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乃雙
一、什么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據(jù)古希臘神話傳說,塞浦路斯一位善于雕琢的國王皮格馬利翁,愛上了自己雕塑的一個少女像,并且把這種至誠的情感全部傾注到了雕像上,期望少女能同自己成為愛侶,這種真摯的愛情期望感動了愛神阿芙狄羅忒,就給了雕像以生命。愛創(chuàng)造了奇跡,木刻的少女成了活生生的姑娘,有情人終成眷屬。雖然這只是一個神話傳說,但它所說明的期望對于人行為的巨大影響力卻是人類心理的重要規(guī)律。心理學因此將之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也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因為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羅森塔爾和雷諾爾·雅克布森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應,他們在奧克學校里,對小學一至六年級的學生進行一次名為“預測未來發(fā)展的測驗”。然后,在這些班級中隨機抽取約百分之二十的學生,并讓教師認識到“這些兒童的能力今后會得到發(fā)展”,使教師產(chǎn)生對這一發(fā)展可能性的期待。八個月后又進行了第二次智力測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被期望的學生,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學生,比其他學生在智商上有了明顯的提高。他們的實驗證實了“皮格馬利翁效應”這一心理規(guī)律。研究者認為,其作用機制就是:由于教師認為這個學生是天才,因而無形中寄予他很大的期望,在上課時也給予他更多的關注,并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傳達“你很優(yōu)秀”的信息;學生能感受到教師的期望與厚愛,因而產(chǎn)生一種激勵作用,學習時也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的成績。
二、“皮格馬利翁效應”對小學生心理的影響
教師在理解每個學生的基礎上,會對每個學生未來發(fā)展的潛力有所推測,這被稱為教師對學生的期待。教師對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期待,會對學生的心理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這就是“教師期待效應”也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也發(fā)現(xiàn),“人類本性中最深刻渴求的就是贊美”,每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都一樣,沒有一個學生不想得到老師的贊美和期待。那么教師的期待對學生的心理有怎樣的影響呢?
1.因為積極期望所以自信,因為消極期望而自卑
人們通常用這樣來形象地說明皮格馬利翁效應:“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個人發(fā)展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期望對于人的行為的巨大影響。從心理學角度看,這一效應有一定根據(jù)。人們發(fā)現(xiàn),教師對高分學生的正確答案給以更多強化。教師感到漂亮孩子的智商高,教育潛力大。人們還發(fā)現(xiàn),閱讀教學時教師同女孩接觸較多,數(shù)學教學時教師同男孩接觸較多。教師偏袒天資好的學生,對學生的非言語反應也不一樣。他們見到聰明學生時面帶微笑,點頭,愛端詳他們。教師對寄予低期望的學生批評多,而對寄予高期望的學生表揚多。這樣教師對其有積極期望的學生就自信大增,并且更加努力。反之,那些受到消極期望的學生則越來越自卑。
2.期望不同影響學生學習動機
在期望的引導下,教師對待低期望的學生和高期望的學生有什么樣的不同呢?有心理學家對此做了研究,發(fā)現(xiàn):
1.老師會把低期望的學生安排在遠離教師的角落或者把他們集中到一起。
2.在課堂上很少注意他們,也很少有微笑。
3.很少叫他們回答問題。
4.讓他們回答問題時,如果答不出,教師等待的時間較少。
5.回答不正確時,不會給他們留出糾正錯誤的時間,而通常會做出批評。
6.當他們正確回答問題,很少給予表揚。
7.教師經(jīng)常對他們的回答不予反饋,即便有反饋也不像給高期望學生的那么精確和詳細。
8.對低期望學生提出的學習和努力的要求比對高期望學生提出的要求低。
正是因為這些差異使“差學生”沒有得到老師給其他同學提供的良好學習環(huán)境,也沒得到老師及時的反饋、恰當?shù)墓膭詈陀焉频奈⑿?。學生是敏感的,他們很容易從老師的這些下意識的行為中感到老師的對他們的不公平,使他們降低了學習的動機,不會像“好學生”那么努力,甚至還會做出種種讓老師很生氣的舉動來吸引老師的注意力。
三、教師如何實施“皮格馬利翁效應”
首先,應確立期望教育的基本理念。這就是:應使每個教師對每個學生抱有期望,使每個學生對自己的發(fā)展和提高滿懷期望。應使每個教師和學生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有價值的,有發(fā)展?jié)摿Φ?,充滿希望的。這一基本理念,是對學生人權(quán)的尊重,因為發(fā)展權(quán)是最重要的人權(quán);這一理念是對學生個性的尊重,因為如按某一標準比較,學生可能有優(yōu)劣之分,但如按多種標準比較,可能就是另外情況。僅就智力而言,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智力是多元的,教育應開發(fā)多種智能。在期望教育中,應鼓勵每位教師:多一點關心,少一點嫌棄;多一分期望,少一分絕望;多一分熱情,少一分冷漠;多一點表揚和鼓勵,少一點批評和挖苦。應鼓勵每位學生:多一點自信,少一點自卑;多一點努力,少一點懶惰;多一點理想和希望,少一點自暴自棄,應自覺,自尊,自律,自立。
其次,應確立對學生期望的性質(zhì):(1)期望應是積極的,向上的。(2)期望應立足于學生知識、技能、能力、品德和心理品質(zhì)的實際。(3)期望應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挑戰(zhàn)性。(4)期望應是具體的,可操作性強。(5)期望應體現(xiàn)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的統(tǒng)一。(6)期望應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
教師對學生的期望要掌握度的問題,對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的期望。有些學生因為無法承受老師過高的期望而選擇逃避學習,這樣可能適得其反,而有些學生因感受到老師較低的期望而放棄學習,從而每況愈下,且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再次,有效使用發(fā)展性評價。教師對學生抱有期望、給予激勵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一般來說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所以其評價行為必然受到其對學生的期望以及怎樣實現(xiàn)此目的的信念的制約。教師期望是教師對學生未來行為或?qū)W業(yè)成績的估計和預期,是建立在教師對學生現(xiàn)狀了解的基礎之上的。
綜上所述,皮格馬利翁效應非常典型地體現(xiàn)了教師對學生的積極期望,通過利用學生的心理加上激勵性的教導和評價,成為促進兒童認知和學業(yè)提升的“魔力”。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龍港鎮(zhèn)第八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