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斐++++++王楠++++++米亞非++++++許莎莎
[摘要] 目的 探討運動康復護理干預對心力衰竭患者(CHF)心功能及遠期生存率的影響。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126例CHF患者,隨機分為常規(guī)組(n=60,僅予以常規(guī)治療護理)和運動干預組(n=66,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運動康復干預),比較兩組的干預效果。結(jié)果 干預3周后,運動干預組患者心率、MLHFQ評分均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P<0.05);6 min步行距離、心臟回縮及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P<0.05)。隨訪一年,運動干預組MLHFQ評分、再入院率39.4%和死亡率3%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60%、26.7%(P<0.05)。 結(jié)論 運動康復護理干預可顯著改善CHF患者心功能,提高遠期生存率,值得臨床推廣。
[關(guān)鍵詞] 心功能;運動康復;遠期生存率;心力衰竭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21-0074-03
心力衰竭(CHF)是各類心血管疾病進展晚期的最終歸宿,臨床治療效果較差,預后惡劣[1,2]。雖然近年來CHF臨床治療有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但仍有較高的臨床病死率,約占同期心血管疾病總數(shù)的40%。降低CHF病死率、改善遠期生存預后仍是臨床亟待解決的難題。過去臨床認為心功能受損患者應該盡量避免活動,但隨著近年來運動康復干預研究的進展,CHF患者的休息不運動的觀念已逐漸改變。經(jīng)過大量研究證實[3,4],康復運動是慢性CHF一種有效的二級預防手段,對改善CHF患者活動耐量以及心力儲備、提升血管內(nèi)皮功能和生活質(zhì)量、延長遠期壽命、減少長期臥床并發(fā)癥等均有益,并且還能節(jié)約醫(yī)療開支。近年來對CHF患者予以有計劃性的康復運動護理,取得了極佳的護理干預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9月收治的126例CHF患者,均符合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關(guān)于CHF的診斷標準[5,6],心功能分級為Ⅱ~Ⅳ級,心臟彩超示LVEDD≥60 mm,LVEF≤45%,入院后運動干預過程中均未出現(xiàn)不良癥狀。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嚴重肺部及周圍血管疾病、惡性心律失常、肢體障礙或失調(diào)、有精神神經(jīng)者,均已排除干預過程中途中止及中途出院者。隨機分為常規(guī)組(n=60)和運動干預組(n=66):常規(guī)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61~77歲,平均(69.25±8.76)歲,病程2~13年,心功能Ⅱ級6例、Ⅲ級11例、Ⅳ級14例;運動干預組男35例,女31例,年齡61~78歲,平均(69.36±8.85)歲,病程2~14年,心功能Ⅱ級7例、Ⅲ級13例、IV級16例;兩組在性別、病程、心功能、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基礎藥物治療,并控制血壓、血脂以及血糖;常規(guī)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運動干預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聯(lián)合運動康復護理干預方案,運動前根據(jù)AHA協(xié)會標準進行危險分層,盡量將風險降到最小。具體方案如下:第1~2天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開始進行床上肢體活動、翻身等被動運動,2次/d;第3~4天, 進行床上腳、踝、膝關(guān)節(jié)等腿部運動;第5~6天, 進行床上胸、肩、上肢等主動運動;第7~8天,椅子療法,幫助患者下床坐沙發(fā)或椅子,每10~30 min活動一次,1天1~2次逐漸增加;第9~10天,予以醫(yī)療體操運動,活動肩頸和雙上肢;第11天,在平地步行100~200 m,每天行走2次;第12天,平地步行500 m或進行上下樓一層活動,2次/d;第13~14天,患者平地步行1 000 m是上下樓運動2層,2次/d;第15~16天,坡路步行距離1000 m或進行三層上下樓梯運動,2次/d;第17~21天,予6 min步行試驗。運動護理干預3周,并采取電話隨訪方式予1年的隨訪期,對運動干預組給予院外健康宣教以及運動康復指導。
1.3 觀察指標
1.3.1 心功能 運動護理干預3周后,觀察兩組治療前后心率、LVEF以及左室收縮和舒張末內(nèi)徑(LVESD、LVEDD);治療前后均予6 min步行試驗,評價護理干預前后心功能改善。
1.3.2 生活質(zhì)量[7,8] 采用明尼蘇達CHF生活質(zhì)量問卷表(MLHFQ)予以生活質(zhì)量評價,該量表包括臨床癥狀、情緒、社會及體力限制等4部分,共21項,按沒有~很明顯評為0~5分原則對每個選項進行評分,滿分105分,MLHFQ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越差。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心臟彩超各指標護理干預前后比較
兩組干預前心功能各指標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干預3周后,運動干預組患者心率、LVESD、LVEDD均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P<0.05);而LVEF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6min步行距離、生活質(zhì)量MLHFQ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6 min步行距離及MLHFQ評分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干預3周后,運動干預組患者6 min步行距離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P<0.05);MLHFQ評分均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6 min步行距離、生活質(zhì)量MLHFQ評分比較(x±s)
2.3 兩組再入院率及遠期生存狀況比較
隨訪1年,運動干預組MLHFQ評分、再入院率39.4%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60%(P<0.05)。常規(guī)組死于頑固性心衰5例、心臟驟停3例、呼吸衰竭4例、腎功能衰竭1例;運動干預組死于頑固性心衰1例、呼吸衰竭1例;兩組死亡率比較差異顯著(χ2=8.7070,P=0.0032),見表3。endprint
表3 兩組再入院率及遠期生存狀況比較(x±s)
3 討論
運動康復干預是近年來新興起的一種治療手段,對多臟器、系統(tǒng)疾病均有顯著的干預康復療效。過去傳統(tǒng)觀點一直認為臥床休息才是CHF治療的一項必要措施,運動或者體力活動只會對CHF患者產(chǎn)生不利影響[9],進而使得CHF患者更加不肯參與運動。隨著臨床對CHF治療的不斷深入,急性心衰臥床休息對心功能恢復有益已經(jīng)得到業(yè)界廣泛一致認同,但對于心功能Ⅲ級和Ⅳ級且病情穩(wěn)定的CHF患者而言,采用臥床休息的方法已不再提倡。國內(nèi)外已有研究論證,長期予以運動康復鍛煉對于CHF患者的臨床治療確實有效[10,11]。
CHF是因心排血量減少,肺、體循環(huán)淤血而引發(fā)水腫、呼吸困難及運動耐量降低等臨床癥狀。已有證據(jù)表明[12],呼吸困難以及患者運動耐量降低與心輸出量、射血分數(shù)以及肺毛細血管壓等中心性心肺因素的關(guān)系不大,而血流、神經(jīng)激素或者是骨骼肌內(nèi)源性異常等外周因素改變才是上述臨床癥狀的主要原因。特別是骨骼肌內(nèi)源性異常,已成為影響CHF運動耐量及日常生命質(zhì)量的最主要因素[13,14]。運動康復訓練可提高患者骨骼肌氧化代謝能力,改善CHF患者的骨骼肌組織生物特性,使其骨骼肌功能以及耐受性顯著提高,同時還能改善外周血液循環(huán),使交感神經(jīng)興奮降低。這些變化在減輕患者疲勞、呼吸困難的同時,由于血液循環(huán)以及外周阻力均得到改善,還能顯著降壓,降低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逆轉(zhuǎn)心室重構(gòu),從而降低患者心率[15]。LVEF、 LVESD、LVEDD是判斷心衰患者心臟收縮功能及預后的超聲指標。本研究超聲檢測顯示,兩組治療及護理干預后LVEF、 LVESD、LVEDD較治療前均有改善,但運動干預組按照制定方案在護士3周的康復指導監(jiān)護下,予運動訓練干預后,患者心功能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LVEF增加更為明顯,表明運動康復訓練可能抑制左室重塑,改善心臟收縮功能。運動干預組患者6 min步行距離延長,MLHFQ評分明顯降低,提高了心衰患者的運動貯量和生活質(zhì)量,與國內(nèi)外研究報道結(jié)果一致[16]。由此推測予以運動康復鍛煉能改善CHF患者癥狀,提高患者運動耐量,改善心功能和日常生活質(zhì)量。
運動康復護理干預在取得良好康復效果同時,避免了患者因長期臥床而發(fā)生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及便秘等并發(fā)癥,可大大降低死亡率。本研究隨訪1年,運動干預組再入院率39.4%和死亡率3%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60%、26.7%(P<0.05),與張守琳等[17]研究結(jié)果一致。本研究在干預過程中采用循序漸進的原則,按照制定方案運動,保證了患者有充分的休息時間,因而進一步促進了心功能的恢復,患者生活質(zhì)量MLHFQ評分明顯改善。因此推測運動干預療法可改善患者預后,提高遠期生存率和生活質(zhì)量。
綜上所述,運動康復護理干預可顯著提高CHF患者運動耐量,改善心功能,降低再入院率和提高遠期生存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郵愛萍. 舒適護理在老年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 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9(14):130-131.
[2] 高潤霖,胡大一. 心血管病診治新進展[M]. 北京:中華醫(y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10:147-150.
[3] 羅維,瞿廣素. 護理心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癥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 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2,34(18):1918.
[4] 林碧.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負性情緒影響因素及護理[J]. 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1,17(29):3505-3507.
[5] 邵志華. 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9):1533-1534.
[6] 李文玲,張英,郁蓉芳,等. 延伸護理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 26(10):6-9.
[7] 張玉燕. 綜合性的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和心功能的影響[J].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1,10(5):379-380.
[8] 嚴華,符春暉,鄒恩飛,等. 步行運動訓練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臟的康復[J].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10,19(1):4.
[9] 邵欣,李崢,孫紅,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行為的調(diào)查研究[J]. 中華護理雜志,2010,45(7):648-650.
[10] 莫偉文. 心理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心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0, 48(34):71-72.
[11] 劉芳,方淑華,趙強,等. 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緒及心功能影響的研究[J]. 護理研究,2009,23(11):2952-2953.
[12] 杜龍芝,余云玲. 持續(xù)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 當代護士,2011,2(19):19-20.
[13] 郭慶平,栗云雁. 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康復護理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7,24(7A):15-16.
[14] 張小紅. 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強化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觀察[J]. 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4):111,112.
[15] 陳燕,梁濤. 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康復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7):666-668.
[16] Davidson PM,Cockburn cardiac rehabilitation T,Newton PJ,et al. Can a heart failure-specific program decrease hospitalizations and improve outcomes in high-risk patients[J]. Eu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2010,17(4):393-402.
[17] 張守琳,王世棟. 運動康復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12(32):5122-5123.
(收稿日期:2013-12-31)endprint
表3 兩組再入院率及遠期生存狀況比較(x±s)
3 討論
運動康復干預是近年來新興起的一種治療手段,對多臟器、系統(tǒng)疾病均有顯著的干預康復療效。過去傳統(tǒng)觀點一直認為臥床休息才是CHF治療的一項必要措施,運動或者體力活動只會對CHF患者產(chǎn)生不利影響[9],進而使得CHF患者更加不肯參與運動。隨著臨床對CHF治療的不斷深入,急性心衰臥床休息對心功能恢復有益已經(jīng)得到業(yè)界廣泛一致認同,但對于心功能Ⅲ級和Ⅳ級且病情穩(wěn)定的CHF患者而言,采用臥床休息的方法已不再提倡。國內(nèi)外已有研究論證,長期予以運動康復鍛煉對于CHF患者的臨床治療確實有效[10,11]。
CHF是因心排血量減少,肺、體循環(huán)淤血而引發(fā)水腫、呼吸困難及運動耐量降低等臨床癥狀。已有證據(jù)表明[12],呼吸困難以及患者運動耐量降低與心輸出量、射血分數(shù)以及肺毛細血管壓等中心性心肺因素的關(guān)系不大,而血流、神經(jīng)激素或者是骨骼肌內(nèi)源性異常等外周因素改變才是上述臨床癥狀的主要原因。特別是骨骼肌內(nèi)源性異常,已成為影響CHF運動耐量及日常生命質(zhì)量的最主要因素[13,14]。運動康復訓練可提高患者骨骼肌氧化代謝能力,改善CHF患者的骨骼肌組織生物特性,使其骨骼肌功能以及耐受性顯著提高,同時還能改善外周血液循環(huán),使交感神經(jīng)興奮降低。這些變化在減輕患者疲勞、呼吸困難的同時,由于血液循環(huán)以及外周阻力均得到改善,還能顯著降壓,降低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逆轉(zhuǎn)心室重構(gòu),從而降低患者心率[15]。LVEF、 LVESD、LVEDD是判斷心衰患者心臟收縮功能及預后的超聲指標。本研究超聲檢測顯示,兩組治療及護理干預后LVEF、 LVESD、LVEDD較治療前均有改善,但運動干預組按照制定方案在護士3周的康復指導監(jiān)護下,予運動訓練干預后,患者心功能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LVEF增加更為明顯,表明運動康復訓練可能抑制左室重塑,改善心臟收縮功能。運動干預組患者6 min步行距離延長,MLHFQ評分明顯降低,提高了心衰患者的運動貯量和生活質(zhì)量,與國內(nèi)外研究報道結(jié)果一致[16]。由此推測予以運動康復鍛煉能改善CHF患者癥狀,提高患者運動耐量,改善心功能和日常生活質(zhì)量。
運動康復護理干預在取得良好康復效果同時,避免了患者因長期臥床而發(fā)生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及便秘等并發(fā)癥,可大大降低死亡率。本研究隨訪1年,運動干預組再入院率39.4%和死亡率3%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60%、26.7%(P<0.05),與張守琳等[17]研究結(jié)果一致。本研究在干預過程中采用循序漸進的原則,按照制定方案運動,保證了患者有充分的休息時間,因而進一步促進了心功能的恢復,患者生活質(zhì)量MLHFQ評分明顯改善。因此推測運動干預療法可改善患者預后,提高遠期生存率和生活質(zhì)量。
綜上所述,運動康復護理干預可顯著提高CHF患者運動耐量,改善心功能,降低再入院率和提高遠期生存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郵愛萍. 舒適護理在老年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 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9(14):130-131.
[2] 高潤霖,胡大一. 心血管病診治新進展[M]. 北京:中華醫(y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10:147-150.
[3] 羅維,瞿廣素. 護理心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癥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 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2,34(18):1918.
[4] 林碧.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負性情緒影響因素及護理[J]. 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1,17(29):3505-3507.
[5] 邵志華. 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9):1533-1534.
[6] 李文玲,張英,郁蓉芳,等. 延伸護理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 26(10):6-9.
[7] 張玉燕. 綜合性的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和心功能的影響[J].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1,10(5):379-380.
[8] 嚴華,符春暉,鄒恩飛,等. 步行運動訓練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臟的康復[J].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10,19(1):4.
[9] 邵欣,李崢,孫紅,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行為的調(diào)查研究[J]. 中華護理雜志,2010,45(7):648-650.
[10] 莫偉文. 心理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心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0, 48(34):71-72.
[11] 劉芳,方淑華,趙強,等. 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緒及心功能影響的研究[J]. 護理研究,2009,23(11):2952-2953.
[12] 杜龍芝,余云玲. 持續(xù)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 當代護士,2011,2(19):19-20.
[13] 郭慶平,栗云雁. 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康復護理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7,24(7A):15-16.
[14] 張小紅. 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強化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觀察[J]. 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4):111,112.
[15] 陳燕,梁濤. 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康復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7):666-668.
[16] Davidson PM,Cockburn cardiac rehabilitation T,Newton PJ,et al. Can a heart failure-specific program decrease hospitalizations and improve outcomes in high-risk patients[J]. Eu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2010,17(4):393-402.
[17] 張守琳,王世棟. 運動康復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12(32):5122-5123.
(收稿日期:2013-12-31)endprint
表3 兩組再入院率及遠期生存狀況比較(x±s)
3 討論
運動康復干預是近年來新興起的一種治療手段,對多臟器、系統(tǒng)疾病均有顯著的干預康復療效。過去傳統(tǒng)觀點一直認為臥床休息才是CHF治療的一項必要措施,運動或者體力活動只會對CHF患者產(chǎn)生不利影響[9],進而使得CHF患者更加不肯參與運動。隨著臨床對CHF治療的不斷深入,急性心衰臥床休息對心功能恢復有益已經(jīng)得到業(yè)界廣泛一致認同,但對于心功能Ⅲ級和Ⅳ級且病情穩(wěn)定的CHF患者而言,采用臥床休息的方法已不再提倡。國內(nèi)外已有研究論證,長期予以運動康復鍛煉對于CHF患者的臨床治療確實有效[10,11]。
CHF是因心排血量減少,肺、體循環(huán)淤血而引發(fā)水腫、呼吸困難及運動耐量降低等臨床癥狀。已有證據(jù)表明[12],呼吸困難以及患者運動耐量降低與心輸出量、射血分數(shù)以及肺毛細血管壓等中心性心肺因素的關(guān)系不大,而血流、神經(jīng)激素或者是骨骼肌內(nèi)源性異常等外周因素改變才是上述臨床癥狀的主要原因。特別是骨骼肌內(nèi)源性異常,已成為影響CHF運動耐量及日常生命質(zhì)量的最主要因素[13,14]。運動康復訓練可提高患者骨骼肌氧化代謝能力,改善CHF患者的骨骼肌組織生物特性,使其骨骼肌功能以及耐受性顯著提高,同時還能改善外周血液循環(huán),使交感神經(jīng)興奮降低。這些變化在減輕患者疲勞、呼吸困難的同時,由于血液循環(huán)以及外周阻力均得到改善,還能顯著降壓,降低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逆轉(zhuǎn)心室重構(gòu),從而降低患者心率[15]。LVEF、 LVESD、LVEDD是判斷心衰患者心臟收縮功能及預后的超聲指標。本研究超聲檢測顯示,兩組治療及護理干預后LVEF、 LVESD、LVEDD較治療前均有改善,但運動干預組按照制定方案在護士3周的康復指導監(jiān)護下,予運動訓練干預后,患者心功能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LVEF增加更為明顯,表明運動康復訓練可能抑制左室重塑,改善心臟收縮功能。運動干預組患者6 min步行距離延長,MLHFQ評分明顯降低,提高了心衰患者的運動貯量和生活質(zhì)量,與國內(nèi)外研究報道結(jié)果一致[16]。由此推測予以運動康復鍛煉能改善CHF患者癥狀,提高患者運動耐量,改善心功能和日常生活質(zhì)量。
運動康復護理干預在取得良好康復效果同時,避免了患者因長期臥床而發(fā)生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及便秘等并發(fā)癥,可大大降低死亡率。本研究隨訪1年,運動干預組再入院率39.4%和死亡率3%明顯低于常規(guī)組60%、26.7%(P<0.05),與張守琳等[17]研究結(jié)果一致。本研究在干預過程中采用循序漸進的原則,按照制定方案運動,保證了患者有充分的休息時間,因而進一步促進了心功能的恢復,患者生活質(zhì)量MLHFQ評分明顯改善。因此推測運動干預療法可改善患者預后,提高遠期生存率和生活質(zhì)量。
綜上所述,運動康復護理干預可顯著提高CHF患者運動耐量,改善心功能,降低再入院率和提高遠期生存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郵愛萍. 舒適護理在老年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 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9(14):130-131.
[2] 高潤霖,胡大一. 心血管病診治新進展[M]. 北京:中華醫(y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10:147-150.
[3] 羅維,瞿廣素. 護理心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癥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 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2,34(18):1918.
[4] 林碧.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負性情緒影響因素及護理[J]. 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1,17(29):3505-3507.
[5] 邵志華. 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9):1533-1534.
[6] 李文玲,張英,郁蓉芳,等. 延伸護理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 26(10):6-9.
[7] 張玉燕. 綜合性的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和心功能的影響[J].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1,10(5):379-380.
[8] 嚴華,符春暉,鄒恩飛,等. 步行運動訓練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臟的康復[J].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10,19(1):4.
[9] 邵欣,李崢,孫紅,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行為的調(diào)查研究[J]. 中華護理雜志,2010,45(7):648-650.
[10] 莫偉文. 心理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心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 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0, 48(34):71-72.
[11] 劉芳,方淑華,趙強,等. 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緒及心功能影響的研究[J]. 護理研究,2009,23(11):2952-2953.
[12] 杜龍芝,余云玲. 持續(xù)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 當代護士,2011,2(19):19-20.
[13] 郭慶平,栗云雁. 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康復護理的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7,24(7A):15-16.
[14] 張小紅. 慢性心力衰竭治療中強化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觀察[J]. 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4):111,112.
[15] 陳燕,梁濤. 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康復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7):666-668.
[16] Davidson PM,Cockburn cardiac rehabilitation T,Newton PJ,et al. Can a heart failure-specific program decrease hospitalizations and improve outcomes in high-risk patients[J]. Eu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2010,17(4):393-402.
[17] 張守琳,王世棟. 運動康復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響[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12(32):5122-5123.
(收稿日期:2013-12-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