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簡潔含蓄的積極回應。
在英格蘭,詩人與女兒相伴,在幸福和快樂的同時,很自然地會思念在北京的其他家人。這樣的聯(lián)想,使時空驟然擴展。但還不夠,敘述者非常巧妙地用“拈連”的修辭手法,從在“遙遠”的英格蘭想著北京家人,拈連到“太陽也遙遠地照耀著”。兩個“遙遠”的“粘連”,是敘述者的神思所在,一下子把個人的親情和思念,提升和擴展到宇宙的高度和廣度。這不是故作高深,而是從宇宙的大時空中,來感悟“我們的秋天”和“生命秋天”的意義。這樣寫,才能從寫實場景中超脫出來,進入想象的空間和大境界。
太陽也遙遠地照耀著
流水 即將凋謝的花朵
鴿子和墓碑 老人與狗
還有我們聽到的那一陣陣
傍晚的來自教堂的鐘聲
最后一節(jié),真是大手筆。表面上看,“流水 即將凋謝的花朵/鴿子和墓碑 老人與狗”,是對前面幾個意象的回顧和呼應,但這不是一般性的重復,而是突出這些意象中隱藏的生命必將老去的暗示,把它們集中在一起,這種暗示就更加強烈。再加上黃昏時傳來的一陣陣教堂鐘聲,更增加了生命的蒼涼感和仰望天國的深沉思緒,這樣這首詩的境界就更加遼闊、高遠和深遂。
但為什么詩中沒有老之將至的哀傷?
這是因為有女兒相伴,生命在薪火相傳中得到延續(xù),所以詩人可以坦然而從容地笑對將至的老年,這就是“我們的秋天”所隱藏的深義。
于是,在第三部分:“異鄉(xiāng)的秋天”、“生命的秋天”和“我們的秋天”——這三個秋天再一次融為一體,在新的層面上,展示出對生命的成熟思索,形成深厚的意蘊。
總之,《在秋天》這種由“異鄉(xiāng)的秋天”、“生命的秋天”和“我們的秋天”所組成的多層次聯(lián)想結構,大大擴展了抒情詩的容量和時空,突破了傳統(tǒng)抒情詩的單一結構和單純內涵。這是《在秋天》呈現出大氣的重要原因。
4
《在秋天》的大氣,不僅因為有三個秋天融合為一體的多層聯(lián)想結構,還因為有三個秋天融合成一個富有生命詩意的境界。
中國古典詩歌的境界(意境),主要是由情景交融而形成的。但到了現代詩,詩的境界明顯擴大和更新?!对谇锾臁凡恢皇乔榫敖蝗?,而是從自然景物,擴大到當代生活的寫實意象和場景,并融入由此所引發(fā)的思考。抒情詩已不僅僅表達情感,而且伴隨著人生思考,但這種思考不是西方現代詩的思辨和隱喻,仍然具有“情思”的特點,保持著抒情詩的特質。
那些在劇院穿晚禮服度假的人們
悠閑地走過古老的墓地和下午的草坪
還有那些用石頭砌成的陳舊的建筑
鮮花為秋天而開
秋天在人們心中仿佛離這個世界很遠
我們已不再追問
“活著還是死去”那些無法簡單處置的問題
一杯咖啡的濃香
秋天也沉入其中
你聽 那是白天鵝青銅的嗓音
那是大雁在低空沉重的飛行
由一字變成人字
單純得有如秋天的雨絲
溫潤地起于秋風又沉入了平靜的河流
在這段詩中,有自然意象:鮮花、白天鵝、大雁、雨絲、秋風、河流,有當代生活寫實意象與場景:莎士比亞小鎮(zhèn)的劇院、墓地、陳舊的石頭建筑,穿晚禮服度假的人們,還有詩人的深層思考:鮮花開在秋天,但又讓人們覺得秋天仿佛離這個世界還很遠,猶如來莎士比亞小鎮(zhèn)度假的人們,卻忘記了王子著名的疑問:活著還是死去?由此引出詩人沒有明說的暗示:人們來莎士比亞小鎮(zhèn),只是悠閑地度假,而不去重新思考莎士比亞戲劇的內容,其中潛藏著詩人深深的感慨和遺憾。雖然,人們在鮮花叢中忘記了秋天,但大自然的秋天還在按部就班地進行:白天鵝和大雁在秋空中飛翔,秋天的雨絲起于秋風又從天空再落入河流。這既是寫景,又是一種暗示:生命和四季輪換一樣不可停留,不是主觀可以忘卻的。生與死是每一個人必然面臨的選擇,不只是莎士比亞戲劇中王子所遇到的難題。如此多層面的深邃思考,竟這樣不露痕跡地融化于景物和寫實的場景之中,不能不感嘆詩人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在秋天》所寫的雖然是在英格蘭的游歷,但奇怪的是,我們讀來竟沒有強烈的異域感和陌生感。這是因為詩人精心營造的是一個寂靜而沉思的秋天境界。這是我們中國人所熟悉并喜愛的一種漢詩的秋天境界。
倫敦大都市的繁華和喧鬧,詩人并不喜歡,只用十幾個字就概述了結:“我們在倫敦吃漢堡乘地鐵/坐巴士穿越異鄉(xiāng)的秋天”。但詩中特別強調的卻是一個小細節(jié):“下午茶的瓷杯輕輕地相磕/寂靜中的小小聲響”。這寂靜中的瓷杯相磕的小小聲響,敘述者卻非常在意和關注。在詩中,敘述者不斷寫到寂靜:寂靜中,聽到白天鵝青銅的嗓音,感覺到大雁低空沉重的飛行。還有:
在一個寂靜的小鎮(zhèn)上
二戰(zhàn)紀念碑前擺放著一束鮮花
靜靜地陪伴著幾行變成石刻的名字
他們都曾在這兒生活過
一個老人和一只大狗在秋日的陽光下
草地碧綠 我們輕輕地走過
不愿意驚動異鄉(xiāng)的風
《在秋天》中的寂靜,并不是古詩中山水的寂靜,而是異國英格蘭小鎮(zhèn)的寂靜:小鎮(zhèn)雖然寂靜,但二戰(zhàn)紀念碑前仍然有鮮花擺放,為人類正義事業(yè)而死去的英雄們,在家鄉(xiāng)并不寂寞,更沒有被遺忘;一束鮮花,代表了英格蘭人對英雄的悼念和熱愛。這種懷念是無言的,這就是小鎮(zhèn)“寂靜”的另一層含義。敘述者對這種“寂靜”,充滿著深深的敬意和景仰,因為它是一個崇高的精神境界。所以,“我們輕輕地走過/不愿意驚動異鄉(xiāng)的風”。雖然語調只是淡淡的、輕輕的,但震撼我們的心靈。寫實的場景,就這樣轉換為詩的境界。詩的結尾,寫的又是黃昏降臨時的寂靜,回響著一陣陣來自教堂的鐘聲(這是古典詩歌境界所沒有的)。
現實中的英格蘭,也許很難找到這樣一種被詩人“剝離”出來的寂靜的秋天。為什么敘述者要在詩中營造出這樣一個英格蘭的寂靜秋天?
這是因為,其一,《在秋天》的主題,是對生命秋天的感悟。只有消退塵世的喧囂和浮躁,讓紅塵和市井隱去,才能讓人獲得一種心靈的寧靜,從而傾聽內在生命的搏動,讓靈魂更加澄明。一句話,在寂靜的秋天,才能更深刻感悟到“生命秋天”的意義。其二,敘述者正是以寂靜為基調,把“異鄉(xiāng)的秋天”、“生命的秋天”和“我們的秋天”統(tǒng)一起來:“異鄉(xiāng)的秋天”是寂靜的,“生命的秋天”是沉靜的,“我們的秋天”是安靜的,融合成一個沉靜、豐贍而深遠的境界。
《在秋天》的境界,表面上看是英格蘭的秋天境界,但它是由中國當代詩人在英格蘭的游歷所帶來的,其審美精神卻是中國古典詩歌的美學精神。在秋天中,對生命的感悟、對親情的歌吟,都來自中國古典詩歌的抒情傳統(tǒng),來自對中國古典詩歌抒情傳統(tǒng)的擴大和更新。
鄭敏先生指出:“意境兩字如果解釋為情景交融的境界,就似乎淺顯了。詩格之高低與詩中詩人的精神境界有很大的關系。中國詩與書、畫確實以境界為其靈魂。不論詩中之具體內容是否有詩人自己本人的情,也即是否‘有我’,其境界必須是超我的,在抒情寫物之外又有一重天,這重天是超我的,超人世間的,其超脫、自由、瀟灑的程度愈大,也就是境界愈高……”“詩人是以他的境界與宇宙交往”。鄭敏先生提醒我們:是詩人的精神境界,決定詩的境界。
“秋天的情思”是林莽詩歌的一大特色,和許多詩人一樣,他善于在金色的秋天中獲得靈感。當然,這也是對中國古典詩歌抒情傳統(tǒng)中“秋思”主題的繼承。但《在秋天》給我們的感覺,還不僅僅是對秋天季節(jié)的敏感,或季節(jié)更新中對生命的感悟,而是詩中有一種“生命秋天”的境界。林莽說過:“那些只有進入了人生的秋天,才能真正成熟起來的生命經驗,是可以照亮自己的。我希望我的生命也會發(fā)出自然的光芒,為自己也為他人,提一只秋菊的燈盞?!蔽覀冊诹置е心暌院蟮脑姼柚?,看到這種景象:經歷了人世的紛爭和艱辛之后,生命獲得了一種人生智慧,對于生死、人生意義和價值,有一種更成熟的洞察;心靈安靜下來,充盈著從容和自在。換言之,這就是中年詩人林莽所達到的一種“生命的秋天”的精神境界,在詩中的呈現。
5
如果從更大的背景,看林莽現代抒情詩的創(chuàng)作和追求,就會體會到其中蘊含著全新內涵。
自新時期以來,現代抒情詩的創(chuàng)作始終是一個難題。在西方現代主義詩歌的強大沖擊下,一部分堅持寫抒情詩(以浪漫主義抒情詩為主)的詩人,為了保持抒情詩的特質,抗拒和排斥現代主義的外來影響,仍然走傳統(tǒng)抒情詩的路子,在藝術上沒有新的突破;另一部分詩人,雖然也想吸收西方現代主義的營養(yǎng)來更新抒情詩,但以艾略特和奧登為代表的知性詩歌,與抒情詩的特質難以兼容,結果是食洋不化,所寫的詩歌喪失了抒情的功能。
現代抒情詩的出路在哪里?
鄭敏先生在評論王佐良《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史》時,精辟地指出:“在1979年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中國三代的青年詩人堅決尋找新詩的全新途徑,總的傾向是背離那種粗糙、簡單化,貌似激昂的所謂‘浪漫英雄主義’的中國翻版,重新向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尋找啟示。但正在此時西方的后現代主義卻反身向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尋找啟發(fā),以消解現代主義過度堅硬、沉重的風格?!?/p>
換言之,抒情詩并沒有過時,關鍵在于如何創(chuàng)新。
世界詩潮進程的一個特點,就是后現代主義正在從浪漫主義詩歌中重新吸取抒情的營養(yǎng),以消解現代主義詩歌知性思辨的過度堅硬和晦澀。從穆旦1976年創(chuàng)作的《冬》、《秋》和《智慧之歌》中,我們看到這種相同的追求,和卓越成就。
但林莽的現代抒情詩,走的并不是這條路。雖然他也從現代主義詩歌中吸收營養(yǎng),增加了現代生活的寫實意象和場景,增加了比較容易理解的暗示性,但他不用相對晦澀的隱喻,再加上對中國古典詩歌“秋思”抒情傳統(tǒng)的師承,所以,他的詩沒有知性思辨的過度堅硬和晦澀,而是充滿著民族詩意的感悟和思索。更重要的創(chuàng)新在于:《在秋天》突破了古典詩歌抒情的單純和簡潔,通過寫實的意象和場景、多層的結構和現代意境,把當代人復雜的情感和思考,鮮明地表現出來。
林莽現代抒情詩的源頭,不是浪漫主義的抒情詩,而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抒情傳統(tǒng)。林莽這種把中國古典詩歌的抒情傳統(tǒng),與西方現代主義詩歌相融合的成功經驗,與世界現代詩歌的進程是相一致的,是殊途同歸?!对谇锾臁窞楝F代抒情詩的藝術,樹立起一塊新的里程碑。
作為現代抒情詩代表性詩人的林莽,如果我們能從世界詩潮進程的大背景和大視角看他,看他四十多年的現代抒情詩探索,就能了解其獨特的藝術價值,把握他在當代詩歌史上獨特的位置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