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
摘 要: 文章認為,陪學生一起做,就是和學生一起共同成長;陪學生一起做,就是和學生一起共贏進步;陪學生一起做,就是和學生一起共享幸福;陪學生一起做,就是和學生一起共品歡樂。
關鍵詞: 觀察 積累 表達 教學 相長
教師于永正說:“小學教學的兩大法寶之一是影響,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書,和學生一起做一件事,就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學語文、學作文的路上,我和孩子們一起觀察,一起積累,一起表達,走出一條教學相長之路。
一、引子
和學生一起寫“積累·觀察·表達”,源于2007年,保定市教科所楊振新主任的一席話:“寫作教學貴在于真,讓學生被動地去編去造,是假作文,這種作文要不得,這種老師更要不得?!碑敃r,坐在臺下的我無地自容,因為我就是楊主任口中的“假作文”老師之一。從那時起,我反省:“怎么讓學生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好作文呢?”經過調查我發(fā)現(xiàn):“真”的缺失,源于學生沒有養(yǎng)成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沒有養(yǎng)成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習慣。也就是說,學生既沒有下鍋的“米”,又沒有做飯的“鍋”,更談不上做出色香味俱全的“作文大餐”。另外一個原因是老師對于習作的門檻加了太多階梯:“要求字數(shù)600字左右,要求開頭要美一些、過程要寫細一些、結尾要思一些、中心突出些、立意向上些……”這些要求,讓作文之門如空中樓閣,讓學生望而生畏;這些要求,就像一把把枷鎖,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就像一把把利劍,斬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順著老師的思路,閉門造車,東拼西湊,甚至抄襲范文。這樣,學生怎能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作文呢?怎么解決學生習作“缺米”“少鍋”“做飯”的問題,讓他們用自己的“鍋”,用自己的“米”,做出自己的“飯”?讓他們能夠真正自由表達,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真正做到“用我口說我心”“用我筆抒我情”,這成為我這苦苦思索的課題。
二、策略
(一)制定原則:我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心理特點,確立了有效“積累·觀察·表達”的基本原則——真實。
1.積累的原則。重積累,做好鋪墊。積累包括語言的積累、生活的積累和情感的積累。不管哪種積累,首先必須積累那些“有新鮮感的,自己感興趣的,能理解能運用”的句子、段落,甚者是文章。其次,積累沒有量的要求,積累多少,都沒有關系,但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2.觀察的原則。觀察什么都無所謂,關鍵要求真實,觀察到什么就記錄些什么,就像《畫楊桃》提到的那樣,只要觀察有自己獨特的視角,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就行。
3.表達的原則。表達的要求也是真實,如果能把觀察到的鏡頭,用真實的語言記錄下來,運用自己積累的那些具有新鮮感的詞語表達獨特的感受,就是最好的。
“積累·觀察·表達”的原則的核心,就是一切必須以“真實”為前提。這樣的原則,為學生真實寫作奠定了真實的基礎。
(二)定時交流
1.每日交流——每天抽出五分鐘,進行課上交流。遵循自愿原則,學生主動到臺前背誦積累的內容,只要能贏得大家的掌聲,就可以給予相應的積累分,特別“具有新鮮感”的句子,收入班級積累本。課間交流——每天,老師和兩個小組的學生把自己的“積累·觀察·表達”本放在教室的圖書角,其他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老師和同學的本子里“取經”,他們?yōu)榇藰反瞬黄?。老師每天認真批閱兩個組的學生的本子,并給予相應的星級獎勵。獎勵所得的分數(shù),記入學生的量化管理。
2.每周交流——每周五的下午第三節(jié)課,是班級“積累·觀察·表達”交流課。課上,學生們把自己的本子放在桌子上,相互學習,相互欣賞,相互借鑒,喜歡誰的積累本,可以給誰一顆智慧星。誰的本子得的智慧星最多,誰就被評為“積累·觀察·表達”周冠軍。
3.每月交流——每月最末的那個周五的第三節(jié)課,師生齊聚一堂,由周冠軍介紹自己“積累·觀察·表達”的經驗和體會,學生根據(jù)他們的表現(xiàn),評出月冠軍。
4.學期交流——學期末,師生共同交流,為自己的“積累·觀察·表達”作出最后的評價,評出年度達人。
三、收獲
在整個評價過程中,老師的“積累·觀察·表達”參與其中。這像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感召他們,孩子們的“積累·觀察·表達”越寫越好,由原來的一句話、兩句話,到后來的一段話、一篇小短文。孩子們在本子上,盡情揮灑喜怒哀樂;在本子上,留住童年記憶。此外,孩子們在“觀察·表達·積累”中,慢慢找到了自信。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寫作對于他們來說,不再是難于上青天,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期盼。每周三的作文課,他們個個才思敏捷,那富有童真童趣的話語,讓我感受到了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的真正幸福。更重要的是在和學生同讀共寫的過程中我成長進步了。這就是我期待中的“教學相長”。
和學生一起做,就是和學生一起共同成長;和學生一起做,就是和學生一起共贏進步;和學生一起做,就是和學生一起共享幸福;和學生一起做,就是和學生一起共品歡樂。我愿陪著學生,在“一起做”的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