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我出生在山東省乳山縣一個叫河崖村的偏僻山區(qū)。我四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領著我們九個孩子艱難度日。
1951年,只身闖關東的大哥姜萬松從黑龍江回到老家,帶著全家人乘車前往伊春林區(qū)。當時,大哥在烏敏河林務局水運股當股長。他雖然沒上過學,但靠自學會寫好多字,讓我們兄弟姊妹佩服得不得了。從山東來東北的路上,閑著沒事兒,他就教我寫樹名:紅松、魚鱗松、水曲柳、柞樹、椴樹……
因為家里窮,從來沒上過學,我覺得寫字太難了,就問大哥:“學這有啥用?。课议L大又不想當股長。”大哥一本正經(jīng)地說:“知識不壓人,說不定啥時候就能用上。”
還是大哥有眼光,沒過兩年,我跟大哥學的那些字就派上了用場——一天,媽媽領我到伊春林業(yè)職工子弟小學報名上學,老師給我出了一道入學考試題:寫出你知道的伊春林區(qū)的樹。32開的紙,我一氣兒寫了半頁樹名,是報名的學生中寫得最多的。我不但被錄取了,還直接進入三年級讀書。
那年我15歲。
一篇作文讓我與文學結(jié)緣
1957年,我考入伊春市高中。當時,我喜歡數(shù)理化,成績也挺好。為了考大連工學院,高二的下學期我轉(zhuǎn)到大連三中就讀。
一天,語文課老師布置了一篇作文作業(yè)。我寫的作文題目是《在列車上》,講述了親身經(jīng)歷的一件事:我和母親在哈爾濱火車站換車。因為人多,我先擠上火車找到了座位,放下東西后正要準備下車接母親,火車啟動了。糟糕!母親肯定落在站臺上了。她是小腳,又不識字,從來沒自己出過遠門,落在哈爾濱可怎么辦?我急得直跺腳,拼命地喊“火車停下來”,可是火車卻越開越快。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正在這時,列車的廣播喇叭響了:“廣播找人:姜孟之同學,你母親在六號車廂等你?!蔽伊⒖剔D(zhuǎn)憂為喜,迅速奔向六號車廂,很快找到了母親。原來,一位解放軍叔叔見我母親沒人照顧,就將她扶上車,進了六號車廂。
三中副校長孫常信兼授我們班的語文課。他在作文講評課上把我表揚了一通。他說:“好的作文必須是寫生活中感動過自己的人和事,要表達真實的喜怒哀樂,連自己都不感動的作文是不能感動讀者的?!?/p>
《在列車上》被編入《大連三中學生作文選》出版了。這是我的文章第一次變成鉛字。
從此,我開始讀名著,尤其喜愛《普希金文集》和馬雅可夫斯基的階梯詩。1958年5月5日,學校舉辦馬克思誕辰140周年紀念大會,我模仿馬雅可夫斯基的階梯詩形式,寫了一首長詩《卡爾·馬克思在微笑》,由我們班的李運華上臺朗誦。他的朗讀贏得了全場長時間的熱烈掌聲。當然,這掌聲是送給我和李運華兩個人的。
從此,我在三中有了點兒小名氣。
病臥三年,打下文學基礎
1960年春,大連旱情嚴重,學校組織全校師生到水師營子抗旱。哪曾想,第一天勞動我的腰椎骨就扭傷了,但我“輕傷不下火線”,硬忍著疼痛挑水澆果樹。兩個星期的抗旱結(jié)束時,我突發(fā)高燒,連路都走不了了。
臥病在床,看數(shù)理化書太累,頭疼,我就看文學作品,一來二去竟看上癮了。現(xiàn)在還記得當時對我影響最深的兩部小說,一部是巴金的《寒夜》,一部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寒夜》的主人公汪文宣患肺結(jié)核病,盼著抗戰(zhàn)的勝利?!鞍艘晃濉比毡就督盗?,大街上鑼鼓喧天,人們扭著秧歌慶祝抗戰(zhàn)的勝利,他卻在那天離開了人世。我的心靈被打動了,深深地體會到:文學是患難者的伙伴。
給了我同病魔做斗爭堅定信心的是蘇聯(lián)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雙目失明、癱瘓在床的他寫下了不朽的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躺在床上,懷著崇敬的心情,用鋼筆畫了一幅他的半身像。在畫像的下面,我抄寫了他的一句話:“我學會了握緊拳頭,假如一分鐘我松了拳頭,那一定會發(fā)生不可糾正的不幸。”我把這幅像掛在床對面的墻上,睜開眼就能看到。
臥床三年,我自學了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基礎課程。鄰居孫金剛大哥有一本第二工人文化宮圖書館的借書證。在他的幫助下,我閱讀了大量文學名著。
服藥、看書的生活一直持續(xù)到1963年5月18日。從那天起,我開始下地學習走路。臥床三年,我的收獲是獲得了重新走路的能力,真心愛上了文學;我的損失是視力從1.5降到0.5。
1963年9月初,姐姐給我發(fā)來電報,說烏馬河林業(yè)局正在招聘中小學代課教員,問我能不能去。我毅然前去參加考試,并被錄取。
1963年9月13日,我被分配到離烏馬河林業(yè)局17公里的翠嶺林場小學當教員,月薪42.5元。我的辦公室兼寢室。由于腰傷還沒有完全好,在課堂上站45分鐘,我就得趁下課休息時間回辦公室躺15分鐘,然后再去上課。
《光明日報》整版刊出我的第一篇小說
后來,我被調(diào)到林業(yè)局文教科工作。不久,我入了黨,又被調(diào)到局黨委宣傳部當干事。在進行宣傳報道時,我常常莫名地產(chǎn)生文學創(chuàng)作的沖動。
20世紀80年代初,省里試行縣長由市委推薦候選人、人代會選舉的改革,我就以此為題材,創(chuàng)作了一篇短篇小說《谷縣長的鼾聲》。其故事梗概是:本來睡覺鼾聲如雷的老縣長谷義,因落選而失眠了。他心里委屈:“我沒犯什么錯誤,怎么說下來就下來了呢?不清不白的。我得找市委書記訴訴苦,問個明白。”因為不是縣長了,他的專車被取消了,只好去擠公共汽車。車上沒有空座位,他只好站著。一位乘客認出了他,說:“這不是谷縣長嗎!”全車的乘客都感到榮耀:“老百姓和縣長同坐一輛公交車,這可是亙古沒有的事兒。”乘客們不知道他是一個落選縣長,紛紛說道:“這是一位和人民心連心、同甘共苦的好縣長?!薄斑@樣的縣長是不會落選的?!薄攘x聽了很受感動,也從中悟出一條道理:誰心中有人民,人民心中就有誰。汽車到站了,他下了車,但沒去找老書記訴苦,而是買票回家了。到了家,他一躺下就鼾聲大作。
小說寫好后,我壯著膽子寄給了《光明日報》的《東風》副刊。1981年9月中旬的一天,《光明日報》竟然用整版登刊出來。
我去信問編輯是誰?回信說:“你的小說是編輯部集體研究決定發(fā)表的?!?/p>
又過了幾天,《光明日報》編輯部打來電話:“《小說選刊》要轉(zhuǎn)載《谷縣長的鼾聲》,轉(zhuǎn)載時要配發(fā)作者簡歷。請告訴我您的簡歷。”
我問:“您是誰?”
電話里說:“我是誰您就不用問了,請把您的簡歷告訴我?!?/p>
我說:“您不告訴我責任編輯是誰,我就不告訴您我的簡歷?!?/p>
這時,打電話的同志才說:“我就是責任編輯,叫李準,但不是寫《李雙雙小傳》的作家李準。我是搞文學評論的。采用你的稿子是編輯部的意見?!?/p>
我對這位未曾謀面的老師由衷地生出敬意。
處女作引我進入文學創(chuàng)作快車道
1981年,《谷縣長的鼾聲》被《小說選刊》第11期轉(zhuǎn)載,并被收入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編輯出版的《1981年短篇小說年鑒》。不久,河北省話劇團的編劇張延齡將其改編成電視劇《老谷回來了》,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吉林省電臺將其改編成廣播劇《一劑良藥》,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浙江《富春江畫報》將其繪成了連環(huán)畫。
一天,住在北京的姐姐來信告訴我,她是含著淚看完電視劇《老谷回來了》的。
我萬萬沒想到,自己的一篇短篇小說竟然引起這樣的社會反響,如果媽媽還活著,她得多開心??!我拿著刊有那篇小說的報紙來到母親的墳前,對老人家說:“媽媽,你讓姐姐給秀榮買臺縫紉機,姐姐買了。我把縫紉機當作寫字桌了。這篇小說就是在那臺縫紉機上寫出來的……”
當年在病床上期望成為一個作家的夢想,在我的處女作發(fā)表之后,一下子變得豁然開朗了。從此,我進入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快車道,先后出版了九本書。其中,《馬齒莧苦斗記》《不可以等待》《走進私立》被評論界稱為“教育三部曲”?!蹲哌M私立》被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副社長路建華譽為教育史上第一部反映獨生子女教育的小說;根據(jù)《馬齒莧苦斗記》改編的八集電視連續(xù)劇《馬齒莧上任記》在央視播出。后來,我根據(jù)烏馬河林業(yè)局育林功臣張迎善的事跡寫的散文《一雙手》,在《人民日報》發(fā)表后被多家報刊轉(zhuǎn)載,并介紹到國外,2002年被國家有關部門確定為小學語文教材。
人的命運是不可捉摸的。由于義務勞動受傷那段不幸,讓我走上了坎坷的文學之路。在30多年的文學生涯中,我一直牢記大連三中孫常信老師在講評我那篇作文時強調(diào)的一條創(chuàng)作準則——寫感動過自己的人和事。
(作者系中國作協(xié)會員、伊春市文聯(lián)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