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根發(fā)
當世界著名指揮大師小澤征爾聆聽我國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慧芬演奏《江河水》、姜建華演奏《二泉映月》時,感動得淚流滿面,不禁跪倒在地,說:“這樣的曲子就應該跪著聽?!?/p>
在藝術殿堂里,沒有一種藝術門類可以像音樂這樣直撲人的心靈,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切藝術門類都趨向于音樂。
這就不得不從音樂的本質談起。音樂是以聲音為物質材料,通過人們的演唱、演奏發(fā)出有意味、有序的聲音(樂音與噪音)在時間、空間中展開的藝術。它不同于文學以文字、語言為物質材料,繪畫以線條、色彩為物質材料,舞蹈以人的肢體動作為物質材料,因此音樂沒有語言文字意義上的語義性及確定性。然而也正因為它的不確定性、多義性帶來的豐富性,使得音樂比其他藝術更具無限的遐想和無窮的魅力。
《樂記》說:“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边@就是說,音是從人心產(chǎn)生的。感情在心中涌動,進而外現(xiàn)于聲,這在根本上說明由人的內(nèi)心激動而外現(xiàn)的聲,必定是直撲人們心靈的,它勾勒出一條“心—聲—心”的音樂路線圖。西方先賢曾說,語言終止的地方是音樂的起點;《毛詩序》指出:“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敝形飨荣t所見略同,可見音樂撞擊心靈的魅力是勝于語言的。
音樂是不需要翻譯的情感語言。作家蕭乾上世紀四十年代在英國偶遇幾位蘇聯(lián)專家,但因語言不通而無法交流。蕭乾急中生智,唱起了蘇聯(lián)歌曲《快樂的人們》《生活像泥河一樣流》,頓時引起蘇聯(lián)專家的共鳴,他們竟同聲高唱蘇聯(lián)歌曲至深夜方盡興。由此聯(lián)想起列寧所說以《國際歌》可以在世界各地找到自己的同志的著名論斷,可見作為無需翻譯的國際語言,音樂可以直撲世界各國人們的心靈。
有位音樂學家曾提出,音樂何須“懂”。這觸及到音樂欣賞的一個重要問題,音樂欣賞不是純理性的,它直通感官,具有當下體驗的特點,不是思辨,而是感悟。在音樂流淌的過程中,如火花一節(jié)一節(jié)燃燒過去,感悟緊接著感悟,領會緊接著領會,全是朝向人內(nèi)心的。只要你有所動心,有所體悟,這音樂你就是“懂”的。
音樂直撲心靈是有對象的。你要成為一個合格、大容量的“接收器”,你要不斷提高審美感知能力及相關的音樂素質,這樣,當音樂直撲過來時,才能最大化地震撼你的心靈。
當無形的音符在時空中翩翩起舞,匯成直撲人心的音流將你籠罩、將你震撼時,你會心地澄明,神清氣爽;你會放飛想象的翅膀,輕盈地飛翔在音樂的時空中;你會變成奔跑的羚羊,徜徉于廣袤的草原;你會融化在音樂中,心靈為之沉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