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平
改革只有很窄的路可走,而且充滿陷阱,這也是這次改革會相當艱難的原因?,F(xiàn)代中國一直存在兩個陷阱,“左”陷極權、右陷權貴。無論哪一種,結果都不堪設想。深化改革,清理弊政,從根本上說,是要為建設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開通道路。在這次改革剛剛破局的時候,應該非常明確的一點就是,要將公平正義這一核心價值植入這一輪改革之中,作為這一輪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和目標。只有以公平正義作為改革的核心價值,才能走出極權與權貴兩重陷阱。
現(xiàn)在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新30年的開端。前30多年的改革,使得我們建立了市場經(jīng)濟的基本制度框架。今后30年,要在這個基礎上建設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要將促進公平正義作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許多重要的舉措,都是將公平正義作為基本的指向。
公平正義問題已是中國社會的基本癥結,目前中國面對的所有問題幾乎都與此有關。從經(jīng)濟上說,這些年,中國經(jīng)濟活力在不斷下降。關鍵就是公平競爭的環(huán)境在不斷地惡化。由于資源越來越多地集中到政府手里,由于政府對市場的介入越來越多,由于壟斷的因素越來越強,整個社會的經(jīng)濟活力大不如從前。未來中國如果要有一個不錯的發(fā)展,特別是要重新煥發(fā)經(jīng)濟與社會的活力,首先需要解決公平競爭的問題。
從社會的角度來說,現(xiàn)在大家都感覺到社會矛盾、社會問題越來越多。這些社會矛盾是從哪里來的?假如和20世紀80年代初比較一下,就可以看出來,由吃不飽飯這樣最基本的民生問題引起的社會問題和矛盾越來越少了,現(xiàn)在的社會矛盾、社會問題主要就是由社會不公造成的。應當看到,改革開放走到今天,公平正義最低的標準我們能否達到?這已經(jīng)是個問題。什么是公平正義最低的標準?最簡單地說,老百姓遇到點事情要有說理的地方,這是低得不能再低的標準。
今天,人們感受最不滿的,是公平正義被破壞。前段時間,不止一次的社會調(diào)查都得出了類似結論,即在社會各階層中存在一種普遍的弱勢感。不僅是那些公認的弱勢群體如此,就是那些通常被人們羨慕的群體,如公務員、警察、教師、民營企業(yè)家甚至領導干部,也都有明顯的弱勢感。在中國改革已經(jīng)進行了30多年,經(jīng)濟又是如此高速發(fā)展的今天,這種普遍的弱勢感是很值得人們警覺的。這種現(xiàn)象至少部分說明,在一個公平正義不能得到維護的社會中,每個群體的人生活得都不舒服。因此,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社會當前最需要急迫解決的問題。
以公平正義為取向的改革,意味著要強調(diào)如下改革內(nèi)容:以制度化的方式實現(xiàn)對公權力的監(jiān)督和制約,將政治社會生活納入法治軌道,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建立利益表達、施加壓力和社會博弈機制,促進公民意識和社會組織的發(fā)育,保護公平權利并促進公民權利平等。公平與正義的實現(xiàn),必須基于法治的基礎,需要憲法權威、司法公正、行政公平。
有人可能會懷疑,公平正義的目標是不是過于理想化?公平正義能真正實現(xiàn)嗎?這個問題關鍵是怎么看。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得主阿瑪?shù)賮啞どJ為,人們對現(xiàn)實中的不公正的共識,要遠遠大于在哲學意義上關于什么是公正的共識。消除社會中人們公認的不公正的現(xiàn)象,是走向公平正義最現(xiàn)實的路徑。
(摘自《新世紀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