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岳
〔關(guān)鍵詞〕動機;后進生;轉(zhuǎn)化
班級管理中,后進生的存在常常令班主任們頭疼不已,他們通常學業(yè)成績、行為習慣都比較差,上課經(jīng)常不遵守紀律,難于管理,影響班集體的整體發(fā)展。在對后進生的轉(zhuǎn)化教育中,挖掘其內(nèi)在的需求和動機,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本文從一個案例出發(fā),闡述班級后進生轉(zhuǎn)化教育中“動機”的重要作用。
一、案例簡介
某中學(筆者的實習中學)初一(3)班有一名讓很多教師頭疼不已的“問題學生”小軍(化名)。他上課常常不守紀律,隨意離開座位和故意亂接教師話茬兒,不能認真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常敷衍了事。最嚴重的是,他是班里的“混世魔王”,惡意欺負同學已成家常便飯。他對同學吆來喝去,稍不合意便動拳頭;他常在廁所、放學路上等沒有教師的地方逼同學叫他“爸爸”“爺爺”等;在自己做的壞事被同學看到后,將同學堵在放學路上,威脅同學不準告訴教師,否則就要拳腳相報。學生們反映說,小軍經(jīng)常以“認識高年級的學生”為由炫耀并以此威脅被欺負的同學不能反抗,否則就找高年級的同學報復。
作為初一(3)班的實習班主任,筆者認為有必要在觀察、了解的基礎上找小軍談一次話,以促進他的轉(zhuǎn)化。
走進辦公室,小軍顯然很緊張,我跟他說了好幾次“坐下吧”他才勉強坐下。經(jīng)過誠懇、耐心的詢問,筆者了解到這樣一些情況:小軍的父親常年出差在外,與他缺乏溝通交流,且對他的教育很專橫,常在其犯錯后對其一頓暴打;小軍上小學時曾被高年級學生欺負,甚至被敲詐過錢財;小軍對自己目前的學習狀況雖然不滿,但也很無奈,因為覺得“上課好多東西都聽不懂”;小軍與高年級學生確有交往,且對他們通過暴力手段在同學之中建立起來的“威望”很是羨慕;等等。
針對這樣的情況,筆者首先對他的境況表示理解,同時對他渴望被同學接納、希望在同學中有一定影響力的愿望表示認同和肯定(暫不考慮手段正當與否)。接著對他所采取的手段的正當性與有效性提出了質(zhì)疑,告訴他不能使用暴力來使同學接納、認同自己,而應通過學習、文體活動等能真正證明自己能力的方式和幫助同學這樣善意的舉動。隨后,自然而然地提到學習的重要性:能夠豐富自己、提高自己、證明自己,以使自己立足于社會。最后,鼓勵他努力補缺補差,亡羊補牢為時不晚,肯定他上課時積極思考、踴躍發(fā)言等行為,表示以他的聰明和悟性一定可以搞好自己的學習。當他提到壞習慣難改阻礙自己進步時,筆者給了他一些建議。小軍隨后一段時間的表現(xiàn)證明,這次教育是十分有成效的。
二、抓住后進生的需求,提升其動機
需要是動機的基礎,有需要才能有動機。需要是有機體內(nèi)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tài),它表現(xiàn)在有機體對內(nèi)部環(huán)境或外部生活條件的一種穩(wěn)定的要求,并成為有機體活動的源泉。這種不平衡包括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馬斯洛將需要分為生理的、安全的、歸屬與愛的、尊重的以及自我實現(xiàn)的由低到高五個層次。
本案例中小軍缺少的正是尊重的需要。由于學習成績較差,他心底里有自卑感,而父親的專橫教育以及小學時被高年級學生欺負的經(jīng)歷讓他有一種挫敗感,這兩種感情使他有一種自己不被尊重的認知,因此有被別人接納和尊重的強烈愿望和需要。
根據(jù)赫爾的驅(qū)力理論P(個體有效行為潛能)=D(驅(qū)力)×H(習慣強度)×K(誘因),這種需要構(gòu)成了小軍各種不良行為的強大驅(qū)力。小軍的不良行為從小學高年級到現(xiàn)在已成積習,而高年級學生通過暴力手段在同學之中建立起來的“威望”和震懾力令小軍羨慕不已,對他有強大的吸引力,是很大的誘因。據(jù)此可認為,小軍不良行為的“個體有效行為潛能”是很大的。
而對于學習,小軍對學習的意義和重要性并沒有內(nèi)發(fā)的足夠的認識,驅(qū)力D較小,學習帶給他的好處他很少體驗到,因此誘因K值一般。而由于不認真對待學習,小軍的學習習慣很差,這對其學習行為潛能的激發(fā)構(gòu)成很大阻礙。由于學習成績長期不理想,小軍對自己不自信,缺少確定自己有能力應付學習的信心,自我效能感很低。綜上,小軍的學習動機處在一個很低的水平。
筆者對他的教育,也可基于動機來分析。首先,筆者對他境況的理解,對他渴望被同學接納表示的認同和肯定,以及讓他坐下與筆者談話,在談話中筆者的平等的姿態(tài)、誠懇的語氣,都給了他足夠的被尊重感。這樣,他的尊重需要水平降低,不良行為的內(nèi)驅(qū)力也隨之下降。筆者分析暴力手段的不正當性,是在弱化高年級學生行為效應對他的吸引力,即降低誘因值K。向他提出改正不良習慣的建議,正是希望弱化習慣強度,以此降低小軍不良行為的“個體有效行為潛能”,降低不良行為的動機水平。
筆者對于學習意義的闡釋,有利于提高小軍學習的內(nèi)驅(qū)力和誘因值;又告之如何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了習慣強度。由此,小軍的學習有效行為潛能大大提高了。在肯定他、幫助他重新樹立學習信心時,筆者舉了很多他做得好的事情為例,如上課認真思考、積極發(fā)言等,給他以成功體驗,提高其自我效能感,這樣,他的學習動機就大大加強了。
三、總結(jié)討論
由這個個案可以看出,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善于抓住學生心理是十分關(guān)鍵,也是十分有效的,正所謂“春風化雨”“循循善誘”。當然,前提是了解學生,掌握問題發(fā)生的來龍去脈和盡可能全面的信息,在此基礎上,運用心理學知識,進行概括分析,再有針對性、有策略地消除阻礙,最終使學生在不受傷害、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下作出改變。對于后進生的轉(zhuǎn)化,尤其要準確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特點、成長經(jīng)歷、父母教育方式等,挖掘其內(nèi)在的需求和動機,有針對性地予以引導和幫助,從而促其進步。
(作者單位:中國兒童中心,北京,100035)
編輯 / 王晶晶 終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