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慧麗
在教學中對課文內容大膽取舍,從小學生知識基礎和認識水平出發(fā),從自身的教學實際出發(fā),根據教材的思想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的特點;課堂上,老師點其“要害”,巧妙設疑,讓學生帶問題自主學習,進入“腹地”,這便是教學上所用的突破法。它可使課堂結構緊湊,訓練扎實,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生領會深刻。在閱讀教學中,可酌情運用以下幾種突破方法:
一、題目突破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內涵極為豐富,具有統(tǒng)攝全篇的作用。題目有突出時間、地點、人物或中心等幾種形式。教學時,可以從剖題入手,精心設問,各個擊破,使講讀精要,理會深切。如: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先抓住“借”字解題:“誰借箭?文章在哪一部分寫借箭?”轉入重點段(借箭經過),讀讀議議,弄清為什么會借到箭,進而體會諸葛亮在借箭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智慧才干。接著再圍繞“借”字提出:“為什么要借箭?事情的最后結局怎樣?”等問題,讀議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弄清借箭的前因后果,滲透重點訓練項目的要求。這里以“借”為突破口,創(chuàng)設問題,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層層深入,導讀全文。又如《你們想錯了》一文,課題是方志敏說的話,教學時可緊扣題意進行教學。1、初探審題,激發(fā)興趣。圍繞課題出示思考題:“題目中‘你們指誰?為什么說他們想錯了,錯在什么地方?”2、理解審題,深入內容討論:課文是怎樣圍繞“你們想錯了”來寫的?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內容。3、深究審題,欣賞品味,討論:文中哪些描寫看出“你們想錯了”?引導學生理解人物行動、對話,再指導朗讀,深化主題。
二、詞句突破
小學語文課文多是出自名家之手,一字一詞獨具匠心,一些重點字詞堪稱“文眼”,有的句子言簡意賅,言盡意遠,統(tǒng)領全文。教學時,可以從這些詞句入手,深刻剖析,層層推進,串聯(lián)全篇,這樣教學思路清晰,重點突出。如教學《狼和小羊》一文,可圍繞“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事找碴兒”這個重點句,設計提問,帶動全篇:什么叫“碴兒”?“故意找碴兒”是什么意思?學生明白之后又問:狼非常想吃小羊,一共找了幾次碴兒?這樣引導學生把狼每次找碴兒時的動作、神態(tài)和說的話讀讀議議,再繼續(xù)追問:為什么說狼是故意找碴兒?狼既然要吃掉小洋,為什么要故意找碴兒?這說明了什么?
三、中心突破
一些課文有總結句,總起句,典型的議論句,有代表性的抒情句或反復句等。在文中往往能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統(tǒng)攝全文,并對中心思想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即所謂的中心句。在教學中,以此為突破口,居高臨下,俯覽通篇,層層深入,明其要旨。如教學《海底世界》一課,可緊扣總結句:“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進行指導、帶動全篇。教學時大致可以分三個步驟組織教學。首先通讀全文,找出中心句,接著分析總結句,指導閱讀時,可設計以下的問題討論:1、“景色奇異”是什么意思?海底世界的景色奇異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2、課文哪些詞句可以看出海底世界“物產豐富”?最后引導學生回顧全文,理清課文的脈絡??蓢@以下的問題討論:總結句與文章開頭一句關系怎樣?中間五個自然段與開頭第一句又有怎樣的關系?而總結句與中間五個自然段的關系怎樣?這樣,學生自己能領會課文,以提問總起全文,后具體描述,再總結全文的敘述順序,從而提示此類課文“總起——分述——總結”的結構特點,把握此類課文分段的規(guī)律,學習用這種結構方法進行表達。
四、學法突破
段落是文章結構最小的組織部分,它標志著作者思路發(fā)展的步驟,不少課文,作者采用反復的手段,安排結構相似的段落。教學時,可從一段入手,指導學法,先扶后放,舉一反三,這樣可節(jié)省教學時間,培養(yǎng)學生自讀能力。如《再見了,親人》一文,教學時就可采取這樣的方法,重點指導學習第一段(志愿軍與大娘告別的情景),然后歸納學習方法,再啟發(fā)學生運用所學的方法自學二三段(志愿軍與大嫂、小金花告別的情景),在學生學習第二段時,教師只作適當的點撥,到第三段時,完全可放手讓學生自學。又如《桂林山水》、《賣火柴的小女孩》等課文均可采用此法。
五、過渡突破
過渡是文章段落、層次間連接轉換的結構方法,許多文章結構嚴謹,段與段之間巧妙地運用了過渡句(段),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使文章內容渾然一體,而且概括了文章主要內容,標明了文章中心之所在。教學時就可由此為突破口,雙向展開,化繁為簡。如教學《偉大的友誼》一文第四自然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熱忱地幫助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產主義事業(yè)上,他們互相關懷,互相幫助,親密地合作。”教學時,可以此為突破口組織教學,讓學生找出文中哪些段落寫恩格斯在生活上怎樣熱忱幫助馬克思?他們在事業(yè)上又是如何互關懷、互相幫助、親密合作的?最后,再進一步深化主題,點明為什么說他們的友誼是偉大的友誼?再如《太陽》一課也可抓住“太陽雖然離我們很遠很遠,但是它和我們的關系密切。”這句過渡句,采用過渡突破法導讀。
六、線索(思路)突破
文章材料一般圍繞主線組織,主線是貫穿全文的線索,抓住它能收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教學時從這入手,抓綱舉目,沿“路”展開,化難為易,既可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謀篇布局能力。如《凡卡》一課是由“作者的敘述、凡卡的信、寫信過程中凡卡的回憶”三部分內容穿插起來寫的。這么復雜的內容組合,學生較少碰到,也是教學的難點。教師以此為突破口,教學時可先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分清哪兒是作者的敘述,哪兒是信的內容,哪兒是凡卡的回憶,再讓學生把凡卡給爺爺的信的內容連起來讀,理解課文從哪幾方面說明凡卡學徒生活“連狗都不如”,激發(fā)學生對凡卡的悲慘的命運的同情。最后引導學生將信的內容與凡卡想到的事情聯(lián)系起來理解,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就能對凡卡孤獨、悲慘的生活有更深的體會。這樣導讀既可突出重點,又能突破難點,達到教學目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