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茜
【摘要】本文分析了獨立院校學生的自身特點與所面臨的教學困境,并結(jié)合實例指出,創(chuàng)造高效率的大英授課過程一方面要求教師優(yōu)化授課架構(gòu),以便最大限度地創(chuàng)造學生浸染英語的機會;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具備“換角”意識,配以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以及策略,促進學生自我成就感的達成,從而加快個體新舊知識的吸收與轉(zhuǎn)化。
【關(guān)鍵詞】獨立院校 大英教學 優(yōu)化課設 教師角色
一、引言
獨立院校其教育定位囊括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綜合教育及職業(yè)教育,旨在突出實用性人才的“孵化”。將這一教育思維投射進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中,就要求教師應注重使學生有能力將實用的英語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然而,大學英語作為兩年期的必修課,其教學結(jié)果及有益程度卻不盡人意,普遍表現(xiàn)為學生課堂氣氛沉悶,應試動機明顯,部分學生喪失學習意志。
因此,提升大英課堂教學效能非常必要,它不僅關(guān)系到教師個人講臺價值的體現(xiàn),更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及在學習過程中認知水平、技能目標與情感需求的達成。
二、獨立院校的學生特點與教學困境
獨立院校的學生中有些因高考失利,有些在高中時期嚴重的偏科導致某一門或某幾門課程成為學業(yè)“短板”,另有相當數(shù)量的學生是因為客觀環(huán)境及個人因素所造成的基礎(chǔ)薄弱及學習欲望淡漠,學習自信心不足的學生比例很高。加之獨立院校大多沿用母體學校的大英教材,難度超出獨立院校學生的實際語言水平,這也是導致學生心理壓力過大,厭惡英語的原因之一。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獨立院校的學生英語水平整體流于高中階段與大學本科的過渡地帶,絕大部分學生缺乏系統(tǒng)的音標及語音語調(diào)知識,而大多數(shù)學生存在閱讀障礙。
從學習動機來講,獨立院校的大多數(shù)學生以通過四六級考試或順利畢業(yè)為學習英語的最大動力,而這些外部刺激或誘因的驅(qū)動可變性強亦不能持久。只有使英語學習變?yōu)閷W生自身的內(nèi)部需要,課堂教學才能稱之為有效,原因在于諸如“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氣質(zhì)、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雖不直接參與認識過程,但對認識過程起直接制約作用”(陰國恩等,1996:36)。如何使學生放下抵觸情緒,發(fā)自內(nèi)心接受英語語言,對語言學習產(chǎn)生共鳴以使英語教學效果最優(yōu),課堂效率最大,這是獨立院校教師需要克服的一大難題。
三、提高大英教學效能的構(gòu)建途徑
1.優(yōu)化授課架構(gòu),整合教育資源。在大英教學中,聽、說、讀、寫、譯五大基本技能均應得到充分拓展,但從實際操作來看,聽力課時比例遠遠滯后。以我院為例,大二年級一學期的英語總課時為64個,聽力部分只占16課時。造成這一課程比重安排過緊的原因不乏一些剛性因素,如既定的課程課時總量,漸層的教學進度及有限的時間起止。這種情況下,教師無法讓學生系統(tǒng)地消化聽力內(nèi)容以保證教學質(zhì)量。另外,學生易產(chǎn)生誤解,認為聽力課時如此之少就說明英語聽力并不是很重要,致使其在聽力學習及聽力能力發(fā)展上的懈怠,甚至放棄。因此,如何將聽力課堂的局限轉(zhuǎn)為可利用的“資源”使之有效地與其他英語技能結(jié)合起來,是使大英教學更為有效的途徑之一。
筆者認為,在開始新單元的精讀授課之前,教師不必急于開門見山直接進入課文,以免破壞學生對未知學習內(nèi)容的興趣及神秘感。取而代之可以利用隨身的音頻播放器(如授課使用的多功能擴音器)先將單元開篇部分的pre-listening聽力片段進行播放,第一遍要求學生在不打開書本的前提下了解大意,第二遍要求學生著重去聽細節(jié),并向?qū)W生提出若干小問題(如聽力中的主人公是誰;主人公有怎樣的特點;主人公有怎樣的主題事件等)以指導學生的聽訓。第一遍泛聽可以鼓勵學生將聽到的內(nèi)容以符號、單詞或短語等形式記下;而第二遍播放時教師則可以結(jié)合具體問題要求學生完善聽力筆記,并用更長更復雜的小句來組織細節(jié)答案。需要注意的是,在播放此部分聽力之前也不必對片段中的生詞及背景知識做一介紹,“逼”學生硬著頭皮去聽內(nèi)容、抓關(guān)鍵,從而避免學生在已有某種前景知識的鋪墊之后形成依賴,導致聽時走神或干脆放棄這一鍛煉機會。長此以往,通過每次精讀課前的“灌耳”訓練,聽力課堂上有限的練習時間得到了合理地延長,頻繁的聽訓使學生對聽力的敏感度及興奮度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心無雜念,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況下,以“掌握大意”的“聽”為前提努力探求新的課文背景或事件細節(jié),這一過程更能激發(fā)學生學有所得的成就感,更有助于學生在第一時間提起課堂興趣。
2.多重教師視角,復合教學手段。獨立院校的學生更加具有自我意識及反叛意識,不迷信教條與權(quán)威,基于此,獨立院校的英語教師尤其應具備一種“演員”意識:身體語,表情語調(diào)及手勢等均可以充當傳遞信息的有效手段。臺上教師的“手舞足蹈”能夠很好地將教師的講授快樂感染給學生,調(diào)動學生的熱情及互動愿望,喚起學生渴望被證明、被關(guān)注的參與意識。因此,在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同時,采取多樣、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適時設計角色對話,即興表演等活動對教學的輸出與輸入也是大有裨益的。
如我院所用教材《新視野大學英語3》第四單元A篇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美國文化的五大象征》一文,鮮明生動,描述性強,如何將印刷文字轉(zhuǎn)換成可感性強的直觀材料,筆者認為不妨采用道具如彩色圖片、明信片或畫報圖片來直接展示這些文化象征,撇開書本轉(zhuǎn)而對照圖片為學生進行講解,引導學生把簡單的文字描述與具體實物聯(lián)系起來,加深學生的印象;講授上述所提及的美國文化象征之一的芭比娃娃時,根據(jù)視覺道具對芭比娃娃“前世今生”的介紹,讓學生了解芭比至今已有上百種職業(yè),繼而教師可采取任務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向?qū)W生引出任務(如自行搜集關(guān)于常見制服、配飾的詞匯及表達;掌握與穿著有關(guān)的日常表達;學會運用求職中的一般用語等),學生通過對任務的完成及在任務中的學習體驗,個人的歸屬感得到尊重。再如,講到第六單元A篇How to Prepare for Earthquakes《如何做好防震準備》這樣內(nèi)容簡單又極為生活化的課文時,教師則可以脫離“引導員”這一角色,大膽嘗試將“教師中心”的傳統(tǒng)程式轉(zhuǎn)變?yōu)椤皩W生中心”,由學生協(xié)作主講重點單詞短語及背景文化知識,教師在學生展示完畢后給予必要的點評、建議、補充概括即可。這種自學所具有的“能動性、反饋性、調(diào)節(jié)性、遷移性和有效性”(董奇、周勇, 1994:8-14)使學生的信心得到加強。又如《新視野大學英語2》第五單元中講到“cane”(手杖)一詞時,作為知識擴充可以補充sugar cane,candy cane等衍生詞,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于sugar cane(甘蔗)都具備實際的生活常識,而對于不諳熟國外文化的學生來說,后者candy cane(紅白相間的糖果)就不那么容易理解了。為了便于將抽象信息具象化,教師可在黑板上進行繪畫,之后配以解說“常見的圣誕節(jié)小食并多用于圣誕樹裝飾的一種紅白條紋拐棍狀棒棒糖”。筆者執(zhí)教期間的實踐表明,諸如此類的繪畫、模仿、道具等形象教學手段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活躍度,加速學生抽象思維與具象思維的轉(zhuǎn)化。只有當學生感到學習英語是有意義的,學而有用時,才能自愿去學進而學得好。因此想要教學富有成效,教師應時刻關(guān)注如何促成學生自我滿足感與成就動機的實現(xiàn)。
四、結(jié)論
綜上所述,對于獨立院校的學生,教師首先應合理地進行教育資源的重組,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每一個接觸英語的機會以確保其聽、說、讀、寫各項能力的互相促進與共同提高;其次教師應具備適時轉(zhuǎn)變角色的意識,從刻板的單項輸出者轉(zhuǎn)變?yōu)檎n堂教學的策劃者、引導者、促進者和聆聽者,善于設計最優(yōu)的教學模式以適當?shù)剡x擇講授內(nèi)容,組織教學策略,相信學生并換位思考,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實現(xiàn)其個人需要及自我滿足感。
參考文獻:
[1]陰國恩等.非智力因素及其培養(yǎng)[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董奇,周勇.論學生學習的自我監(jiān)控[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