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云,龔國偉,涂淑芬
(南昌縣人民醫(yī)院皮膚科,南昌 330200)
在醫(yī)院輸液治療過程中,靜脈留置針治療因安全方便、不影響患者正常的肢體活動,可有效地減輕因反復(fù)穿刺對患兒造成的疼痛,易被患兒以及患兒家屬所接受。但因患兒皮膚比較嬌弱,活動量大,大量汗液聚集于固定留置針的敷貼膠布處,極易發(fā)生過敏、瘙癢及紅疹等不良反應(yīng)。為了有效地治療敷貼膠布導(dǎo)致的皮膚過敏,筆者采用醋酸潑尼松爐甘石洗劑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選擇2013 年3 月至2014 年5 月南昌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敷貼膠布致皮膚過敏患兒84 例,均為靜脈輸液之后。其中男49 例,女35 例,年齡2~11個月,平均(8.4±0.2)月;過敏范圍2~7 cm2,平均(5.12±2.24)cm2。臨床表現(xiàn):可見患兒皮膚紅腫,有瘙癢以及疼痛感。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84 例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2 例。2 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
拔針后對注射部位實施壓迫止血,并采用生理鹽水沖洗局部,詳細觀察測量皮膚過敏的顏色以及范圍,若有膿性分泌物、水皰者可用碘伏消毒處理,無菌針頭將水皰刺破,并用無菌棉簽按壓水皰,擠出膿液或滲液,0.1%呋喃西林溶液濕敷4~6 h。經(jīng)常規(guī)處理后,對照組局部外涂爐甘石洗劑,觀察組局部外涂自制的醋酸潑尼松爐甘石洗劑(50 mg 醋酸潑尼松+1 000 mL 爐甘石洗劑混合溶解)。2 組均每間隔6 h 外涂1 次,且每次涂藥前采用生理鹽水將患處殘余藥物清除干凈。治療3 d 后對2 組患兒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
顯效:局部無滲出,皮疹、水皰及瘙癢癥狀消失,皮膚顏色從鮮紅色轉(zhuǎn)變?yōu)榘导t色;改善:局部水皰、皮疹消失,皮膚潮紅、瘙癢情況明顯改善,皮疹滲出明顯減少;無效:皮膚潮紅、瘙癢無明顯變化,滲出、皮疹無明顯改善。
應(yīng)用SPSS10.5 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對照組患兒治療3 d 后顯效11 例(26.2%),改善31 例(73.8%);觀察組患兒治療3 d 后,顯效24例(57.1%),改善18 例(42.9%)。觀察組患兒的顯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在采用靜脈留置針穿刺治療的過程中,患兒會因恐懼、害怕,不配合治療;且醫(yī)護人員在進行穿刺治療時,皮膚消毒液未干,在消毒液的刺激下會導(dǎo)致患兒出現(xiàn)接觸性皮炎或皮膚過敏[1]。在穿刺治療過程中,為了固定穿刺針,多需要敷貼膠布實施固定,不利于皮膚的透氣,且大量的消毒液以及汗液積聚在皮膚表面,對皮膚產(chǎn)生刺激作用;加之患兒皮膚比較嬌嫩,角質(zhì)層比較薄,皮膚極易受到外界的損傷以及感染。這些原因均是敷貼膠布形成皮膚過敏的主要原因。
爐甘石洗劑主要成分為氧化鋅、爐甘石和甘油[2]。其中氧化鋅具有保護、滋潤及抗菌效果;爐甘具有生肌、止血、防腐、止癢以及收斂效果;甘油具有滋潤效果。其可起到較好的治療皮膚瘙癢及皮膚滲出效果,但對因敷貼膠布而導(dǎo)致的感染,尤其是容易過敏的患兒治療效果不佳。醋酸潑尼松為一種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類,可有效地發(fā)揮免疫抑制、抗過敏及抗感染效果,將醋酸潑尼松與爐甘石洗劑進行混合溶解,可增強藥物的抗過敏效果,有效地改善因刺激而導(dǎo)致的皮膚過敏狀況,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3]。本研究中,對照組治療顯效率為26.2%,觀察組治療顯效率為57.1%,觀察組顯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采用醋酸潑尼松爐甘石洗劑治療敷貼膠布致過敏效果良好。
在實施穿刺治療時,筆者認為要做好以下幾點:1)規(guī)范護理操作,需要先對注射部位進行消毒,應(yīng)盡量選用刺激性比較小消毒液;2)選擇透氣性良好的敷貼膠布,盡量減少使用膠布,不需重復(fù)貼敷貼和膠布;3)過敏體質(zhì)患兒,可先將一塊紗布固定于穿刺處,貼上敷貼,最后加上一層彈力保護套保護;4)穿刺后定期觀察局部皮膚情況,耐心與患兒的家屬進行溝通交流,若發(fā)現(xiàn)患兒皮膚出現(xiàn)瘙癢、過敏,要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
[1]馮艷華.醋酸潑尼松爐甘石洗劑治療敷貼膠布致皮膚過 敏療效觀察[J].護理學(xué)雜志:綜合版,2009,24(5):50-51.
[2]滕筱麗,申萍.爐甘石與VC 預(yù)防老年患者電極片致皮膚過敏的護理[J/CD].世界最新醫(yī)學(xué)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3(24):211.
[3]彭程,孫浩,羅朝利.苦參提取物治療基層官兵皮膚過敏性疾病的臨床藥效[J].華南國防醫(yī)學(xué)雜志,2014,2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