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澤春
摘要:唐朝學者韓愈《師說》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北疚慕榻B一些我給學生的“傳道”,分成兩類“勵志,為人處事”與“學習方法、學習技巧”進行介紹,希望與更多的學生一起分享,希望我的這些“道”能夠對他們的學習、科研等方面有所幫助。
關鍵詞:勵志;學習方法;學習技巧
中圖分類號:G642.41?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6-0104-02
2004年7月博士畢業(yè)我來到南京大學數(shù)學系工作,從2006年開始每年秋季給我系本科二年級二班學生(總共兩個班)上第三個學期的“數(shù)學分析”。大家都知道這門課是數(shù)學系很重要的一門基礎課,當時主管教學的副主任丁老師安排我上這門課時對我說:“你來試試吧?!闭f真的,當時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一定能上好這門課,但我的心里下定決心,一定要認真準備,力爭把這門課上好。我利用暑假時間把數(shù)學分析的大部分內容復習了一遍,并積極備課。整個學期上下來,根據(jù)學生的成績和學生對我的評價,我認為自己可以勝任這門課,系里領導也給予了肯定,讓我一直上這門課。盡管我努力把課上好,認真評講學生的作業(yè),認真解答學生的疑問,但是每個學期結束時還是有少部分學生學得比較差,考試不及格。這促使我思考,思考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如何才能讓更多的學生把這門課學好。有一次在去浦口上課的班車上我突然想到:我可以把我自己的一些學習經(jīng)驗,自己喜歡的一些“道”傳給學生,這很可能對他們有些幫助。隨即,我拿出筆和備課紙寫了起來,我寫道:孰能生巧;有志者事竟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寧靜以致遠,淡泊而明志;學習應遵循四個基本原則——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強化原則;等等。隨后,每次給本科生上這門課時,我都會給學生“傳道”,目的是希望這樣做會對他們的學習、生活以及以后的工作、科研等有所幫助。以下就來介紹一下我與他們分享的一些“道”,為方便讀者我將其分成兩類。
一、勵志,為人處事
1.有志者事竟成。我的觀點是,“志”是“成”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我有好幾個外侄兒、侄女,有一年春節(jié)回家我把他們召集起來給他們講課,送給他們六個字“理想、勤奮、恒心”,并給他們作了如下解釋:理想就像一只船在水中航行的方向,如果船沒有自己的方向就只能隨波逐流;有了理想,我們需要付諸行動,需要勤奮;如果只有短期的勤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也是不會好的結果的,對此我們需要恒心。
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是讀初中時一篇古文中的一句話,是對一個國家來說的,我認為對個人也是適用的。我曾從電視上聽到北京中關村中學的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高三班級的班主任說過一句話:生活不能太舒服,太舒服了就會出問題,就會消磨意志、斗志和銳氣。
3.Do what you want.這是我讀大學時,一位高中同學給我寄的一張卡片上的一句英語。如果我們將其翻譯為“去做你想做的事”的話就太平淡了,我記得卡片上的翻譯是“想到就做”。這句話給我的啟發(fā)是:我們不能光有想法,而一定要付諸行動。
4.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生活中我們可能經(jīng)常會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做某個事情,但是憑著我們自身的條件(比如說身高不夠高),我們做不了,這時我們可以開動腦筋想辦法,借助一些工具或物品來完成這個事情。應用到學習或科研上,給我的啟發(fā)是:對于一個待解決的問題,如果憑借已有的知識解決不了,那么我們可以查閱相關書籍、學習新的工具或向專家征詢意見,尋求幫助。
5.寧靜以致遠,淡泊而明志。如今的社會比較吵雜,誘惑很多,對于大學生來說,要想學有所成,需要有一顆寧靜的心,需要淡泊名利,需要自己約束自己。
6.誠實。每次期中考試后,我都會對試題進行詳細地評講,在評講之前我會將試卷發(fā)給學生,并對他們說:“每位同學檢查一下你的分數(shù)是否正確,如果我給你加少了請告訴我;如果我給你加多了,也請告訴我?!甭牭胶笠痪湓?,大家笑了。
二、學習方法、學習技巧
1.熟能生巧。對此,我舉了四個例子:①賣油翁:無他,唯手熟爾;②投籃球:大學時我很喜歡打籃球,由于自己經(jīng)常練習投籃,因而投球比較準,一位同學在我的畢業(yè)紀念冊上留言道“定點投籃,無人出右”;③做習題:學數(shù)學必須做一定量的習題,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對所學的知識“熟”,而后才能“巧”;④做科研:許多事例表明做科研很多時候需要“靈感”,我個人認為這些“靈感”的產(chǎn)生需要積累,需要熟悉所研究的問題。
2.磨刀不費砍柴功。根據(jù)這句俗語,我給學生的建議是:做習題之前先把相應的知識弄明白、搞透徹,而不是一邊做題一邊翻書。
3.事物的變化發(fā)展都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學習也不例外。心里學家J.S. Bruner認為學習應遵循四個基本原則: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強化原則。以下做些解釋,并舉例說明。①動機原則:我的理解是如果你帶著強烈的動機去學習知識、去思考問題,那么你的效率會大大提高。舉兩個例子,給一個建議:2001年暑假我到北京大學參加一個暑期學校,期間有一個北大的本科生問我一個泛函分析的問題,當時我沒有想出來,但我沒有放棄,因為我的心里有一個強烈的解決那個問題的愿望,結果我想了幾天,終于想出來了,很高興地告訴了那個同學?!?2球問題”:也發(fā)生在2001年,當時我在北京讀博士,我的一個碩士同學在5460網(wǎng)站上貼了幾個找工作面試的題目,我大致看了一下,沒有想出來。過了幾天我的另外一個同學把其中的一個問題解決了,這極大地激勵了我,因為我認為他不比我聰明,于是我就來思考其中的“12球問題”。該問題是這樣的:有12個球,其中有一個球的重量與其他11個球不同,用天平稱3次把這個不一樣的球找出來?由于心里有著一個強大的“動機”,我很快就把這個問題想出來了,當時很高興,及時把解答發(fā)在我們班級的同學錄上,而后我還把其他幾個題目也想出來了。建議同學間多討論:我在讀博士時經(jīng)常與同室的師兄一起討論問題,有時我給他講解我的問題時,他還沒有把問題弄明白的時候,我已經(jīng)知道問題的答案了。我的一個體會是討論問題時存在一個潛在“競爭”,這會激發(fā)我們的動機,從而提高效率。②結構原則:如果將我們所學的知識之間建立一定的聯(lián)系,這樣它們在我們的腦子中就會形成一個網(wǎng)狀結構,就不容易“消失”。相反,如果我們所學的知識是“孤零零”地呆在我們的大腦中,那么它們就會像掉了線的風箏一樣,很快就“消失”了。當我們在學習新的知識時,如果我們通過某種關系將它們轉化成舊的知識,那么我們就達到了“溫故而知新”的境界。③程序原則:許多知識之間有個先后順序,我們只有遵循這個順序學習起來才會比較輕松。比如說,我們要先學習“數(shù)學分析”,再學習“實分析”與“復分析”;先學習“常微分方程”,再學習“偏微分方程”等。④強化原則:做習題就是對所學知識的一個強化,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掌握它們。態(tài)度決定成功。只要我們在網(wǎng)絡上隨便搜索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已有許多的文章、網(wǎng)頁在討論這句話,在此我只想談談關于學習的問題。我認為學生要學習好、學有所成,一方面需要一定的智力,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對于學習的“態(tài)度”。對此,我想舉兩個例子,第一個是反面的,第二個是正面的。第一個例子是我讀大學時與我同班級的兩個同學,進校時成績在全班級名列前茅,但后來由于貪玩、不愛學習,最終因為不及格的科目太多而退學了。第二個例子是,我在南京大學指導的一名本科生,她認真參加我當時正在給研究生開的課程“高等概率論”,積極思考我給她布置的論文題目“將取希爾伯特空間值的切比雪夫不等式推廣到Banach空間情形”。最后她圓滿地完成了畢業(yè)論文,獲得了全校優(yōu)秀畢業(yè)論文二等獎。該生畢業(yè)后被保送攻讀碩士研究生,繼續(xù)選我為她的導師,我們將她的本科畢業(yè)論文整理并完善后投稿到國際雜志Statistics & Probability Letters,很快就被接受發(fā)表了。2012年該同學主要因為發(fā)表了這篇SCI論文而獲得首屆國家研究獎學金。關于學生對我的“傳道”的反饋,我覺得是肯定的、積極的。我曾發(fā)現(xiàn)有同學用手機將我寫在黑板上的這些“道”拍下來,也有同學將其中的一些話(比如,有志者事竟成)寫在自己的作業(yè)本上。另外,當我給他們講述完“小男孩退飯票”的故事后,他們給了我熱烈的掌聲。
唐朝學者韓愈《師說》曰: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我所理解、我所喜歡的這些“道”,我將一直傳下去。
參考文獻:
[1]韓愈.師說[M].
[2]孟子.告子下[M].
[3]荀子.勸學[M].
[4]劉安.淮南子·主術訓[M].
[5]歐陽修.賣油翁[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