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如平
在日本,垃圾分類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已經(jīng)把是否正確分類倒垃圾作為評判居民道德和責任感的一個標準
前些年我被公司派往日本工作。在日本生活我學會一件事:倒垃圾。
在日本每搬一次家到一個新社區(qū),居民都會收到一本《倒垃圾指導手冊》。在我印象中橫濱的倒垃圾指導手冊最為詳盡,把垃圾分類細化到10種,包括廚房垃圾如菜葉、剩飯剩菜,可燃垃圾如包裝紙、包裝盒,不可燃垃圾如塑料、玻璃瓶,有害垃圾如電池、印刷電路板,可回收垃圾如報紙、雜志,舊衣料垃圾如西裝、帽子。這本《倒垃圾指導手冊》包括的條款達五百多項,細致得讓人嘆為觀止,比如說僅有一只襪子屬于可燃物,如果是兩只而且沒被穿破,左右腳也搭配,那么就可以升級為舊衣料垃圾;處理廢舊電腦時要將機箱的金屬外殼拆下當可回收垃圾,機箱內(nèi)的印刷電路板則歸為有害垃圾。
在日本,垃圾分類的觀念深入人心,人們已經(jīng)把是否正確分類倒垃圾作為評判居民道德和責任感的一個標準,不會倒垃圾會被人瞧不起甚至會遭到左鄰右舍的聲討,我自然不敢大意。那時我日文水平不高,“啃”下這本《倒垃圾指導手冊》花了很多時間。
日本的許多社區(qū)都有“垃圾分類特別行動隊”,他們是社區(qū)的義工,隊員們盡職盡責地監(jiān)督著本社區(qū)住戶倒垃圾。最開始在橫濱倒垃圾時我就被一名“垃圾分類特別行動隊”的隊員攔住了,我不解地問:“我認真閱讀了《倒垃圾指導手冊》,嚴格按垃圾分類的要求倒垃圾,難道有錯嗎?”他指著我的垃圾袋說:“你的垃圾分類準確無誤,但是你倒垃圾的時間不對,一周七天居民應(yīng)當在每天早上八點前把垃圾倒掉,每天允許倒的垃圾各不相同,周一倒廚房垃圾,周二倒可燃垃圾,周三倒不可燃垃圾、有害垃圾……”看著他臉上一絲不茍的表情,我知道沒有回旋的余地,只好拎著垃圾袋原路返回。
垃圾分類繁瑣,也會占用人們不少時間,但日本大多數(shù)人都嚴格遵守按時分類倒垃圾,我也入鄉(xiāng)隨俗。如果有一天早上沒有來得及倒廚房垃圾,過了這個時間段就不能倒了,要是遇到天熱,時間長了垃圾會發(fā)出異味,我便把剩菜香蕉皮打包凍在冰箱里,等下次再倒掉。
在橫濱租房住了一年,由于工作調(diào)動我又要去奈良,我用了兩天時間把行李一一打包,等搬家那天要扔掉的垃圾已經(jīng)“堆積成山”,可遺憾的是那天只能倒可燃垃圾,我總不能把一大堆垃圾留給橫濱的房東,只好找來幾個整理箱,把垃圾裝箱,連同我的行李一起奔赴另一個城市。
搬家時不忘帶上垃圾一起走,這種事在日本司空見慣,我也親身經(jīng)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