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向麗
摘要:語文課就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課,是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是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實踐課,是引導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課。說到底就是學生學習說語文、講語文、讀語文、寫語文、用語文的課。
關鍵詞:語文教學;回歸;語言;本位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2-301-01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語文課堂教學就整體而言,是在朝著理想的方向不斷推進,但是由于我們對課程理念理解、領會的偏差,以及實踐經(jīng)驗的缺乏,造成課堂上出現(xiàn)了許多非語文、泛語文、形式化、低效化的現(xiàn)象。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時刻牢記語文教學姓“語”,不管怎樣創(chuàng)新,要體現(xiàn)語文學習語言教學的特點。課不能上得華而不實,甚至嘩眾取寵。要立足語文本位,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語文教學要力求達到返璞歸真
見到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發(fā)給教師的教案范本,基本都有硬性的規(guī)定,尤其是教學環(huán)節(jié),硬性地分為幾個環(huán)節(jié),實在令人啼笑皆非。如此紛繁復雜的刻板規(guī)定,新教師望而生畏,無所適從;同時,也完全限制了成熟教師的個性展示和才智發(fā)揮。之所以如此,是理解上的差距。不同的專家學者的科研基本都從“本位”出發(fā),相互之間缺少必要的聯(lián)系是必然;但推廣者卻搞起了“拉郎配”,將之強扭在一起,美其名曰“優(yōu)質(zhì)資源整合”。豈不知,如此“多角色化”的舉措?yún)s害苦了一線教師和廣大學生,他們疲于應付,語文教學的效率低下就成了必然。我們認為必須簡化課堂教學的環(huán)節(jié),達到返璞歸真。最簡單的做法是,將每個課時中復習舊課、研習新課(整體感知、情境創(chuàng)設、文本細讀、師生互動……)、拓展延伸、復習鞏固等紛繁復雜的預設規(guī)定簡化為四五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的目標必須清楚。實際上,這些小目標就是達到課堂教學總目標的階段目標。
二、應重視的字詞教學?
語文課的本質(zhì)就是“把字寫規(guī)范,把文章讀懂,把作文寫好。”在我們的公開教學課上,有多少人能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實抓實?公開課上出示生字后找?guī)酌瑢W領讀領讀就算掃清生字障礙了,指導書寫時以電腦演示帶過,學生再仿寫幾個就結(jié)束了。到了小學高年級或初中階段,字詞教學都安排在課外預習中,課上為了保持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完整,教學流程的順暢,開篇就直奔內(nèi)容。或是初讀文時,教師只一句“把字音讀準,不懂的字詞查查字典或同桌交流”就算完成,至于怎么讀準,怎么運用都無足輕重。這種淡化、泛化字詞的弊端早已顯現(xiàn):學生作業(yè)、習作中的錯字連篇,病句頻現(xiàn),教師又得一遍一遍地糾錯。試想:如果教師在完成字詞教學時能夠扎扎實實地教,還需一遍一遍地糾錯嗎?顯然,語文教學生動的背后潛藏著高耗低效的危機。自問:語文的工具性何以體現(xiàn)?何時體現(xiàn)?
《語文課程標準》對字詞教學提出了很明確的要求,字詞教學是語文教學最基礎的基本功,不容忽視,也不能忽視。崔巒先生也多次強調(diào):訓練語言是語文課程的專務,應避免游離于理解和運用語言過多的活動、表演。理解上的偏差,操作上的異化,警醒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字詞觀,針對實際及早補救。
三、品味詞句,感悟情感?
語文的人文性是通過工具性體現(xiàn)的,也就是說,語言文字及其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性對人產(chǎn)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影響是通過具體的字、詞、句、篇表現(xiàn)出來。不掌握字、詞、句、篇的結(jié)構(gòu)、特點等知識,又怎能從字、詞、句、篇的表面發(fā)掘深層次的思想內(nèi)涵?為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就要重視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詞句的品味,來感悟文章的情感。如《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有這樣一句描寫阮恒獻血前表現(xiàn)的句子:?
“一陣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顫抖地舉了起來。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舉起來?!痹诮虒W中,我引導學生抓住“舉、放、舉”這幾個動作的詞,探究阮恒的內(nèi)心世界,明白了這樣的抉擇對于年少的阮恒來說實在太沉重,太艱難了,讓學生更深切地感受到一個看似平凡、實則高尚的小男孩形象。在字詞的品味中,阮恒舍己救人的品格也深深地烙在了學生的心中。
四、創(chuàng)設語境,想象體驗?
如果訓練只是單純地進行文字的練習,那將是毫無生命力可言的。只有當學生積累了文本語言和情感后,才能得心應手地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語言和情感,體現(xiàn)出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在每一個訓練中,我們應靈活地引導學生把自己置身于課文情景之中,讓自己與作者做心靈的溝通,同作者一起去觀察、體悟、想象?!盎钌仫@出語言文字的形,美滋滋地讀出語言文字的味?!庇柧毢透形蛉跒橐惑w,落實在每位學生身上。這樣,“人文”這一靈魂才能在“工具”這一載體中綻放異彩。如在學習《她是我的朋友》一文的最后兩段時,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說話情境:
當人們問阮恒為什么愿意這樣做時,阮恒是怎樣回答的呢?想一想,假如你是文中的醫(yī)生,或是站在旁邊的的孤兒,或是蘇醒過來的小女孩,聽了阮恒說的這句話,你會對阮恒說些什么?
通過角色的對話,來續(xù)寫文章的結(jié)尾,填補文本中的空白,激活學生的思維,將學生對阮恒品格的感悟巧妙地融合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以求達到“融物細無聲”的效果,體現(xiàn)了閱讀教學中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tǒng)一。
生本教育認為,教育就是要把學習還給學生,要以學定教,把教師的教最大可能地轉(zhuǎn)變?yōu)閷W生的學。所以它最大的特點是突出學生、突出自主學習、強調(diào)探究與合作。在這種情形下的學習,對學生來說是自己內(nèi)部的一種需要,是自由的,解放的;從情感上看是一種幸福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