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代智
摘要:情感教育指教育者依據(jù)一定的教育教學要求,通過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促使學生情感領域發(fā)生積極的變化。以情感教育所特有的魅力,成為科學教育之入口和開發(fā)科技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教育途徑,成為道德教育之藝術化形態(tài)和孕育美好道德行為的必由之路。本文試圖在這一理念下,淺談教師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情感因素的發(fā)掘和有效運用,通過恰到好處的激情、導情和引情,進而實現(xiàn)學生的科學和人文素養(yǎng)共同發(fā)展的終極目標。為此本文提出一個鮮明的觀點:情感應該是學生發(fā)展和教師教學的催化劑。
關鍵詞:語文;情感;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2-057-01
所謂情感教學,就是指一種重視課堂氛圍的教學,具體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挖掘課文里噴薄欲出的情感因素,用恰當?shù)谋砬槿ジ腥竞徒逃龑W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之為文章反映的思想內容或“好”或“惡”,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情感。學生的情感和心理具有不穩(wěn)定性和直覺性,有時對周圍事物的觀察不能透過現(xiàn)象看清本質,而是憑直觀的感覺來確定自己的好惡。對待學習這個問題,教師就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的情感,使之“喜”而“好”,“好”而“樂”,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學習?!皹穼W”就是一種最高層次的學習熱情,只有進入到“樂學”這一層次,才能使人做到在學習上自強不息。學生有了對學習的熱烈情感,就會增強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地探求新的知識,大膽地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頑強地克服各種困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筆者結合教學實踐中的經(jīng)驗,談談自己在初中語文教學提高學生情感的一些措施。
一、創(chuàng)設情感,激發(fā)學生興趣
法國啟蒙思想家的得羅說:“沒有情感這個因素,任何筆調都不能打動人心?!眲?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情感氛圍,讓學生處在“我要學”的狀態(tài)下愉悅地學習。而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的影響下的特定情感的表達。因此,在學生正要接觸作品時,教師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個性,巧設導語,引帶入境。導語的設計要從情感出發(fā),以情感作為敲門磚,以情擊情,才能扣擊心靈。那充滿感情的語調、表情、心境,以及結合課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語言、動作,會創(chuàng)設一種學習情境,會激活學生思維,會讓學生產(chǎn)生期待。當學生的情感被調動起來時,他們就會沿著這條情感軌道,走進課文,走近作者。
二、誦讀訓練,提升學生情感
朗讀吟誦是情感體驗的一種方法,它不僅可以使學生在讀中受到感染,吸收作品內蘊的情感之美和精神之美,而且能逐漸積淀成一種語感。中學課本中的文言文,大多短而精,韻律上平仄起伏、抑揚頓挫;結構上講究起承轉合,瑯瑯上口。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意圖,在文章之中均有所體現(xiàn)。教師引導學生合理誦讀、有感情朗讀,采用錄音配樂與范讀相結合的方法,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從而滲透傳統(tǒng)情感教育。如學習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文章之中五柳先生的形象可謂陶淵明的自畫像,全文不到二百字,語言樸素洗練,平淡之中卻寓意深刻。為了加深理解,選用《漁舟唱晚》這首曲子給學生的朗誦配樂,讓學生體會到陶淵明身上的“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的精神境界。采用錄音配樂與范讀相結合的方法還可以應用在詩、詞、曲的朗讀上,目的是教師根據(jù)每首詩的不同基調選擇曲子,使學生在朗讀上有更深的體會。
三、培養(yǎng)學生能力,引導學生情感
現(xiàn)代教育理論強調,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創(chuàng)造一定的條件,通過學生的耳、眼、鼻、手、腦等器官的感受和體驗,探究情感的形成過程,培養(yǎng)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語文中的情感因素,正為學生的情感體驗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一些課本劇、戲劇表演、形象模擬都能在學生的親身經(jīng)歷下進行,學生的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例如課文中的《石壕吏》、《核舟記》等一些形象直觀的文章則可采用形象模擬的形式,在表演的過程中,情感自然而然就“濫乎于胸”了,對課文的理解也就解決了。
四、推敲關鍵詞句,把握學生情感
咬文嚼字是閱讀理解的硬功夫。所謂咬文嚼字就是對那些言簡意明的關鍵詞句作細細的品味,悟出其蘊涵的深意。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老師一般都會抓關鍵詞句來分析,但只有把詞句的分析與貫穿全文中的心理體驗、深刻的寓意結合起來,挖掘蘊涵詞句中的情感因素,才能更好領悟課文的要旨。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有這樣幾句話:“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苯虒W中應抓住“特別聽得刺耳”,要學生細細地“口味”:“刺耳”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刺耳”?又為什么“特別聽得刺耳”?這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怎樣的情感?經(jīng)過思索,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中心,深入推敲,學生懂了:“刺耳”是聲音雜亂,聽著不舒服?!疤貏e聽得刺耳”是特別聽了不舒服、難受。同胞因愚昧被殺,因愚昧而做“看客”,祖國因落后造污蔑,日本“愛國青年”妄自尊大,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挫傷,“刺耳”實指刺心,心靈痛苦,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抓住刺耳“咬文嚼字,蘊涵其中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閃出的耀眼火花,將使學生受到感染,引起共鳴。
總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具有培養(yǎng)審美情感,鑄造美好心靈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教師要塑造學生的靈魂,凈化學生的情感,就必須深入挖掘教材中相應的情感因素,運用情感的語言,去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變成學生的“我情我景”。這樣不僅使學生學到了應學的知識,豐富了頭腦,提高了感受事物的能力和體會語言文字的能力,而且陶冶了學生愛祖國、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加深了對人生意義的體驗和感受,懂得如何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