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法化是近年來的一個研究熱點,專家學者們的研究側重點有所不同。有的學者關注虛詞及其相關形式的歷時形成過程,有些學者側重于研究詞匯化現(xiàn)象。本文分別從認知機制和語用因素兩方面對語法化進行了分析,對英語語法教學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語法化 認知 語用
一、引言
語法化通常是指語言中意義實在的詞轉化為無實在意義、表語法功能成分的一種現(xiàn)象,是實詞虛化為語法標記的過程。
語法化過程研究一般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從人的認知規(guī)律探討語法化的原因,著重研究實詞如何虛化為語法成分。二是從語用和信息交流的規(guī)律探討語法化的原因,著重考察章法成分如何轉化為句法成分或構詞成分。本文從認知語用角度談談導致語法化過程的原因,引起語法化的可能的語用因素而不是絕對的或必然的。
二、語法化的認知解釋
1.語法化的認知過程。有許多基本機制導致語法化過程,其中主要是認知過程,而不決定于語言問題。首先,發(fā)生語法化的詞語和短語在發(fā)音上弱化了,如簡約,同化和省略,產(chǎn)生使肌肉發(fā)力減少的序列(Browman and Goldstein 1992,Mowrey and Pagliuca 1995)。例如,going to弱化為gonna,甚至在有些語境下,一步減弱為I'm(g)onna。顯然,這是人們做事時的省力原則在起作用。其次,進入語法化過程的特定的、具體的意義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法則化了,變得更為抽象,這樣可以適合更多語境,如以下三個例子。第一句的本義是莎士比亞英語的唯一可能的解釋,而今天另兩式更為普通。
a.移動:We are going to Windsor to see the King.
b.意圖:We are going to get married in June.
c.將來:These trees are going to lose their leaves.
將原為空間意義的詞語語法化的情況,在漢語里也有:
a.移動:他們?nèi)ニ拇糜瘟恕?/p>
b.意圖:他們?nèi)ヂ糜瘟恕?/p>
c.將來:等放假后他倆去旅游了。
再者,在沒有淵源關系的諸語言中,我們可以注意到跨語言的相似性,往往是這些語言中同樣的或非常相似的詞匯意義能發(fā)生語法化,而且在總共幾萬字的一種語言中,只有少量的詞可以參與語法化。Heine等人(1991)注意到這些詞往往是表述人類與環(huán)境關系的具體的基本方面,重點是空間環(huán)境,包括人體部分。因而在將來結構中有come和go的詞語,在進行結構中有sit,stand和lie等詞語。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空間關系往往以人類身體各部分表述。這樣,從head這個名詞演變成介詞‘on top of,top或on(比較:漢語的“頭幾天”;“頭上”;“頭幾排”等表達式)。由此可見,語法的來源是從人類經(jīng)驗最具體、最基本的方面提取的。
語法化實際上還反映了人類認識的隱喻(metaphor)機制。Traugott & Heine等就指出,在語法化背后潛伏著一個非常具體的認知原則,即“利用舊途徑表達新功能”的原則。因而,語法化理論主要研究范疇間的不確定問題,將范疇間的動態(tài)演化過程圖式化或模式化是語法化理論的終極理論目標。Halliday提出的語法隱喻模式里,不僅討論了范疇間的不確定性,還指出了這種現(xiàn)象過程的相互隱喻化。以句法結構的變化為例:主從句the house that we built來源于如下并列結構:the house——that(one) we built。前者被認為是雅式(Attic,取代了從前的“隱喻式”),后者是土式(Doric,取代了從前的“一致式”)。Lakoff & Johnson等也說過:“隱喻的本質就是從其他事物的角度來理解和體驗某一類事物。”
在命題模式、意象圖式模式和隱喻模式的基礎上,使其中某個成分與另一個成分發(fā)生聯(lián)系,這樣形成的是轉喻模式。轉喻模式之所以會發(fā)生主要是因為局部語境下成分之間的毗鄰性造成的。一般認為be gonna的虛化是其中的實義動詞go由空間域向時間域映射的隱喻化的結果。
2.句法化的認知過程。認知語言和語言類型學的重要概念像似性(iconicity)有“一種功能,一個形式”的原則。就是說,不同的形式映射著不同的功能。句法結構的相似性主要有“圖像序列”(iconic sequencing),“圖像鄰近”(iconic proximity)和“圖像數(shù)量”(iconic quantity)三個方面。其中圖像數(shù)量(quantitative iconicity)指語言表達式的長度與用來描寫所指對象的概念結構的復雜性之間的關系。概念結構越復雜,語言表達就越長。那么,能否改變或克服這一“復雜性像似動因”呢?語法化成了最佳途徑。從某種意義上講,語法化就是語用者試圖用最少的言語表達最多的信息時所加工出的副產(chǎn)品。當然,語用結構(pragmatic structures)變?yōu)檎Z法的過程,應該是約定俗成的,取決于該言語社團的默認度和容忍閾,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語言系統(tǒng)分詞匯系統(tǒng)和語法系統(tǒng)。語法系統(tǒng)在形式方面分解為幾種語法手段,詞序是其中的一種。尤其是在缺乏形態(tài)變化的語言里面,詞序與語法功能有著嚴格的一一對應關系,不同的詞序反映著不同的語法功能。比如漢語,它不像英語那樣注重“形合”,因而句子結構流散(diffusion),不夠嚴密規(guī)整。所以,十分需要詞序來調節(jié)意義。
三、語法化的語用解釋
1.語法化與語用推理。語用推理在語法化中起著重要作用,語法化的早期階段,語用性質的會話隱涵義“固化”而變?yōu)橐?guī)約意義,而“會話隱涵義”是根據(jù)語用原則推導出來的。語法和語用是語言中互補的兩個領域,要理解語言的本質,就必須研究兩者及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語法化把那些語序不同,或語序相同的但在表達式上有異的具有同一命題內(nèi)容的表達式叫“文體變體”(stylistic variants)。文體變體的產(chǎn)生是各種原則,如語法分析原則、語用原則等語法化的結果。我們可以說新的語法因素的生成有賴于語用因素的規(guī)約化。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干脆說語法化就是語用法的規(guī)約化。
2.語法化與語用固化。Humboldt研究發(fā)現(xiàn),語法化發(fā)展通常要經(jīng)歷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語用階段”,第二階段為“句法階段”,第三階段是“語素階段”,第四階段是“形態(tài)階段”。在語法化發(fā)展的四個階段中,“語用階段”無疑是最重要的。語言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它兼收并蓄,不斷吸納并創(chuàng)造出新的詞匯。作為語言使用規(guī)則的語法必然受到影響,也相應地成為開放的系統(tǒng),適應著語言的演變過程。年輕人之間的話語充分體現(xiàn)了語言和語法的動態(tài)性,“-ing”是英語現(xiàn)在進行時的詞尾,表示正在持續(xù)的一種狀態(tài),當下成為年輕人語言的一種選擇,如忙ing、感動ing、郁悶ing,把英語和母語結合起來,成為一種流行。但是這種非正式的語體常常出現(xiàn)在口語交流或者網(wǎng)絡聊天中,它能否進一步擴大語用范圍,成為一個新的語法化現(xiàn)象,還需要發(fā)展的過程。Bisang曾經(jīng)將造成語法化的因素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語言習得;二是語用;三是社會語言學。一種新的話語變體,不管是語義的還是語用的,最初只出現(xiàn)于個別人的口中或筆下,但它后來卻能夠迅速傳播并得到廣泛應用,這就是語用因素在起作用,語用因素最為重要。
語用固化對語法化具有促進作用,語法化是形成語法的各種因素,主要是語用因素和語義因素,逐漸演化為語法內(nèi)容和語法形式的過程和結果,這是一個動態(tài)平衡和新陳代謝的過程。事實上,人類語言的成文或不成文的語法,都是各自語言有關語法化的結果。Givon (1971) 說“今天的詞法曾是昨天的句法” (todays' morphology is yesterdays' syntax)。語法化可以納入語用固化的范疇。語法化具有無終止性、連續(xù)性,是歷時演化的過渡性階段在共時上的反映。
endprint
四、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語用固化、語法化對教學有指導和促進作用。語法化可以納入語用固化的范疇,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語用固化對語法化的強化作用,并且對語法化的過程加以講解,使學生對語法化的過程有一個連貫的理解,有利于準確使用語法。在講解given這個詞時可以提供一組例句,告訴學生given已經(jīng)從實義動詞虛化為表條件的介詞了,使學生加深對這個詞的認識。
If I were given the chance, I d' do it like that. (給)
Given the chance, Id' do it like that. (假設)
Given that they are inexperienced, they have done a good job. (考慮到)
在介紹see時可以提供兩個句子相比較。在第一個句子中,see意為看見,與視覺有關;句中,see卻不一定依賴視覺。將兩個句子放在一起加以比較可以對see的詞義虛化過程有一個連貫的理解。
I see a book on the desk. (看見)
I see what you mean. (知道)
語用固化可以用來強化語法。句子是顯示詞與詞組合構建成更大語言單位的有效手段,它體現(xiàn)著詞法、句法、搭配、文體以及文化特征等。符合常規(guī)語法規(guī)則的詞語不需要很多的例子,不符合常規(guī)的詞語卻需要大量的練習來強化鞏固。因此教師應該采用大量豐富多彩的形式傳播語言演化的知識,展示語言變體的多種形式。
五、結語
認知和語用因素在語法化現(xiàn)象中的作用并不是涇渭分明、各司其職的。從語用上來看,語用推理和分析的結果很多都是認知因素作用的結果。在概念化過程中,語料的篩選不僅是語言中“經(jīng)濟原則”作用的結果,更多是受到象似性(iconicity)原則,即隱喻模式的影響。而從認知上來看,語法化是從一個認知域轉移到另一個認知域或同一認知域中毗鄰成分相互作用,即轉喻機制發(fā)生作用的結果,而這種轉移又通常是由語用因素造成的。
參考文獻:
[1]Browman, Catherine P., and Louis M.Goldstein. (1992). Articulatory phonology: an overview [J]. Phonetic a 49:155-180.
[2]Givón, T. (1971). Historical syntax and synchronic morphology: An archaeologists field trip [A].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Papers[C], (7): 394-415.
[3]Mowrey, Richard &William Pagliuca. (1995). The reductive character of articulatory evolution [J].Journal of Italian Linguistics/Rivista diinguistica.
[4]Halliday, M.A.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Arnold.
[5]Lakoff, George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In Traugott, E.C.and C.C.Heine. (Eds.). (1991b). 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 [A]. Heine, B, U. Claudi & F. Hunne Meyer. From cognition to grammar evidence from African Languages[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7]沈家煊.(1998). 實詞虛化的機制———《演化而來的語法》評介[J].當代語言學, (3) ,4-6.
[8]牛保義, 徐盛桓.(2000).關于英漢語語法化比較研究———英漢語比較研究的一個新視角[J].外語與外語教學, (2),19-21.
*作者簡介:朱忠敏(1985.2—),女,山東東明縣人,現(xiàn)任職于三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職稱助教,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