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鹓臻,黃 睿,何 芳,楊少奇(寧夏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消化內科,寧夏 銀川 750001)
小腸間質瘤是發(fā)生在患者小腸肌層基質中的一間葉性腫瘤,其主要成分為梭形細胞和上皮樣細胞。臨床統(tǒng)計顯示這種疾病的發(fā)病率非常低,以往的病例絕大部分出現被誤診的為平滑肌源腫瘤或者是神經源性腫瘤?,F在對1例膠囊內鏡診斷小腸間質瘤的情況進行相關報道。
患者,男,56歲,因“惡心、嘔吐伴黑便2天”就診?;颊呷朐呵?天無明顯誘因出現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非噴射性嘔吐,嘔吐物為淡黃色液體,量少,同時伴有黑便,每天解黑色糊狀便數次,量約700~1 000 ml左右。就診我院,既往否認消化道疾病病史,否認手術史。查體可見:營養(yǎng)中等,貧血面容,精神較差,皮膚黏膜蒼白,腹部外形平坦,觸診腹部柔軟,全腹無壓痛及反跳痛,全腹未觸及包塊,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正常。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8.93×109/L,紅細胞計數1.39×1012/L,血紅蛋白值45 g/L;生化全套:血鈣1.48 mmol/L,血尿素7.5 mmol/L,白蛋白10.2 g/L;凝血全套:PTA 60.2%。電子胃鏡結果:貧血黏膜相。電子結腸鏡所見結腸直腸黏膜未見明顯異常。膠囊內鏡檢查發(fā)現小腸一黏膜下腫物突入腸腔,表面巨大潰瘍形成,潰瘍周邊黏膜充血,底覆黃白苔。即診斷小腸間質瘤,進一步行全腹增強CT檢查近盆腔左側小腸處類圓形軟組織病變,考慮小腸間質瘤,血供豐富。后經手術及病理檢查證實為空腸間質瘤,低度惡性,行小腸節(jié)段切除術,隨訪1年未再出血。
胃腸道間質瘤發(fā)病的根源在胃腸道壁上的梭形細胞或者是Cajal細胞,是一種腫瘤細胞基因檢測成陽性的非肌源性和非神經鞘源性腫瘤。該病最長發(fā)生的部位是患者的胃部、小腸部位,然后就是患者的直腸或者是食管,同時該病偶爾可能發(fā)生在患者的網膜、腸系膜以及腹膜等。發(fā)病患者的平均年齡一般都在60歲,并且發(fā)病的概率一般都十分低。患者在發(fā)病的早期通常沒有任何的典型癥狀,等到發(fā)病的后期可能會出現嘔血、黑便、腹痛、腹部包塊或者是發(fā)熱等多種癥狀中的一種或者是幾種,也有很少部分患者的病情是在進行其他類型的手術時被發(fā)現的。小腸間質瘤按照其生長的主體位置以及生長的方式可以劃分為腔內型、壁內型、腔外形以及啞鈴型(也即腔內—腔外型),大多數患者腫瘤的生長方式為膨脹性生長,患者的腫瘤包括大多都是界限清晰的孤立的橢圓形或者是圓形的,偶爾會是分葉狀或者是多發(fā)性的。
對于腸道間質腫瘤這種疾病的檢測方法通常是采用胃腸造影、小腸CT以及腹腔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等多種影像技術,目前最為常用的檢查方法主要是膠囊內鏡檢測法,這是一種新型的檢測方法具有檢測準確率高的優(yōu)勢。本次檢測的1例患者表現出的主要癥狀是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系指通過消化道內鏡(胃鏡、結腸鏡 )、小腸造影等檢查未能明確出血原因的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的消化道出血,占整個消化道出血的3%~5%,病變部位多于小腸[1]。膠囊內鏡的應用填補了小腸檢查的無創(chuàng)性、可視化檢查的空白,它是一種全新的非侵入性、安全、操作方便的全小腸檢查手段。近年來逐漸被應用小腸疾病的診斷,尤其在診斷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起到重要作用[2]。此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膠囊內鏡檢查發(fā)現小腸間質瘤,經小腸鏡檢查以及手術病理切片確診,手術治療后至今未曾復發(fā),提示膠囊內鏡雖然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有較高檢出率。但確診其是否為出血原因,可能仍需手術、小腸鏡隨訪觀察等方法協(xié)助判斷或證實。目前隨著膠囊內鏡及小腸鏡的應用,愈來愈多的小腸疾病被人們所認識,小腸腫瘤在小腸病變中占很大比例,Zhong等統(tǒng)計812例小腸鏡,小腸腫瘤占15.5%,其中小腸間質瘤是最多見的小腸腫瘤,來自日本的一向多中心研究發(fā)現小腸腫瘤的比例為65.6%。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一類起源于胃腸道間葉組織的腫瘤,占消化道間葉腫瘤的大部分。GISTs主要是由梭形細胞和上皮樣細胞構成,兩種細胞可同時出現于不同的腫瘤中,但形態(tài)學變化范圍大。依據兩種細胞的多少可分為梭形細胞型、上皮樣細胞型以及梭形和上皮細胞混合型。腫瘤細胞的排列也呈多樣化,以束狀和片狀排列居多。GISTs的癥狀依賴于腫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無特異性。胃腸道出血是最常見癥狀。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不能手術切除或轉移的間質瘤,甲磺酸伊馬替尼輔助治療可提高手術完整切除率,延長患者生存期。
總之,膠囊內鏡作為一種新的腸道檢查方法具有其優(yōu)點尤其對不明原因的小腸源性出血具有很高的診斷價值,對不明原因的小腸出血,應首選膠囊內鏡檢查。但它又有許多缺點使其臨床應用受到了限制,相信隨著軟件硬件技術的發(fā)展在不久的將來膠囊內鏡必將給胃腸道疾病的診療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如何提高膠囊內鏡的診斷價值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探索。
[1] 吳宗英,劉紅專.膠囊內鏡診斷小腸間質瘤1例[J].四川醫(yī)學,2012,33(1):12.
[2] 許 鎮(zhèn),許建明,梅 俏.45例小腸出血的膠囊內鏡診斷及隨訪[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