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雪屏 田海燕 王民 宋全 唐廣賢
·論著·
頸動脈內中膜厚度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程度相關性研究
底雪屏 田海燕 王民 宋全 唐廣賢
目的探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程度之間的關系。方法選擇糖尿病無視網膜病變(NDR) 68例,糖尿病增殖前期視網膜病變(NPDR)38例,糖尿病增殖期視網膜病變(PDR)34例,共140例,超聲檢測IMT。結果隨著糖尿病嚴重程度的加重,頸動脈硬化程度進行性加重,出現斑塊及狹窄幾率增加。NDR組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糖尿病增殖期(PDR)較增殖前期(NPDR)頸動脈硬化斑塊和狹窄也有增加,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T2DM隨著病情加重,頸部斑塊發(fā)生幾率增多,推測與視網膜病變程度密切相關。
糖尿病,2型;視網膜病變;頸動脈內中膜厚度
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代謝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各重要的組織和器官,其并發(fā)癥很多,其中以全身血管病變影響顯著,頸動脈是連接腦和心臟兩個重要臟器的主要動脈,是最容易受累的大血管之一。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在眼部常常引起視網膜病變,引起糖尿病患者不可逆的致盲并發(fā)癥。本文通過對72例臨床確診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與眼底檢查結果正常的68例糖尿患者的頸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的分析,探討糖尿患者大血管病變與微血管病變之間的相關性以及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石家莊市第一醫(yī)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間經臨床確診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患者76例,其中男31例,女41例;年齡42~83歲,平均年齡68.9歲。72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中有38例為增殖前期(NPDR組),34例為增殖期(PDR組)。另外選擇68例糖尿病眼科檢查結果無視網膜病變者作為對照組(NDR組),其中男29例,女39例;年齡35~79歲,平均年齡65.6歲。2組一般資料有均衡性。糖尿病診斷依據1999年WHO診斷標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均經眼底熒光血管造影證實,按中華醫(yī)學會眼科分會規(guī)定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臨床分期標準分為增殖前期、增殖期。頸動脈內中膜厚度(IMT)<1.0 mm者為正常;≥1.0 mm者為硬化;>1.2 mm,向管腔內隆起、突出者為斑塊,內中膜增厚和或狹窄≥50%為狹窄。
1.2 儀器與方法 使用PHILIPS飛凡影像(M2540A)彩色多普勒超 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12 MHz,采用頸部血管檢查條件?;颊呷⊙雠P位,頭略后仰,充分暴露頸部,頭轉向被檢查的對側。右頸根部橫斷掃查顯示無名動脈、右鎖骨下動脈和右頸總動脈起始部,左頸根部橫斷掃查顯示部分主動脈弓、左鎖骨下動脈和左頸總動脈起始部,繼續(xù)向上掃查顯示頸總動脈主干、頸總動脈分叉處、頸內動脈、頸外動脈??v切、橫切及左右斜切,依次對雙側頸總動脈、頸總動脈分叉處、頸內動脈、頸外動脈顱外段進行詳細檢測并記錄,分別測定內徑、內膜-中層厚度、斑塊部位、數目、大小、形態(tài)、內部回聲、血流充盈狀況以及血流頻譜信號等?;颊咝醒鄣诅R及眼底造影檢查,根據檢查結果分為,NDR組136只眼,NPDR組76只眼,PDR組68只眼。
2.1 IMT增厚硬化關系及發(fā)生率 隨著糖尿病嚴重程度的加重,頸動脈硬化程度進行性加重,出現斑塊及狹窄幾率增加,無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組(NDR)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增殖期組(PDR)較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增殖前期(NPDR)頸動脈硬化斑塊和狹窄也有增加,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型糖尿病患者IMT增厚硬化關系及發(fā)生率 例(%)
注:與PDR組比較,*P<0.05;與NPDR組比較,#P<0.05
2.2 3組IMT比較 隨著糖尿病嚴重程度的加重,頸動脈內中膜厚度進行性增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IMT的比較
組別IMTNDR組(n=136)0.89±0.22NPDR組(n=76)0.97±0.36*PDR組(n=68)1.09±0.28*
注:與NDR比較,*P<0.05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飲食結構的變化以及人口老齡化,近年來,糖尿病的發(fā)病率迅速上升,并且呈現明顯的年輕化趨勢,已成為了繼心血管疾病和腫瘤的第三大非傳染性疾病,其危害性不僅在糖尿病本身,更重要的是其并發(fā)癥,可累及全身各重要的組織和器官,其中以全身血管病變最為普遍,糖尿病人合并動脈硬化的發(fā)生率高,可以是普通人群的7~10倍,已經嚴重危害到人類的健康。頸動脈作為人體的表淺動脈,是連接心臟和大腦的主要動脈,也是糖尿病患者合并大血管病變較易累及的大血管之一。由于在長期的高血糖作用下血管壁上的蛋白質、氨基酸發(fā)生非酶糖化以及糖化產物的生成增加使血管壁的結構蛋白發(fā)生變化導致血管粥樣硬化[1],動脈粥樣硬化血管鈣化和纖維組織增生導致動脈斑塊形成,這種變化不僅僅只是局部的,它是全身的血管均被累及,其中也包括下肢血管等大血管以及腎臟、眼部等小血管的損害。糖尿病人由于高血糖等代謝紊亂對晶狀體、玻璃體、眼底血管神經等組織的持續(xù)傷害,極易合并眼部病變,其中,位于眼底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fā)生率最高,危害也最嚴重,是糖尿病眼病最嚴重的并發(fā)癥。
高頻超聲可清晰顯示頸動脈管壁結構,準確測量管壁內膜-中層厚度,發(fā)現頸動脈內膜有無斑塊及斑塊結構特點,以及頸動脈管腔有無狹窄或阻塞。頸動脈超聲檢查為無創(chuàng)性檢查,且頸動脈位置表淺,干擾性小,容易獲取高質量的聲像圖,使之能在臨床廣泛應用,重復施行。隨著醫(yī)學影像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國內外已將彩色多普勒超聲廣泛應用于血管系統(tǒng)疾病的診斷檢查中,特別是在對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方面,彩色多普勒技術是一種方便、快速、安全、無創(chuàng)、準確的檢查手段。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獲得的二維超聲圖像和彩色血流圖像不但可以顯示出頸動脈的橫軸和縱軸解剖結構,觀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態(tài)、大小,判斷和區(qū)分斑塊的弱回聲、低回聲和強回聲,而且還可以顯示出血流狀態(tài),根據有無血流充盈缺損進一步提高診斷斑塊的存在、大小、是否狹窄等方面的準確率[2]。
本文通過對本組72例臨床確診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與68例無視網膜病變對照組的頸動脈內中膜彩色多普勒超聲結果的分析,發(fā)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以及斑塊形成的概率大大高于糖尿病無視網膜病變患者,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增殖期患者的頸動脈粥樣硬化以及斑塊形成的概率又高于非增殖期患者。糖尿病大血管病變與微血管病變之間的關系密切,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可以提示其他微血管病變的發(fā)生。并且,隨著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出現及病情的發(fā)展,頸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形成的程度也在不斷加重。因此,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早期診斷,可以為臨床治療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超聲是糖尿病患者血管并發(fā)癥評價的主要方法之一[3]。糖尿病患者粥樣硬化明顯,且病變程度越重,粥樣硬化程度越重,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動脈,可以早期發(fā)現頸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評價病變程度;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頸動脈進行普查,對于糖尿病人并發(fā)癥的早期發(fā)現、早期治療和預后具有重要的價值[3]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已成為糖尿病人頸動脈硬化及斑塊形成的首選檢查方法。為糖尿病患者血管內皮損傷提供良好的預警指標。
1 曹永吉,李衛(wèi)東.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形態(tài)學特點研究.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4,12:107-109.
2 唐力,馮赫林,陳昕,等.應用超聲和聲學密度測定評價頸動脈斑塊的危險性.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1,10:359-361.
3 姜穎,石蘇寧,王紅燕,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老年人頸動脈的臨床研究.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00,10:758-759.
10.3969/j.issn.1002-7386.2014.12.029
050011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一醫(yī)院(底雪屏、王民、宋全、唐廣賢);河北省胸科醫(yī)院(田海燕)
田海燕,050011 河北省胸科醫(yī)院;
E-mail:mmtian520@126.com
R 587.1
A
1002-7386(2014)12-1825-02
2014-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