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鳳敏
摘 要: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當前的數學教學重新審視和思考。那么教師應該怎樣做才能真正感悟數學,使數學教學更符合新課改的要求,真正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呢?現本文就此作一簡述,以期為數學實踐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數學教學 感悟 教材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7-089-01
數學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種必備的知識和能力,具有應用性和工具性,作為從事數學教學的教育者來說,數學怎么教?教什么?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能力,特別是在新課程標準的提出,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每一個教師都有必要靜心思考一下目前的數學教學。
數學教材把數學方法蘊含在數學內容之中,通過數學內容把數學方法傳遞給學習者。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應以學生對學習方法、技能的掌握為最終目的,應把內容作為方法的載體,通過內容向學生傳授學習的方法,讓學生通過學習,在摸索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在學習中不斷完善,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問題的策略、方法,在學習中不斷完善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
一、教材
雖然現行使用的數學教材經過多次修改,應該說日趨完善,但仍有不少缺陷:
1、方法的暗示性。教材在例題出現后,一般都給出了解答方法、思考步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對其他方法的思考,排除了其他解題策略,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開闊性。
2、結果的預制性。學生在課前預習中,通過自學知道了所學知識的結果,很大程度上,滋長了學生的依賴心理、唯書心理,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多樣性,遏制了學生思維的空間。
3、內容的固定性。教材由于使用范圍較廣,內容的翻新遠不及生活的發(fā)展,在教材與生活之間拉開了一定的距離。距離越大,學生就越不能感應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不能感應到數學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推動作用,遏制了數學的生動性、生活性,降低了學生數學興趣。
4、教材的編寫模式?,F在的教材編寫,大都采用了先例題,后出現針對性練習,分塊編寫,分章鞏固。這種編寫模式,利于學生鞏固新知,但也有其弊端,它便于學生模仿練習,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二、教師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老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導者。而很大程度上,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教師仍然主導著學生學習的進度,主導著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控制著學生的思維的方向,學生的選擇余地較小。因此,教師對本身角色的定位,要從高層次上重新理解,作為組織者,通常指組織學生發(fā)現、尋找、搜索和利用學習資源,組織學生營造和保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等。作為合作者,通常指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的氛圍中受到鼓勵和鼓舞,得到指導和建議。作為引導者,通常指引導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激活進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經驗,引導學生圍繞問題的核心進行深度探索、思維碰撞等。
三、學生
現在的學生大都習慣了在教師指導下學習,習慣于按部就班地學習,教師教材提供什么,他就學習什么,這樣的學生絕不是教育想培養(yǎng)的學生,與教育目標也相距甚遠。要使學生從這種束縛中解放出來,首先要解放他們的思想,讓學生明白學習的方法、學習的技巧;其次,要給他們充裕的時間和空間,充分調動其內在積極性;最后,要把能力的發(fā)展始終放在教育教學目標的首位。
在課程改革的新形勢下,數學教師要使自己較快適應目前的教育形式。應做到:
1、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學的根本任務是把內容傳授給學生,還是通過內容把方法傳授給學生,古人的“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就是最好的回答。數學學習內容是數學學習方法的載體,數學方法通過數學內容傳遞給學生,學生最終通過數學內容來掌握數學方法,通過數學方法來學習數學內容。因此,對數學的使用,教師應更多地關注方法的理解和運用,如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面積的數學,教材通過剪、拼、移的方法,向學生揭示了這一類平面圖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而在實際的學習中,很多學生只記得這些公式,至于通過什么方法獲得,這些公式早已忘記,這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極為不利,對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也極為不利,這樣的學生只會成為學習知識的人,不會成為創(chuàng)造知識的人,只會成為學習他人經驗的人,不會成為一個鉆研的人。
2、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素材
生活素材數學化,數學內容生活化,生活中的數學素材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數學,給學生一種實實在在的數學感受,教師應鼓勵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數學,在生活中學習數學,運用所學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注重發(fā)揮數學的應用性、工具性。教材由于時空限制,只從書本上學習知識,有些紙上談兵。老師要把學生帶入自然、帶入社會,感受數學。
對學生數學學習的方法構建一個系統(tǒng),將目標有效分解到各個年級。
學習方法的掌握非一日之功,需要經過長期的培養(yǎng)。因此,每個年級都要有各自的年段目標,年級與年級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要緊密協(xié)作,確定相互之間的銜接,讓學生接受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方法教育,這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成長極為有利。
參考文獻:
[1] 楊小青.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之感言[J].學周刊:C,2012(12).
[2] 王宏奎.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的探索[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1(18).
[3] 胡金蟬.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小學教學設計,2005(Z1).
[4] 劉長城,李曉燕.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意識的培養(yǎng)[J].商情(科學教育家),2008(06).
[5] 李宗平.小學數學教學感悟[J].新課程(中旬),2013(04).
[6] 葉 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7] 吳亞萍.小學數學教學新視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