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山
“語文難教,教語文苦?!睍r下,許多中學語文老師發(fā)出這樣的慨嘆。究其原因有:客觀上,語文涉及面廣,深不見底;主觀上,當前的新課改尚未得到全面實施,許多老師仍以盲目追求高升學率為目標,視成績?nèi)缑?,不講究教學的藝術方法,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nèi)“漫天撤網(wǎng)”,這也不放過,那也不放過,總想把魚蝦泥沙俱入網(wǎng)中,結果,許多學生不僅連小蝦都撈不到,反卻對語文產(chǎn)生了厭倦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腦接受外界事物的量在單位時間內(nèi)是有限的,如果外界信息重復刺激會減弱人的注意力,使信息一掠而過,造成浪費。因此,必須盡快打破僵化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講究授課藝術,撒入適量“味精”,創(chuàng)設新穎獨特的教學方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巧用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激發(fā)學生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達到“激趣誘人、引人入勝”的效果。
如果課堂不講究藝術,平鋪直敘,老生常談,縱然有苦口婆心、金玉良言不絕于耳,學生也會厭于接受,最后,不僅不能做到“激趣誘人、引人入勝”,還會導致“無趣煩人、引人入睡”。所以,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興趣,使學生處于興奮狀態(tài),提高聽課效率,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是很值得研究的。下面,筆者就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藝術試作幾點初探:
一、巧設導入語,激發(fā)求知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剛上課,教師就要千方百計地運用新穎誘人、幽默風趣的導語,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習新課做好精神準備。如筆者在講馬克·吐溫的《我的第一次文學嘗試》一文時,先講一個與課文相關的故事:在一次酒會上,馬克·吐溫答記者問。他說,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是狗娘養(yǎng)的。此話被記者公諸報端,議員們頗為惱火,紛紛興師問罪,要馬克·吐溫登報道歉。于是,馬克·吐溫在報上登了如下啟事:先前鄙人在酒會上說國會中有些議員是狗娘養(yǎng)的。經(jīng)再三考慮,覺得此言不妥,且不合事實。特登報聲明,將鄙人的話修改為:國會中有些議員不是狗娘養(yǎng)的。馬克·吐溫的“文如其人”,通過講故事導入,讓學生在輕松、愉悅、歡快中感受、了解、把握作家的語言特色和性格特征,而且還會吸引學生急于學習新課。
在教古詩詞時,筆者較青睞于游戲激趣法,導入新課。如評講李白的《行路難》一詩時,筆者先讓學生回去收集有關李白的詩句,上課時進行詩句接龍游戲:先讓一位同學說出上一句,然后另一位同學接出下句。鼓勵學生說得準、接得快、背誦得有韻味。通過游戲?qū)敕?,很快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二、大膽質(zhì)疑引趣,活躍課堂氣氛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老師上課時要經(jīng)常提些新奇問題,讓學生自主思考,自由回答。在語文課上,筆者曾經(jīng)問過學生:“樹上有許多鳥兒在棲息,一個獵人用槍打了一發(fā)子彈過去,那棵樹上的鳥兒會有什么反應?”“都嚇跑了!”“都飛走了!”大部分學生這樣回答。但一位同學卻說:“還有一只在樹上?!眴柶湓颍俏煌瑢W回答:“因為那只鳥患有嚴重眼瞎耳聾!”接著另一位同學說:“還有兩只,一只翅膀受傷,一只腳受傷?!边@時,另外一位同學出乎意料回答:“還有三只,一只耳聾眼瞎,一只受傷,一只故意不飛走,因為它身經(jīng)百戰(zhàn),不怕犧牲!”講得合情合理,同學們無不拍手稱好。
又記得在評講《陌上?!窌r,里面有個年出二八的秦羅敷在采桑時,嚴詞拒絕了使君的求娶。筆者很自然地聯(lián)系到《孔雀東南飛》(高中教材)一文中也有個“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的秦羅敷。這兩個“秦羅敷”是否同一個人?這個問題既新穎,又有趣味。其實,這兩首詩所敘都是漢代以前的事,漢朝前美麗女子都喜歡用“秦羅敷”命名,這跟當時自給自足、男耕女織的社會制度有關。“羅”是一種絲織物,“敷”可以解釋為布。如此取名正反映了時代的特征。這樣層層評析,激起學生對學習新課的濃厚興趣。
又如在上《愚公移山》一文時,筆者圍繞著“愚公移山的精神現(xiàn)在過時了嗎?愚公移山的做法今天可取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自由討論,暢所欲言,激活課堂氣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記得筆者在講初中語文(人教版)第五冊第16課魯迅的作品《故鄉(xiāng)》時,里面有一句:我在蒙眬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沙地來??吹健懊杀€”一詞,有個同學提出質(zhì)疑:這里的“蒙眬”為什么用“目”字旁,不用“月”字旁?是不是寫錯了?帶著這個疑問,筆者順水推舟,聯(lián)系到《社戲》中的一句: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這個“朦朧”與“蒙眬”是否相同?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豆枢l(xiāng)》中的“蒙眬”是指目光不明,也可以寫“矇眬”;而《社戲》中的“朦朧”是指月光不明。區(qū)分好這兩個詞的差異后,我又補充了一個日字旁的“曚昽”,其意思是日光不明。三詞只有細微差別,但意思迥然不同。經(jīng)過一番細致解析,學生聽得津津有味。
“學啟于思,思源于疑”。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大膽質(zhì)疑,激活課堂的生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語文老師要想讓學生在一堂課內(nèi)集中注意力聽講,掌握新知識,必須得想方設法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課;要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課,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在語文課堂中“激情引趣、寓教于樂”,達到“引人入勝”的地步。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依據(jù)教學目標,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教材特點,精心設計新穎獨特的教學方法,講究語文的藝術美感,讓語文課堂教學做到有文味、有情味、有趣味、有余味,讓自己在施教過程中,能與學生共享那種難以言喻的歡暢,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大大提高教學質(zhì)量,以便更好地適應新課改的需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