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清
村官作為一個概念,并未出現(xiàn)在任何正式的法律文件之中。法律意義上所指的村官更準確地稱之為農(nóng)村基層組織人員,包括村民委員會等村基層組織人員。村官就是在農(nóng)村基層組織中擁有一定職務的工作人員,具體包括在村民委員會、村黨支部委員會、村經(jīng)濟組織、村民小組中擁有組織、管理、領導職權的工作人員。
所謂職務犯罪通常是指具有一定職務的特殊主體,違背其職責,利用職權或通過履行正常職務行為帶來的便利進行侵吞、挪用國家、集體財產(chǎn)、違法收受他人財物、濫用手中的權利或嚴重不負責任給國家集體造成重大損失的行為,違反了刑法有關規(guī)定,依法需承擔刑事責任、應受刑事處罰的行為。
因此,所謂村官職務犯罪是指村官在管理公共事務或協(xié)助政府從事行政管理工作過程中,違背其職責,利用職權或通過履行正常職務行為帶來的便利進行侵吞、挪用國家、集體財產(chǎn)、違法收受他人財物、濫用手中的權利或嚴重不負責任給國家、村集體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行為,觸犯了刑法有關規(guī)定,依法需承擔刑事責任、應受刑事處罰的行為。
近年來,村官職務犯罪日益猖獗,其危害性加大,為了保證村官依法履行職責,需要以刑法手段加強對其的預防和懲治,筆者將在本部分全面、深入闡述預防和懲治村官職務犯罪的立法體系,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之處及完善建議。
在1997刑法典中,對村官職務犯罪的處理有三個法條規(guī)定:從第二百七十一到第二百七十三條。前兩個法條分別是職務侵占罪和挪用資金罪。因為這兩個犯罪的主體都包括有“其他單位工作人員”,不難理解,村官也可以包含其中。第二百七十三條規(guī)定的是挪用特定款物罪,其主體為國家工作人員、集體經(jīng)濟組織工作人員和其他經(jīng)手、管理該條所規(guī)定的八項特定款物的工作人員,也不難看出,村官也可能成為挪用特定款物罪的主體。經(jīng)過以上分析可知,在新刑法中,村官除了有可能觸犯職務侵占、挪用資金、挪用特定款物罪名之外,其受賄等職務犯罪行為將不再構成其他任何職務犯罪(除非構成共犯)。
這樣的立法是不嚴密的,使更多的腐敗村官有空可鉆。實踐中村官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非法侵占、挪用公共財物,應該如何處理呢,司法部門給出的處理結果往往是不統(tǒng)一的。為了彌補這些漏洞,全國人大常委會在新刑法出臺后相繼公布了一系列立法解釋和有關修正案,完善了防止村官職務犯罪的立法。結合刑法和有關修正案、立法解釋、司法解釋的相關規(guī)定,村官可能實施的職務犯罪行為重點會涉及以下罪名:職務侵占罪、挪用資金罪、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挪用特定款物罪、貪污罪、受賄罪、挪用公款罪。在以下部分筆者將對村官職務犯罪的立法體系展開全面的探討。
一、《關于〈刑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的解釋》中關于村官職務犯罪的規(guī)定
2000 年 4 月 29 日,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的解釋》 (下文都將其簡稱為立法解釋) ,該立法解釋的第二款明確規(guī)定了村官在什么情況下才能被視為準國家工作人員。即當其從事土地征用補償費用的管理和發(fā)放等七項事務時屬于“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而該立法解釋的第三款明確規(guī)定了村民委員會等基層組織人員在協(xié)助人民政府從事上述七項管理工作中,并且僅限于這七項,如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財物、挪用公款、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構成犯罪的,將會以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賄罪追究刑事責任。
二、《刑法修正案(六)》關于村官職務犯罪的規(guī)定
1997 新刑法規(guī)定的有國家工作人員受賄和公司、企業(yè)人員受賄兩種。由于村官既不是國家工作人員也不是公司、企業(yè)人員,所以其收受賄賂的行為無法由刑法加以規(guī)制。這一立法漏洞就是對村官受賄犯罪行為的放縱,雖然立法解釋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漏洞,對村官受賄行為的處理提供了法律依據(jù),但依然留下了明顯的不足。村官的工作并不僅限于立法解釋所確定的七項事務,而在這七項事務之外的很多方面,比如在籌辦和管理村辦企業(yè)、舉辦公共工程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利益,村官們也往往會在處理這些集體事務的過程中索賄、受賄,但對此卻沒有法律依據(jù)將其規(guī)制。為了彌補這一漏洞, 2006 年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六),修改了刑法第 163 條,擴大了公司、企業(yè)人員受賄罪的主體范圍,由原來的公司、企業(yè)人員變成公司、企業(yè)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據(jù)此,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于 2007 年 11 月取消“公司、企業(yè)人員受賄罪”,施行新罪名——“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這里的其他單位包括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等常設性的組織,也就是說,村委會成員、村小組組長等村官在非協(xié)助政府進行七類行政管理事務的過程中收受財物的行為不再是無罪,目前,司法實踐中都是依照這一規(guī)定對村官受賄問題進行定罪,即罪名是“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 而與該村官受賄行為對合的行賄行為則構成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從而彌補了刑法典的漏洞。
三、村官犯職務侵占罪、挪用資金罪和挪用特定款物罪解析
(1)關于村官犯職務侵占罪。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村民小組組長利用職務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財物行為如何定性問題的批復》(下文簡稱為《批復》),“對村民小組組長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村民小組集體財產(chǎn)非法占為己有,數(shù)額較大的行為,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以職務侵占罪定罪處罰?!贝恕杜鷱汀房衫斫馊缦拢旱谝?,《批復》與立法解釋并不矛盾。因為根據(jù)立法解釋非法侵占的犯罪對象為七項特定事務所涉及的財產(chǎn),即公共財產(chǎn),而《批復》所涉及到的侵害對象是村民小組集體財產(chǎn)。第二,雖然該《批復》明確的是村民小組組長侵占村民小組集體財產(chǎn)的行為該如何定罪的問題,但是依據(jù)立法解釋以及《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條的規(guī)定來看,其他村官如有非法侵占七項特定事務所涉及財產(chǎn)以外的任何集體財產(chǎn)也將以職務侵占罪定罪。
(2)關于村官犯挪用資金罪。挪用資金罪的主體包括“其他單位工作人員”,這里的其他單位工作人員的范圍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主體中其他單位工作人員的范圍是一致的,包括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等成員。根據(jù)這一法理分析,村官挪用立法解釋所列七項事務所涉資金以外的資金構成犯罪的,構成挪用資金罪,而不是無罪。
(3)關于村官犯挪用特定款物犯罪。根據(jù)《刑法》第二百七十三條的規(guī)定,挪用特定款物犯罪的主體中包括:其他經(jīng)手、管理救災、移民、救濟等款物的工作人員。而管理和發(fā)放救災、防汛等款物被《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guī)定屬于村民委員會的職責之一。因此,村官在協(xié)助管理和發(fā)放上述款物時極有可能會成為挪用特定款物罪的主體。但是,具體而言,村官實施違法犯罪行為對象涉及到特定款物時主要會涉嫌以下罪名。第一,村官將特定款物挪作他用的行為會構成挪用特定款物罪;第二,村官將特定款物違法占為己有的行為如屬于立法解釋所規(guī)定的情形,則構成貪污罪,如不屬于立法解釋所規(guī)定的情形,則可能會涉嫌職務侵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