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國
一份對上海市某知名小學三年級6個班的調查表明:75%的學生正在或曾經(jīng)學習樂器。其中有個班級45名學生有41人學樂器,在回答為何學時,31人選擇了“家長讓學的”,有一半學生甚至表示討厭學樂器。
2月27日,創(chuàng)辦了“我們的音悅會”的青年演奏家趙磊、陳衛(wèi)平、樊大衛(wèi)等紛紛認為:音樂能給人帶來快樂,琴童們卻普遍對學習樂器感到厭惡,一方面反映了家長們對孩子的喜好特點缺乏了解的盲目學琴心態(tài);另一方面也說明社會音樂教育應該改變填鴨式教學現(xiàn)狀,應該從培養(yǎng)興趣入手,讓孩子們快樂學琴。
古典新彈
這批青年演奏家對樂器各有所長,都擁有從小學琴的經(jīng)歷。了解到如今琴童們的普遍現(xiàn)狀后,去年,他們與志同道合者組織了一批琴童,在東藝演奏廳試辦了一次“我們的音悅會”。身為上海輕音樂團首席鍵盤手的樊大衛(wèi),對這次與孩子們的同臺表演頗有感慨:“孩子們平時學鋼琴,彈的都是古典曲目。我們對古典曲目改編后,融入了流行、爵士等節(jié)奏元素。想不到孩子們彈這類通俗風格的曲目,都能興致勃勃地玩起來?!翱吹剿麄兣d高采烈的樣子,我們也非常感動,因為能開開心心地玩樂器,他們一定會真正喜歡上音樂的?!庇辛说谝淮蔚某晒Γ笮l(wèi)與朋友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嘗試,如果能讓更多的孩子開心學琴,那么,音樂帶給他們的不再是討厭和痛苦,而是愉悅?!?/p>
提煉潛質
上海音樂學院大提琴副教授陳衛(wèi)平的童年生活在成都,偶然聽到鄰居拉琴,美妙的琴聲激發(fā)了他的興趣,也促使他從此與音樂為伴。他用自己的經(jīng)歷講述了首先要用音樂打動自己,才會在學琴的過程中不會感到枯燥乏味,“心情是非常重要的,缺少生動活潑的教學,又怎么能讓孩子們在學琴時有好心情?”
二胡演奏家趙磊也頗有感觸:“我剛被挑中學習二胡時,拉出來的聲音像殺雞的叫聲,但是老師耐心引導我的興趣,我的興趣慢慢被激發(fā)出來了。”這些年,趙磊經(jīng)常參與和青少年的音樂互動,他在“音悅會”活動中與琴童們同臺表演后覺得:“這還不僅僅是培養(yǎng)興趣,更是在把孩子們的潛質特長提煉出來,讓他們有成就感,增加學琴的信心。” 《新民晚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