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
說話,是人與人溝通情感、表述自己意愿的一種重要方式。新課程十分重視對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yǎng),它指出“聽話說話的訓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能力既是日常生活需要,又能促進讀學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發(fā)展”。學生在校內(nèi)外乃至家庭生活的眾多場合中,與他人交流思想、傳遞信息,其主要渠道是說話,要提高學生寫的能力必須發(fā)展學生說的能力。
鑒于說話的意義和重要性,因此,在制訂教學計劃的時候,我就把說話訓練納入語文教學的重點。通過多方面的了解與溝通,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nèi)雽W前很愛講話,跟同學,跟爸爸、媽媽總有講不完的話,可是一進了課堂,都不敢講話,這是為什么呢?我一直在思索。在上《烏鴉喝水》這一課時的一個小插曲讓我受到了啟發(fā)。
《烏鴉喝水》一課的最后一段,是全文的重點。
烏鴉把小石子一個一個地銜來放到瓶子里,水慢慢地升高了,烏鴉就喝著水了。
怎樣才能讓學生理解這段話的意思,明白這個既淺顯又奧妙的科學道理呢?課前的教學設計中,我在這里安排了一個觀察實驗,并進行了一段邏輯推理的說話訓練,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自己得出結論,從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
我要求學生觀察我是怎樣把石子放進瓶子里去的,瓶子里的水有什么變化,并想一想瓶里的水為什么慢慢升高,然后我讓學生把看到的內(nèi)容連起來說一說。沒想到,有一個學生竟說出這樣的話:“老師把石子一個一個拿起來,摔到瓶子里去,瓶子里的水就會慢慢升高了?!?/p>
我感到很奇怪,為什么書上明明寫著的詞語,學生不用,卻用了如此不“確切”的詞語呢?這說明他對書上的詞語并沒有真正的理解,有的字詞,雖然學生認識了,但如果不放到句子中去深入理解它的意思,往往是一知半解的,運用起來就會不恰當。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也不能很好地運用。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扎扎實實教好每一字詞,幫助學生練好基本功。
于是我輕輕撿起石子,又演示了一遍,讓學生觀察比較:為什么石子用“撿”不用“拿”;烏鴉為什么用“銜”不用“撿”;放到瓶子里去又為什么用“放”不用“摔”。我提示后,學生明白了,紛紛說:石子很小,人不可用手撿,烏鴉沒有手,不會撿,它的嘴尖尖的,就用嘴巴銜,銜起來再放到瓶子里去。石子要輕輕地放到瓶子里去,不能摔,一摔就會把瓶子摔破的。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懂得了說話時用的詞語要確切,不能亂用。
“那么瓶子里的水為什么慢慢升高呢?”我又問。
有個孩子回答得很天真,他說,像泡茶葉一樣,茶葉脹起來,杯子里的水就滿起來了。還有的孩子似乎能夠理解這種現(xiàn)象。但是就是想不出恰當?shù)脑?,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所以手老是舉舉放放。我就從瓶子里撈出一塊石子,讓學生觀察,“你們看,石子變大了沒有?”學生一看,石子并沒有變大呀!我又把實驗演示了一遍,并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石子和水的關系,于是孩子們明白了:原來放到瓶子里去的一個個石子沉到底下,把水都擠上來了,所以水就慢慢升高了,烏鴉就喝著水了。
經(jīng)過這樣的訓練,學生不僅理解了詞句,讀懂了課文,同時通過自己的思考,懂得了科學道理。
這次的教學經(jīng)歷讓我感觸很深,對如何加深對語文教科書中的重點詞句理解,我有了自己獨到的理解。我巧妙地借用了實驗演示,讓學生在觀察演示過程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將課文中的文字轉化為自己能夠表述清楚的語言,因此語言的訓練,口語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實踐鍛煉,還有一個語言轉化的時間。在以后的教學實踐和探索中,我漸漸發(fā)現(xiàn)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從口頭語言到書面語言有一段較大的距離,從學習語言到學習文學,從理解文學到用語言來表達,這是一個復雜的思維訓練過程。
比如有的孩子平時很能講話,可是讀起書來就讀不清楚(當然其中還有認字熟練不熟練的因素),有的孩子書上的詞句會讀,可是到了實際生活中,卻不會用確切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其實,學生是在掌握口頭語言的基礎上掌握書面語言的。從說話入手,逐步加強書面語言的訓練,將會促進學生書面語言的迅速發(fā)展。所以怎樣幫助學生掌握書面語言,并能在口頭上運用,是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
在以后的語文課上,我常常給學生創(chuàng)造說的機會,鼓勵學生說話時運用學到的書面語言。慢慢地,學生懂得了,原來書上的話是從生活實踐中來的,把它們有順序地記下來就是文章,從中了解了語言和文字之間的關系。而且我還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多鍛煉自己,要多說,要會說,要能說,這不僅能為學生今后的閱讀和寫作打下扎實的基礎,而且對學生以后良好個性的養(yǎng)成、社交能力的加強都大有好處。
(作者單位 浙江省慈溪市附海鎮(zhèn)中心小學)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