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力溪
摘要:雨果曾說:“在任何時代,人類總是把音樂與歌聲摻入一切行動?!倍晿费莩婕暗缴韺W、心理學、音響學、文化學、表演學、美學、教育學、傳播學等多門學科,它們相互滲透,相互關聯(lián)。本文通過分析文化修養(yǎng)與聲樂演唱的關系,使表演者對聲樂演唱中應具有的文化修養(yǎng)有一個警醒,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使聲樂演唱者的演唱水平進一步提高,讓聽眾陶醉在美妙的歌聲之中。
關鍵詞:音樂 文化修養(yǎng) 聲樂演唱 二度創(chuàng)作
我國南朝梁時的文學家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論》中寫到:“歌詠即興,宜自生民始”。他認為音樂在人類產(chǎn)生的時候就產(chǎn)生了。而音樂藝術作為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語言和文明,也成為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標志之一。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對文化進行闡明,說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nèi)的復雜整體。我們生活在文化中,創(chuàng)造了音樂,音樂與文化又影響著人。人、音樂、文化就這樣相互交織、相互影響。
歌唱是一門復雜的人聲藝術,它囊括了理解能力、心理素質、語言技巧、情感體驗、生理狀態(tài)、文化素養(yǎng)等。相同的作品由不同的歌唱者來演繹,常常就會出現(xiàn)較大的區(qū)別,而這些區(qū)別不僅僅來自于歌唱者音樂的專業(yè)技能,更多的是來自于歌唱者的理解能力和文化修養(yǎng)與底蘊的差別。所以在聲樂的演唱和對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中,我們都必須格外注重文化修養(yǎng)這一問題。
一、文化與音樂之間的聯(lián)系
音樂是人們通過一定方式的樂音來抒發(fā)情感,寄托情思,表現(xiàn)情境的一門藝術,聲樂屬于它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聲樂跟音樂一樣幾乎與人類的誕生同步而來,并自始至終伴隨著人類的物質、文化生活。它是“聲音與律動的藝術”,是一門別具特色的學科,與許多其它藝術門類一樣,在各個時代都留下了鮮明的烙印,具有悠久的歷史,蘊藏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文化伴隨人類產(chǎn)生,一直是重頭角色,早在古代就充當統(tǒng)治者文治和教化的工具。如著名的焚書坑儒和科舉考試的八股文及每朝每代興的文字獄,充分證實文化被用來禁錮思想,規(guī)范行為。音樂似乎也沒擺脫這一束縛,也登上舞臺為統(tǒng)治者服務,把它同倫理道德等同起來,音樂成了人性善的象征。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在《禮記.樂記》中寫道:“德者性之端也,樂者德之華也”。意思是道德品質是我們?nèi)祟愇幕闹е?,而音樂則是道德品質的精華和發(fā)揚。事實上,在當時的中國,音樂已作為文化內(nèi)容之一成為了統(tǒng)治者的施政言法,是“文化”和“教化”的總稱,以此看出音樂與文化早已同枝同棲,相互關聯(lián)。
二、 聲樂演唱離不開文化修養(yǎng)的鋪墊
聲樂藝術的實踐、創(chuàng)造都是孕育審美的過程,它根植社會歷史、文化生活之中。聲樂演唱就是人們利用自身情感和文化生活與藝術審美溝通、體驗、實踐的新穎橋梁。
(一)聲樂作品中的文學性要求我們要具備文化修養(yǎng)
聲樂作品是文學藝術和聲樂藝術的綜合體,聲樂作品具有較強的文學性和文學特征,內(nèi)容涉及廣泛,在聲樂歌曲中歌詞的文學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歌曲的藝術性,可以說一首優(yōu)美的歌曲負載著社會、歷史和人類文化美好的情感和幸福的記憶;歌唱者就是這這些文化底蘊最好的表現(xiàn)者、傳播者。在歌唱中對文學性的認識能反映出一個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審美能力。
以《陽關三疊》這首藝術歌曲為例,我們必須知曉詞曲內(nèi)容、創(chuàng)作背景、表達的情思、和烘托出的意境。這是一首唐代著名的琴歌,歌詞內(nèi)容是唐詩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別朋友去西域守護邊疆的詩,飽含深沉的惜別不舍之情,詩中埋下一個線索就是此時的詩人已是遲暮之齡,摯友遠去,沒有歸期,初看是送別其實更像是永別。詩中通過朝雨、柳樹等景色的描寫,更完整的烘托出詩人心中的不舍和對摯友此去的憂心和怕此生不復相見的別離痛苦之情。以此從詩中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勸君干了這杯酒,等你凱旋而歸,西出陽關時渭城朝雨、客舍、新柳還會像今這樣恭候你,到時只會少了我這位故人?!彼哉f這首詩表面意思是詩人在送別友人,其實分明含義是友人在送詩人,詩人高超的運用了逆挽的寫作手法,用時空轉換將國家安危、戰(zhàn)爭的殘酷、朋友的情誼、人生的苦短揉合在一起,感人至深、令人震撼。全曲共分為三大段,三疊后加入了尾聲,每疊不盡相同,歌曲曲調形式簡單內(nèi)涵卻很豐富、深刻,當我們在演唱這首歌曲的時候,不能只看表面意思,要去深刻理解歌詞的含義和深入挖掘內(nèi)涵,準確的把握歌曲的情感和韻律,引發(fā)出我們對歌曲的個人創(chuàng)作,顯示出個人獨特的風格,在反復的疊唱中越加感人,越加引起共鳴。
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學修養(yǎng),像對《陽關三疊》,就可能出現(xiàn)內(nèi)容理解上的難,和對其內(nèi)涵和作曲家、詞作者真正表達意義的把握準確。既然我們的聲樂有了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歷史底蘊,那么就要要求歌唱者具有廣博的文化修養(yǎng)和藝術情操通過自己出色的演唱技巧以及鮮明的演唱風格將歌曲中的豐富內(nèi)涵,非常真實、感人、創(chuàng)造性地傳遞給欣賞者。
(二)聲樂演唱者不能重技而輕文化修養(yǎng)
歌者如果追尋技巧而摒棄文化修養(yǎng),那么他的演唱就會失去靈性與悟性,就像一個沒有生命力的木偶,只有自己空洞的內(nèi)心,歌聲蒼白無力,缺少色彩。
有人說“高超的技巧總是令人神往”,但作為一個歌者如果一味地去追求聲音位置和聲音技巧,忽視文化修養(yǎng)而對作品內(nèi)涵、時代背景、歷史文化知之甚少,是不能與聽眾及觀眾產(chǎn)生共鳴的,演唱就是有聲而無樂。那么,他的演唱必然像無血無肉的肢體,只能作為標本,缺乏生命力??v然演唱技巧高超,只能有形無神、黯然失色、蒼白無力、和者甚寡,也不過是一個“技術的空殼”而已,那么他必然是失敗的。因為,聲樂演唱可以用其直接的表現(xiàn)形式抒懷歌曲的情感,與聽眾達成作品情感的交流和溝通,引起情緒上的共鳴達到最美的演唱。如果僅僅學會了演唱技巧,美好的形象,動聽的歌喉,忽視文化修養(yǎng),漠然于音樂之外所輻射和連帶的知識,無視于歷史、文學、科技等多元組合,那么就會唱著《胡笳十八拍》而不知道“蔡文姬”,唱著《關山月》卻不知道“漢代樂府”,唱著《陽關三疊》而不知道“王維”,被人貽笑大方。endprint
三、聲樂演唱者的二度創(chuàng)作離不開文化修養(yǎng)
二度創(chuàng)作就是歌曲演唱者在深刻理解作品內(nèi)涵的基礎上通過創(chuàng)作性的演唱,將詞曲作者的思想、情緒、意圖準確地表達出來,形成自己的演唱個性、風格,使無聲的作品變?yōu)橛猩母杪?,感染聽眾,給聽眾以美的享受。古人用“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來贊譽韓娥歌唱境界,他唱出的聲音諧和而扣人心弦,音樂跌宕起伏,他創(chuàng)造性的二度創(chuàng)作與歌唱技巧的完美結合,美譽至今流芳于世人。
德國女高音歌唱家漢姆波爾也曾說自己決不會僅從聲樂技巧的角度去說明歌唱藝術的本質,“如果歌唱僅僅是把聲音給唱出來,充其量不過是一個工匠而已”。那種越然工匠之上的東西,正是歌者在個人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之上自由創(chuàng)造,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二度創(chuàng)作,它可能與技巧無關,但必然與文化素養(yǎng)和人生修養(yǎng)有關。從第八屆“青歌賽”在比賽科目中添加了綜合素質考核一項,也能看出,主要是為了促進歌手的文化修養(yǎng),比賽進行到?jīng)Q賽的時候,也體現(xiàn)出不是在技巧上的比拼而是在文化藝術知識上也就是文化修養(yǎng)上的的角逐。
作曲家創(chuàng)作聲樂作品時寄托許多情思,蘊含了很多情感,積淀了許多意境。演唱者要對作品進行完整的二度創(chuàng)作,就要求具備一定高度的文化素養(yǎng)及理解能力和豐富情感表達能力,不然就是同一首歌歌曲有的演唱者唱出來是天籟之音,扣人心弦;有的唱出來就是鬼哭狼嚎,振聾發(fā)聵。
四、提高文化修養(yǎng),獲得完美的演唱
作為優(yōu)秀的歌唱家往往都有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演唱者要植根于沃土中孜孜不倦地從各類藝術中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才能催開音樂藝術之花,才能把芬芳散給每一個聽眾。演唱者通過積累豐厚的文化修養(yǎng),才能發(fā)揮無限的想象去創(chuàng)造準確而完美的音樂。那么我們?nèi)绾稳ヌ岣呶覀兊奈幕摒B(yǎng)呢?
(一)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是提高文化修養(yǎng)的重要前提
文化修養(yǎng)與道德是統(tǒng)一的,它與道德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并相互統(tǒng)一,能夠說,一個真正有文化修養(yǎng)的人,他也是一個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無論是在學習生活還是工作中我們必須堅持提高思想道德認識及情感認知,約束自己不良道德行為,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崇高的理想。
(二)提高認識水平,加強實踐是提高文化修養(yǎng)的重要準則
聲樂演唱是一個由認識到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過程。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五十六個民族都盛開著燦爛的文化,在文化的傳承中,由于受地域、經(jīng)濟、政治、、宗教、語言等的影響,就形成了不同的習俗和璀璨各異的文化,也就形成了不同風格各具特色的歌曲。那么我們在演唱一首歌曲時,我們先要對這首歌有足夠的認識,比如研究不同時代文化背景、文學內(nèi)容、作曲家、風格特征、作品內(nèi)涵、、情感表達、審美藝術、美學思想等等,從演唱每首歌曲的認識實踐中去提升我們的文化素養(yǎng)。再結合我們的演唱技術、技巧加以結合實踐才能做到“聲發(fā)于情,情動人”。在忠實原風格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演唱風格,而形成自己獨有的特色。反之,那么他的演唱就如同一堆朽木,不可聽也。
(三)多讀書是提高文化修養(yǎng)的重要途徑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范敬宜在《媒體的浮躁在于缺少文化》中也指出:“媒體的浮躁源于文化修養(yǎng)的短缺”,他有兩個重要的建議:一是多讀點書,二是懂一點藝術。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也足以可見書中所含有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無以比擬的。其實,讀書最大的好處在于:讓求知的人從中獲知,讓無知的人變得有知,能夠開闊我們的視野,不抱殘守缺,提升我們的精神內(nèi)涵,讓我們滿腹氣自華。
時下,藝術高校擴招,藝術類的高考文化分數(shù)要求低,一些文化成績較差的考生,經(jīng)過幾個月的集訓,就邁入了大學的門檻,顯然,她們的文化素質明顯低于其他專業(yè)學生。那么這樣進入藝術院校的聲樂專業(yè)的學生,就更應該加強注重對知識文化的積累,在書中汲取文化與音樂的養(yǎng)分,不能光偏重音樂專業(yè)的學習忽視文化修養(yǎng),那么他的思想就會止步,能力就會退步,知識就會落后。讓讀書成為我們今天的一種習慣。
五、結語
歌曲是文學藝術和音樂藝術的綜合,文化修養(yǎng)對聲樂演唱至關重要。歌者對聲樂作品中所包涵的文學性要有充分的認知,文化修養(yǎng)積淀的厚薄將會影響到歌者的二度創(chuàng)作,影響到我們對作品思想、內(nèi)容的理解和表達能力上。因此,我們要提高我們的文化修養(yǎng),去掌握聲樂作品所包涵的文學知識、美學特征,對它的時代背景、表現(xiàn)特征、藝術手法、民族底蘊及特色進行綜合掌握分析,對作品進行全面的音樂詮釋,讓我們的演唱觸及作品的靈魂,散發(fā)出攝人心魄的魅力,扣住每一個人的心弦。
參考文獻:
[1]郭建民.聲樂文化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2]張淑芳.歌唱藝術與訓練 [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1.
[3]江柏安,周鍇.音樂的文化與審美[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4]陳四海.中國民族音樂概論[M].西安:陜西旅游出版社,2000.
[5]胡郁青.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簡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