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炎時
長期以來,由于學生訓練不夠,積累素材不多,加上很多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觀念呆板、創(chuàng)新意識不強,導致學生的寫作存在很多問題。如由于素材積累不夠,面對作文出現(xiàn)“老虎抓蒼蠅——無處下爪”的窘境;語言文字功底淺、應用表述差,寫不出好文章;作文教學和學生習作只注重方法技巧,呆板死套;立意陳舊,缺乏創(chuàng)新,編故事、套情節(jié),文非真文,言非真言,人非真人;在“考什么就教什么、學什么”的指揮下,學生被迫放棄對生活的感受、思考和感悟,缺乏真情實感,甚至有的學生對作文產(chǎn)生厭煩情緒,一說作文就頭痛。
怎樣既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又不抹殺學生的興趣,這是語文教師始終追求的境界。新課標明確指出:“作文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針對以上在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體驗作文成功的樂趣,提高寫作水平,寫出好作文,要求作文教學采取相應的措施。下面就談談筆者在作文教學中的幾點體會。
一、轉變角色,更新觀念,讓學生成為作文的主體
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教師往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為己任,在習作前就給學生規(guī)定了寫作的呆板模式,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走。而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作文的真正主體,寫作要求學生在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表述,要有真情實感,充分體現(xiàn)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一定要轉換角色,還主體于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才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尊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關注學生的需要、情感和發(fā)展,激發(fā)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寫作的興趣,才能使學生寫出好文章,不斷提高寫作水平。
二、注重實踐,回歸生活,加強作文素材積累
實踐出真知?,F(xiàn)實生活是作文的素材源泉,“根深才能葉茂,源遠才能流長”,作文離開了現(xiàn)實生活,將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歷代的文學家都十分重視素材的積累,如蒲松齡在家門口設茶攤收集素材,現(xiàn)代作家下鄉(xiāng)采風。要想學生寫出好作文,教師就要引導他們回歸實踐、回歸生活,積極積累素材,這樣才能達到“下筆如有神”的境界。
寫作的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任何生活中的材料都可進入學生的視野,納入學生的作文范圍。教師要引導學生投身于社會生活之中,感受時代跳動的脈搏,充分接觸社會,捕捉材料,提升能力。具體來說,要注重以下兩方面:一要增加閱讀量,博覽群書,涉獵知識。這就要求學生平時廣泛閱讀書籍、報刊,并做好讀書筆記,把一些優(yōu)美的詞語、句子、語段摘錄下來,隨時翻看,在寫作時積極使用,日積月累,他們的寫作水平就會逐漸提高。二要注重實踐,捕捉素材,提升認識。生活是一所大學,有著豐富的寫作資源和材料。這就要求學生觀察生活,參與生活,并把生活實踐中的所感所想、所見所聞通過日記、周記、觀察筆記等形式及時記錄下來,日積月累、集腋成裘,說話就能出口成章,作文就會妙筆生花、有血有肉。
總之,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美好的生活應該有美好的文章來記錄。教師應教會學生目光不要太快地移開,要更多地投入生活,多看課外書,多看好書,留心社會,拓展視野,積累素材,用心靈與自然交流,用心靈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尋找寫作的激情。只有回歸生活,才能使學生的作文水平隨著融入生活廣度的拓展、深度的開掘,得以真正的提高。
三、立意新穎,構思巧妙,提高習作深度
立意,就是確立文章的中心和意圖。立意成功在學生習作中起著畫龍點睛的功能。因此,學生學寫作文,除了積累豐富的素材外,還要特別注意文章的立意。首先,作文立意要正確巧妙,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觀點要正確,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小中見大,平中見奇。其次,立意要新穎深刻,切忌人云亦云,要用獨到的視角,站在時代的高度,多角度、多側面思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挖掘出更深層的意蘊。一篇立意新穎、構思巧妙的文章往往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另外,教師在指導學生習作時,還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習作中的閃光點,用肯定的態(tài)度去欣賞并利用這些閃光點,多鼓勵學生,如此等等,多管齊下,學生的寫作水平才能不斷提高。
作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寫作水平的高低,作文成績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語文成績。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積極更新觀念,讓學生多積累素材,把寫作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在快樂的情感體驗中,完成培養(yǎng)學生表情達意能力的目標,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激發(fā)創(chuàng)作欲望,提高作文水平。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