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林
課堂教學是向學生傳授知識,進行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其質量如何,直接影響到教學的整體效果。正因為如此,向45分鐘要質量就成為每一位語文教師所追求的共同目標。那么如何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好寶貴的45分鐘,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呢?這一直是語文教師們十分關心的問題。盡管不少同行在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績,可學生不愛學語文,課堂效率不高仍是時下十分突出的問題。究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就是——教師的教學語言。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深深感受到:美的教學語言是獲得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個重要保證。這是因為——
一、美的教學語言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睂嵺`證明,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越高,接受知識就越快、越多、越牢固,反之則不然。美的教學語言是開啟學生課堂學習興趣之門的一把金鑰匙。它通過美的語言,輔之以美的語調(diào),美的態(tài)勢,融準確性、啟發(fā)性、形象性、節(jié)奏性、思想性于一體,達到敘事繪聲繪色,狀物形象逼真,析理淺顯易懂的效果。它時而似山澗小溪淌過心海,時而似大海波濤叩擊心扉,時而像一曲輕音樂使人沉靜輕快,時而又像一支交響曲使人情緒激昂。課堂上始終呈現(xiàn)出一種動態(tài)的、流動的美。試想,在如此美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學生們怎么會不精神振奮、思維活躍、積極配合呢?而現(xiàn)實情況卻并非如此,不少教師備課時,在備教材、備學生、備方法方面倒是下了一定的功夫,可備語言從來不作為備課的一個基本要求。部分教師能做到的,也僅僅是在導語和結束語上動一番腦筋。筆者斗膽認為,頭尾僅僅是頭尾,如果只重頭尾教學語言的加工,而不重主體部分的教學語言的加工,這導語和結束語是不是就成了一種形式了呢?當然導語和結語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由于對教學語言的忽視,課堂上說什么,怎么說,隨意性很大,完全是跟著感覺走,憑臨場發(fā)揮,至于能發(fā)揮到什么程度,事先都沒個準頭,往往本著只要不離譜,不管如何說法,將知識講出來,講完,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更有甚者,上課亂說,顛三倒四,重復啰唆,語言松散平淡,雜亂干巴,甚或錯誤迭出,嚴重褻瀆了神圣的課堂教學。還有的教師上課不用普通話,這不僅不符合課堂教學要求,而且降低課堂教學效果。用普通話較地方話有著獨到的美的教學感染力,許多說不好普通話的教師都為之深感遺憾。當然,根據(jù)教學需要,課堂上穿插一些地方話,有時可收到特殊的教學效果。推銷產(chǎn)品要講究包裝,精美的包裝往往會使顧客先入為主。課堂教學語言也是教師向學生“推銷知識產(chǎn)品的包裝”,“包裝”不精美,會大大地影響學生的“購買力”。由此可見,欠美的教學語言非但不能給學生以精神上的振奮和愉悅,促發(fā)他們聽課的積極性,反而會給學生一種單調(diào)、乏味、枯燥的感覺,把語文課看作是一種負擔,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下降。
二、美的教學語言能幫助學生有效地掌握課本知識
知識是以文字為載體記錄在書本上的,教師要完成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任務,必須要靠語言,這是由語言功能決定的。至于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是建立在語言運用基礎上的,離開了語言,一切教學活動都將無法得以進行,這一點毋庸置疑。因此,教學語言是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實際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只是埋頭于教法上的花樣翻新,而很少靜下心來對教學語言做一番仔細的研究,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梢哉f,教學語言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一本“有聲的教學參考書”、“指導書”,這本書編寫得如何,關系著課堂教學的成敗。“編寫”得好,適合學生的口味,它就會像磁石一樣緊緊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認真地、愉快地、自覺自愿地“讀”下去,準確有效地領會和把握課文的意思。相反,“編寫”得不好,既不能準確而有效地體現(xiàn)文章的內(nèi)容,又不能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興趣,那肯定會影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導致教學的低效果。很難相信,一個教學語言一貫平庸的教師能上出一堂高質量的語文課。再者,從審美角度講,我們教材所選課文,多是名家的名篇佳作,這些文章或敘事,或抒情,或狀物,或析理。讀后,我們都會從心底由衷地為文章所包含的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美的理所嘆服。這么好的文章,教師怎樣才能使學生盡可能充分地領略到其中所包含的美呢?用美的語言去教學美的課文,這就是答案。唯如此,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總之,運用美的教學語言教學,是語文教師必備的教學基本功,絲毫放松不得,懈怠不得。誠然,它要花費我們一定的時間和力氣,但只要有利于教學的事,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我們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摸索、探求、磨煉,才能不斷豐富我們的語言,學生也才能在欣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
(責任編輯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