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曉妤
〔關鍵詞〕 繪本閱讀;伴讀;互動;
創(chuàng)編;親子共讀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18—0046—01
繪本作為一種獨特的兒童文學形式,是兒童文化的呈現(xiàn),是兒童自身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借由繪本可以進入自身的內心世界。曹文軒說過:“一個人讀書的興趣應該是從童年開始的,童年中你沒見到好書,你一生很難培養(yǎng)好真正的讀書興趣。”所以,選好人生的第一本書非常重要。繪本這一獨特的表達形式抓住了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幽默風趣的畫面滿足了兒童強烈的好奇心,將兒童輕松帶入閱讀的快樂之旅。在小學生的世界里,父母和老師就是他的天空。如果父母和老師以閱讀為樂,注重文化教養(yǎng),小學生也會以讀書為樂。因此,充分利用繪本的多元化,巧妙地開展適合小學生需要的教學,會讓繪本閱讀成為小學生生活、成長的一種方式。
一、溫情伴讀,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
如果學生在充滿書香的環(huán)境中成長,他們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覺閱讀的好習慣。所以,教師應用自己愛看書的習慣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書的吸引力。學生閱讀的初期,往往會對閱讀缺乏耐心和持久力,這時教師不應流露出焦急或責備的情緒,而應以更加寬容的胸懷來鼓勵他們,陪伴他們;當學生邊讀書邊表達感受時,教師也應做一個積極的傾聽者,讓學生沉浸在濃厚的讀書氛圍中,體驗濃濃的伴讀溫情。一個親昵的動作、一副贊賞的表情,一句積極的鼓勵,都可以喚醒學生積極的情感,激發(fā)和強化學生閱讀的愿望。
二、師生互動,喚醒學生的童真閱讀
對于繪本故事,低年級學生擁有活躍的、令人驚異的領受力與想象力。因此,教師在繪本閱讀時,要看清學生的本真面貌,了解自己的角色與職責,只有這樣,才能在繪本閱讀的互動中既激發(fā)學生,又啟示自己。具體做法是:教師要把發(fā)言權還給學生,滿足學生敘述的愿望與能力。學生在繪本閱讀中可以成為敘事的主體,他們的講述和理解往往是天真、隨意、靈動和有趣的。低年級學生識字少的缺陷恰恰給予他們無限的詮釋與想象的空間,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教師在繪本閱讀時,要嘗試著讓學生自己看圖講故事,然后再根據(jù)繪本文字給學生講故事,并將兩者進行對照。這樣以學生為先、為主的互動方式能讓學生體驗到敘事的成就感,也讓教師愉快地體會到學生了不起的創(chuàng)造力。當教師在以謙卑溫和的姿態(tài)跟學生共讀繪本,用心感受一個個完整的故事時,就會在探索中減少一次又一次的失落,收獲一個又一個驚喜——那就是來自童年和天真本身。
三、創(chuàng)編活動,打開學生的思維通道
繪本閱讀后,教師還應選擇有關的題材,運用有效的引導方法,積極讓學生參與創(chuàng)作,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制作小圖書、繪畫日記、創(chuàng)編新故事等活動,這種圖文并茂的方式,能夠放飛學生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翅膀,能夠使學生表達對作品的心得與感受。表演、遷移作品,也是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語言的一種活動,教師和學生一起創(chuàng)造性地編排繪本,準備富有創(chuàng)意的道具和背景,能夠通過這種情景交融的方式,讓學生展開想象,進行富有個性的語言和非語言的表現(xiàn),能夠努力打開學生閱讀的思維通道。
四、親子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專家認為,父母應盡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看書,做孩子的閱讀榜樣。同時,還應經(jīng)常與孩子交流讀書的方法和心得,鼓勵孩子把書中的故事情節(jié)或具體內容復述出來,把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講出來,然后一起分析、討論。如果經(jīng)常這樣做,孩子的閱讀興趣就可能變得更加濃厚,孩子的閱讀水平也將逐步提高。因此,筆者提倡親子閱讀,讓閱讀真正走近孩子,走近父母,并滲透到他們的心靈。具體做法是,筆者向家長發(fā)出閱讀倡議,為家長推薦孩子喜愛的課外讀物,倡導家長“從每天給孩子讀一個故事”開始親子閱讀。通過“親子課堂”的形式,使家長和孩子間建立起互動的閱讀關系;通過觀摩活動,及時向家長展示一些有效的互動閱讀方法。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