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喬寶
云南省沾益縣人民醫(yī)院,云南沾益 655031
冠心病在臨床心血病疾病中占有較高發(fā)病比例,由功能性或器質性冠狀動脈病變誘導心肌需求與冠狀動脈供血失衡,最終引發(fā)心肌損害所致[1]。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劇及生活方式轉變等危險因素增多,冠心病發(fā)病率顯著上提升,若未采取有效措施及時救治,極易引發(fā)死亡事件。對冠心病的發(fā)病機制進行分析,與血小板及紅細胞間的關聯(lián)引起廣泛關注,同時也是評估預后的指標,而臨床診斷中,肌酸激酶同工酶漸被心肌特異性心肌肌鈣蛋白取代,為心肌細胞損傷診斷的準則。本次研究對血小板相關參數(shù)、紅細胞分布寬度、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鈣蛋白進行探討,旨在探討臨床診斷價值,現(xiàn)將相關內容總結報道如下。
本次研究選擇冠心病68例患者作研究對象,男40例,女28例,年齡 41~84 歲,平均(65.6±2.3)歲。 依據(jù)國際冠心病分類標準,急性心肌梗死即AMI組和心絞痛即AP組各34例,同時選取40例健康體檢者作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40~82歲,平均(65.7±2.4)歲。均自愿簽署本次實驗知情同意書,并排除機體其它系統(tǒng)嚴重疾患者,組間性別、年齡具可比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各組間RDW、PLT、PDW、MPV、PVT的檢測結果對比
表1 各組間RDW、PLT、PDW、MPV、PVT的檢測結果對比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
表2 各組間首次采集血樣hs-cTnT、cTnT、cTn I以及CK-MB檢測結果對比
表2 各組間首次采集血樣hs-cTnT、cTnT、cTn I以及CK-MB檢測結果對比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
AMI和AP組入院后即行靜脈血標本多次采集,具體為確診后首次采樣,后依據(jù)病情反復采樣,對照組取清晨空腹靜脈血,均為2mL/份,監(jiān)測在采集后2h內完成。對紅細胞分布寬度(RDW)、肌酸激酶同工酶(CD-MB)、血小板計數(shù)(PLT)、心肌肌鈣蛋白 I(cTnI)、血小板分布寬度(PDW)、高敏心肌肌鈣蛋白 T(hs-cTnT)、血小板積壓(PCT)、平均血小板體積(MPV)
相較對照組,紅細胞分布寬度AMI和AP組均居較高水平(P<0.05)。三組在血小板壓積、血小板計數(shù)、平均血小板體積、血小板分布寬度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AMI組心肌肌鈣I初始幾日升高倍率最大。見表2。
結合本次研究結果示,與對照組比較,AMI組和AP組RDW監(jiān)測值居較高水平,表明冠心病患者RDW增大為評估預后不良的重要危險因子。有文獻報道,動脈內膜血栓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誘因,而再灌注和動脈膜血栓形成過程中,血小板起著重要作用[3]。因血小板在血管壁大量粘附和聚集,誘導較大體積血小板形成,血小板體積異質性在血液中隨之增大。本次AMI組和AP組相較對照組,PVT、RDW、MPV、PLT均有增高趨勢,但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冠心病患者病發(fā)時間與血小板體積變化有一定相關性。
分析心絞痛病發(fā)機制,由心肌暫時性缺血缺氧造成,對心肌未造成損傷或損傷較??;心肌梗死病發(fā)機制為冠狀動脈供血急劇減少或突然中斷,對心肌造成的損傷較大,甚至誘導心肌壞死。心肌內的特異標志物在心肌損傷后會進入血液,對特異性標志物檢測,是重要的診斷冠心病的手段,如CK-MB、hs-cTnT等。本次冠心病患者在入院后即行血液采集,對特異性指標進行檢測,結果示hs-cTnT指標、cTnT指標、cTnI指標以及CK-MB指標檢測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均存在明顯的差異性(P<0.05),尤其AMI組患者的各指標水平檢測值明顯更高,與AP組以及對照組均差別顯著(P<0.05);表明通過對以上各指標進行檢測,在嚴格保證檢測值準確度的前提下,可對是否發(fā)生AP和AMI,以及AP和AMI的預后效果如何等作出較為準確的診斷,并準確判斷心肌缺損程度,利于AP和AMI患者采取合理的治療方案,或繼續(xù)作進一步的治療,以改善預后效果。
綜上,紅細胞分布寬度是影響冠心病患者預后的不良因素,心肌肌鈣I的濃度變化是臨床診斷心肌損傷較好的指標。
[1]王利娜,李忠信.人心肌肌鈣蛋白T及其在臨床上的最新應用[J].醫(yī)學綜述,2003,9(4):207-209.
[2]楊振華,潘柏申,許俊堂.中華醫(yī)學會檢驗學會文件心肌損傷標志物的應用準則[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2,25(3):185-189.
[3]尹玲.腦梗死患者血小板四項參數(shù)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臨床醫(yī)學,2010,30(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