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懷瑩 邵 巖 蔡井陽 韓向莉 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塘沽中醫(yī)醫(yī)院 300451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主要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以遠端對稱性多神經病變常見,主要表現(xiàn)為肢體麻木、疼痛、乏力、感覺異常等,下肢癥狀更為明顯,是造成糖尿病患者足部潰瘍及下肢截癱的主要原因之一。西醫(yī)治療主要使用甲鈷胺、α硫辛酸、依帕司他等,療效變異性較大。近年來,中醫(yī)藥治療本病在國內的研究日趨增多。筆者自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間,采用益氣活血中藥內服并足浴聯(lián)合穴位按摩治療糖尿病下肢神經病變40例,取得良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yī)符合痹證氣虛血淤型患者,共80例,均來自內科門診及住院患者,病程最短2年,最長18年,平均10年。其中治療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34~72歲,平均年齡53歲;對照組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33~74歲,平均年齡53.5歲;兩組病例在人數(shù)、性別、年齡等方面,經統(tǒng)計學處理,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tǒng)(TCSS)[1]擬定:包括神經癥狀評分、神經反射評分及感覺功能檢查評分3部分。神經癥狀包括下肢的麻木、疼痛、針刺樣感覺、乏力、走路不穩(wěn)及上肢相似癥狀,如正常計0分,存在相應癥狀計1分,共6分;神經反射包括踝反射及膝反射,為雙側計分,正常計0分,減弱計1分,消失計2分,共8分;感覺功能檢查包括右側拇趾的痛覺、溫度覺、觸壓覺、振動覺、位置覺5項,正常0分,異常1分,共5分,總分19分。0~5分者不存在DPN,6~8分者為輕度DPN,9~11分者為中度DPN,12~19分者為重度DPN。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yī)診療規(guī)范初稿》[2]氣虛血淤型標準者:手足麻木,如有蟻行,肢末時痛,多呈刺痛,下肢為主,入夜痛甚;氣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風,易于感冒;舌質淡暗,或有淤點,苔薄白,脈細澀。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標準 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皮膚過敏者;皮膚紅腫、皮疹、水泡、滲液、潰瘍、壞疽者;有嚴重心、腦、肺、腎、肝等并發(fā)癥者。
治療組給予:(1)益氣活血中藥口服:生黃芪30g、當歸10g、川芎10g、桃仁10g、紅花10g、赤芍12g、地龍15g、蜈蚣10g、木瓜12g、川牛膝10g、石斛12g、玄參15g、炒谷芽10g、砂仁6g。水煎400ml,早晚分服,每日1劑。(2)益氣活血中藥足?。荷S芪30g、當歸10g、川芎10g、紅花12g、赤芍12g、蘇木12g、木瓜12g、桂枝10g、川牛膝10g、透骨草20g、路路通12g、全蟲10g。水煎1000ml,放入注水式足部按摩器中,保持水溫38~40℃,足浴20min。(3)穴位按摩:取雙側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每穴按摩5min,共30min。觀察時間為4周。對照組:給予甲鈷胺膠囊(揚子江藥業(yè))口服,0.5mg/粒,1粒/次,3次/d,觀察時間為4周。兩組均需平穩(wěn)控制血糖、血壓、血脂等,均需定時定量進食、多食綠色蔬菜,情緒穩(wěn)定,適當運動。
3.1 療效標準 根據(jù)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tǒng)(TCSS),觀察神經癥狀評分、神經反射評分、感覺功能檢查評分、總體評分變化情況。
3.2 安全性觀察指標 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心率、血糖;心電圖、三大常規(guī)、肝腎功能;觀察足浴及穴位按摩部位皮膚是否有瘙癢、紅腫、皮疹、水泡、滲液、紫暗、潰瘍、壞疽等。
3.3 統(tǒng)計學處理 結果均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采用t檢驗及方差分析。當P<0.05時表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當P<0.01時表明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
4.1 分項評分 兩組比較治療前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4.2 總體評分 兩組比較治療前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P<0.01,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1 治療前、后分項評分變化(分)
表2 治療前、后總體評分變化(分)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且最主要的慢性并發(fā)癥之一,其發(fā)生的病理生理基礎是血糖水平持續(xù)升高,進而引起代謝紊亂、血管功能障礙、神經營養(yǎng)因子缺乏及局部氧化應激等一系列反應導致神經病變發(fā)生[3]。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包含多種臨床表現(xiàn),西醫(yī)尚無統(tǒng)一的診斷標準,目前常用的是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tǒng)(TCSS),此評分系統(tǒng)雖然以主觀評定設計分值,但經神經電生理檢查證實其臨床正確性和有效性是肯定的[1]。中醫(yī)認為本病的病理機制之一是消渴日久,氣血虧虛,氣虛不能帥血,血行不暢,血淤于脈絡,以致脈絡受損所致,屬本虛標實之證,病位在肌膚、筋肉、脈絡,涉及肝、腎、脾、胃等臟腑,以氣血虧虛為本,淤血阻絡為標。西醫(yī)治療主要使用神經營養(yǎng)劑、抗氧化劑、醛糖還原酶抑制劑等,療效變異性較大。中醫(yī)中藥治療是目前國內對于此病研究的重要發(fā)展方向之一?,F(xiàn)有的中醫(yī)療法主要包括中藥內服、中藥足浴、針灸、梅花針叩、穴位注射等,但多以1~2種療法作為觀察指標,而對于多種中醫(yī)療法聯(lián)合應用的協(xié)同作用的療效觀察較少,不能良好顯示出中醫(yī)中藥的全面優(yōu)勢。
本文中,采取三種中醫(yī)療法聯(lián)合應用,其中口服及足浴藥物中,生黃芪能益氣扶正,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可活血化淤,地龍、蜈蚣、全蟲、桂枝、桑枝、路路通、透骨草、蘇木、木瓜、川牛膝能通經活絡,石斛、玄參可滋陰養(yǎng)血、濡潤筋脈,炒谷芽、砂仁起到健胃護中作用。諸藥合用,共奏益氣行血、通經活絡、濡養(yǎng)筋脈、健胃護中之效?,F(xiàn)代藥理學證明,黃芪可以有效增強機體的非特異性抵抗力,令血小板的聚集受到抑制,從而改善高凝狀態(tài);桃仁、紅花具有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4]。中藥足浴時,通過物理溫熱作用,促進藥物局部吸收,強化藥物的局部治療效果。溫熱能松弛肌筋、疏松腠理、活血通絡,藥物在熱能促進作用下,更容易透達皮下,有效改善下肢微循環(huán)、擴張血管,進而達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yǎng)、激發(fā)機體自身調節(jié)功能的作用[5]。另外,用于按摩的穴位中,陽陵泉:屬足少陽膽經,為諸筋之會,具有行氣開郁、疏通經絡作用。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通經活絡、調理脾胃、扶正祛邪作用。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為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具有同時疏理肝腎脾之經氣作用。三穴均為治療下肢痿痹麻痛的主要穴位。
本文結果證實益氣活血中藥內服并足浴聯(lián)合穴位按摩對糖尿病下肢神經病變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表明中醫(yī)多種治療方法同時進行具有良好的協(xié)同作用,對于拓寬中醫(yī)中藥在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方面的研究思路起到推動作用。
[1]劉鳳,毛季萍,顏湘,等.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tǒng)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的應用價值〔J〕.中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33(12):1137-1141.
[2]龐國明,閆鏞,朱璞,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yī)診療規(guī)范初稿〔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0,25(2):260-264.
[3]張嘉航,陳丹丹,周華成,等.連續(xù)硬膜外腔阻滯聯(lián)合普瑞巴林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12,18(4):202-204,208.
[4]王合君,耿立銘,何進波,等.痛痹湯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3,4(5):2139-2140.
[5]張亞娟,黃皓月,范英.中藥沐足聯(lián)合穴位按摩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J〕.現(xiàn)代醫(yī)院,2013,13(5):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