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玲
(黑龍江科技大學(xué)外語系,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2)
威廉·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英國偉大的劇作家、英國文藝復(fù)興時期文學(xué)界最杰出的代表。他一生不僅寫了眾多的戲劇,而且還創(chuàng)作了154首十四行詩。十四行詩是英文Sonnet的譯名,也稱作Sonata,與音樂中的“奏鳴曲”同名。它源于13世紀的意大利,是一種流行在民間的抒情詩體裁,后來流傳于法國等其他歐洲國家。16世紀時,由托馬斯·懷特爵士 (Sir Thomas Wyatt,1503-1542)、亨利·霍華德(Henry Howard,1517-1547)等人把十四行詩體從意大利介紹到英國。到16世紀末,十四行詩成為英國詩壇上最流行的詩體。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不僅在英國抒情詩中,而且在世界抒情詩寶庫中都保持著崇高的地位。他的詩歌不僅飽含強烈的感情,而且蘊含著深邃的思想。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格律嚴謹,嚴格按照abab cdcd efef gg的韻腳創(chuàng)作而成,每首詩由三個四行節(jié)和一個雙行節(jié)組成,即全詩分為四部分:三個四行和一組對句。每行由五個抑揚格組成,即五音步抑揚格。莎士比亞在第19首十四行詩里表達了一個大膽的思想:美麗的東西可以依靠文學(xué)的力量而永遠不朽;文學(xué)又是人所創(chuàng)造的,因此,詩中隱含了人的不朽這一思想,這也是歐洲文藝復(fù)興思潮中綻放出的一朵奇葩。
J.R.Martin首先使用“語篇隱喻” (textual metaphor),將其解釋為“把篇章作為一個物質(zhì)材料即作為社會現(xiàn)實性的一個物質(zhì)部分來闡釋”[1](P416),并從篇章邏輯的角度對它進行簡要的論述。語法隱喻作為過程 (而不是系統(tǒng)),在語篇語義系統(tǒng)和詞匯語法之間發(fā)揮調(diào)節(jié)功能。韓禮德的語法隱喻理論傳統(tǒng)上包括概念隱喻和人際隱喻,語篇隱喻存在的事實性和理據(jù)性足以使其和概念隱喻和人際隱喻共同成為語法隱喻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法隱喻理論應(yīng)該包括語篇隱喻。Halliday的“語篇隱喻”對“語法隱喻” (grammatical metaphor)中的“概念隱喻”(ideational metaphor)和“人際隱喻”(interpersonal metaphor)進行補充,并對語法隱喻的篇章元功能給予論述,強調(diào)“語法隱喻在篇章上的重要性”(Grammatical metaphor is textually significant.)[2](P285)。
詩歌中的隱喻也具有語篇特性,在上下文中起到銜接作用。詩歌中的語法隱喻主要體現(xiàn)在語篇隱喻上。語法隱喻體現(xiàn)不同語法域中語言單位間的轉(zhuǎn)化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可視為是概念隱喻在詞匯、語法層面上的體現(xiàn)[3]。語法隱喻是一種更抽象的隱喻,它牽涉到跨語法域之間的映射,強調(diào)詞匯、語法層面,通過表層結(jié)構(gòu)到深層結(jié)構(gòu)的挖掘,探尋語篇線索,分析語篇的語義。詩歌中的語篇隱喻與隱喻擴展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構(gòu)成語法隱喻,為我們分析詩歌提供了有效的途徑。以語篇隱喻作為討論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一個切入點,能夠充分分析詩歌中的語篇意義,而且能夠從全新的視角詮釋詩歌的內(nèi)涵。在詩歌文本中,語篇隱喻和隱喻擴展在詩歌中共同起到銜接的作用。語篇隱喻從宏觀角度為十四行詩的分析提供一套可行的理論模式,通過語篇隱喻從表層結(jié)構(gòu)到深層結(jié)構(gòu)來分析詩歌中的語篇線索,將詩歌置于具體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從而了解詩人創(chuàng)作該詩的真正意圖。
Halliday和Matthiessen把語言看作一個由語義 (表意)、詞匯語法 (措辭)和語音 (發(fā)聲)等三個層次(Stratum)組成的系統(tǒng),它們之間從上往下依次存在著體現(xiàn)關(guān)系[4](P5)。Halliday指出:“意義和措辭的關(guān)系不是任意的;語法的形式與所編碼的意義之間存在著自然的聯(lián)系?!保?](P17)這就意味著詞匯語法形式不同,表達的意義也有所不同。詩人在詩篇中選擇詞匯語法的不同語言形式,傳達著別具一格的隱喻意義。詞匯語法的這種系統(tǒng)偏離就構(gòu)成了“語法隱喻”[6]。因此,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xué)為探討詩歌中語法隱喻的文體價值提供了理論基礎(chǔ),加深了讀者對文體本質(zhì)的認識。語法隱喻的語篇銜接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它的照應(yīng)性,通過分析語法隱喻在十四行詩中的分布特征能夠揭示其文體價值。正如Martin指出:“語法隱喻通過展開語篇的主位結(jié)構(gòu)和信息結(jié)構(gòu),成為組篇的工具?!保?](P406)隱喻式主位和隱喻式新信息在不同類型語篇中的分布模式,同樣具有區(qū)分文體的功能,構(gòu)成一種文體特征。
1.語法層面
語篇功能在詞匯語法層面主要體現(xiàn)為小句的主位結(jié)構(gòu)和信息結(jié)構(gòu)。主位結(jié)構(gòu)的分布模式為“主位+述位”,主位是小句信息的出發(fā)點,總是置于句首。Halliday(2000:42)認為如果主位為通常不置于句首的其他成分時,就構(gòu)成隱喻式主位,其作用是通過前景化以示突出、強調(diào)或與上下文的銜接[5](P42)。該詩在語法層面上,第一部分 (第一到七行)是一個完整的主位結(jié)構(gòu),主位為“饕餮的時光”(Devouring Time),述位為六個并列的動詞結(jié)構(gòu) blunt thou the lion’s paws,devour the earth’s sweet brood,pluck tiger’s keen teeth,burn the long -lived phoenix in her blood,make glad and sorry seasons as thou fleets和 do whate’er thou wilt,swift-footed Time,to the wide world and all her fading sweets。不過,為了遵循十四行詩抑揚格五音步格律,不得不把一個句子中途折斷,轉(zhuǎn)入下行,形成英詩中常見的“跨行連續(xù)” (enjambement)。按照思維邏輯,前七行形成一個意群,講的是一個問題——時間對世間萬物的無情摧毀。在第二部分 (八至十二行)詩人通過轉(zhuǎn)折詞“but”轉(zhuǎn)換話題,以第一人稱“I”作為主位表達強烈的主觀愿望,述位則是一系列表示禁止或否定意義的短語“forbid thee one most heinous crime:O,carve not with thy hours my love’s fair brow,Nor draw no lines there with thine antique pen;Him in thy course untainted do allow for beauty’s pattern to succeeding men.”為了照顧十四行詩的韻腳,第二部分在排列上依然采用跨行連續(xù)的形式。詩人在表達愿望時語氣比較強硬,使用了禁止動詞forbid,否定副詞not,否定連詞nor,否定形容詞no和untainted來表達毋庸置疑的強烈要求。第三部分“Yet,do thy worst,old Time;despite thy wrong,my love shall in my verse ever live young.”這組對句以轉(zhuǎn)折關(guān)系詞yet開頭,述位提到主位“old Time”之前,形成隱喻式主位,表明詩人對殘酷的時間并不限于強烈的懇求,無論時間多么猖狂、多么邪惡,詩人有自己的法寶來對付它,那就是自己的詩篇,詩人深信自己的詩篇能夠永恒,因此,他的愛友也能在他的詩篇中永葆青春。
2.詞匯層面
語法隱喻的語篇銜接功能也體現(xiàn)在它的照應(yīng)性上。Halliday和Hasan認為,在語篇中如果對于一個詞語的解釋不能從詞語本身獲得而必須從該詞語所指的對象中尋求答案,這就產(chǎn)生了照應(yīng)關(guān)系[7](P31)。照應(yīng)在語篇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照應(yīng)是指語篇中某一語言成分與另一語言成分之間在指稱意義上的相互解釋關(guān)系 (mutual interpretation)。語法隱喻是實現(xiàn)這種銜接的最主要手段,詞性轉(zhuǎn)換可指稱上下文提到的語義或概念,如Devouring time,blunt thou the lion’s paws,and make the earth devour her own sweet brood。詩中前兩行出現(xiàn)了devour的形容詞和動詞形式,通過該詞形象地再現(xiàn)時間的無情,并將全詩語義內(nèi)涵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在字詞意思上,一個個事物接連毀滅,讓人目不暇接,嘆息不已。全詩主要采用擬人和隱喻兩種修辭手段來增強語言表達效果,“時間”是一個生命力強大的惡魔,她像黑洞一樣將自然界一切美好的事物無情地吞噬。在“古老、貪婪、快步疾馳的時間”(old,devouring,and swift-footed time)面前,雄獅、猛虎、永恒的大地和長壽的鳳凰 (lion,tiger,earth,and long-lived phoenix)都顯得那么微不足道,詩人也在一步步強化主題,時間的殘酷無情逐漸突出:自然界中的萬物一一被時間磨鈍、吞噬、拔光、燒光和摧殘(blunt,devour,pluck,burn,wilt)。時間對自然的破壞力越來越強,矛盾沖突也越來越激烈,詩人大聲地抗議時間的無情,通過一系列禁止意義的詞匯提出強烈的要求(forbid,carve not,nor draw,untainted)。然而,詩人話鋒一轉(zhuǎn),推出他的詩篇,指出唯有他的詩歌能與時間抗衡,詩人的愛友在他的不朽詩行里萬古長青 (ever live young)。在這首詩中,莎士比亞采用的是先抑后揚手法。前十二行一直運用抑的手法,層層深入,步步緊逼,使人幾乎喪失了希望,然后才話鋒陡揚,推出唯一與時間相抗的法寶:他的詩,起到了極強的烘托效果,使永恒這一主題再一次得到強化。
3.語義層面
該十四行詩的前八行雖然按abab cdcd韻腳可以稱作兩個四行,但是,前七行在表層語法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在思想結(jié)構(gòu)上屬于一個整體,而第八行則屬于下一個詩節(jié)。第九行到十二行按efef韻腳排列,但是在表層語法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在思想結(jié)構(gòu)上第八至十二行屬于一個整體。在這首詩中,前三個四行著意強調(diào)時間的殘酷性。第一個詩節(jié)一至四行:為了突出主題,詩人舉出具體實例著力刻畫時間的殘酷—— “饕餮的時光,去磨鈍雄獅的爪,命大地吞噬自己寵愛的幼嬰,去猛虎的顎下把它利牙拔掉,焚毀長壽的鳳凰,滅絕它的種”;第五至七行:描寫殘酷的時間對世間萬物的摧殘—— “使季節(jié)在你飛逝時或悲或喜,捷足的時光盡肆意地摧殘大千世界和它易謝的芳菲”;第八至十二行:面對殘酷的時間,詩人發(fā)出無奈的呼吁和渴望—— “只有這極惡大罪我禁止你犯:別把歲月刻在我愛的額上,或用古老的鐵筆亂畫下皺紋;在你的飛逝里不要把它弄臟,留給后世永作美麗的典型”。最后一組對句為全詩的點睛之筆,詩人終于使出了殺手锏——他的詩,只有他的詩能神奇地戰(zhàn)勝時間,“我的愛在我詩里將萬古長青”。這首詩的主題是通過強調(diào)時間的殘酷和無情來反襯詩人詩歌的永恒。各個詩節(jié)在強化主題上逐步深入,同時語氣也層層加強,直至最終兩方面都達到最高點[8](P37)。
隱喻擴展是指在一個詩節(jié)或整首詩中不同的事物或思想之間的多重對比,即一個主體事物對應(yīng)多個相關(guān)的意象。隱喻擴展來自傳統(tǒng)的修辭,指從一個本體 (tenor)引出多個喻體 (vehicle),在詩歌中可理解為和一個事物相關(guān)的多個意象 (image),它打破了本體和喻體之間的一一對應(yīng)關(guān)系,是對基本隱喻的進一步延伸和擴展。詩中的主題作為隱喻的本體,詩人采用不同的喻體反復(fù)強化主題的內(nèi)涵。隱喻擴展能充分展示作者在詩中的情感投入,恰當?shù)碾[喻擴展能直達主題,牽強的隱喻擴展會給讀者帶來困惑,比如,對一個主題的過度修飾或比喻會造成本體的矛盾。詩歌中的隱喻主題有時被稱為“牽強附會的比喻”,它意味著詩人的異想天開可能會超出讀者對詩歌語言的再解讀能力。但是作為一個天才詩人,莎士比亞能夠充分駕馭語言,并完美地應(yīng)用擴展隱喻手段來深化詩中的主題,例如,第19首十四行詩的前四行:
Devouring Time,blunt thou the lion’s paws,
And make the earth devour her own sweet brood;
Pluck the keen teeth from the fierce tiger’s jaws,
And burn the long-lived phoenix in her blood;
這節(jié)詩中只有一個本體time,卻出現(xiàn)了四個喻體lion’s paws,the earth’s brood,fierce tiger’s teeth 和long-lived phoenix’s blood。四個喻體為共同的本體“time”(時間)服務(wù),構(gòu)成了一個語義連接單位,這種對應(yīng)關(guān)系便是隱喻擴展。根據(jù)語義的特征進行分析,隱喻中的第一、第三個喻體“雄獅的爪子”和“猛虎的利牙”都具有堅韌和鋒利的特征,第二、第四個喻體“大地的幼嬰”和“鳳凰的種族”象征著永恒的希望和未來,這四個喻體在常人看來都是堅韌而恒久的事物,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Brown和 Yule認為,語篇是需要銜接的[9](P224)。時間是本詩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四個隱喻緊密地圍繞著主題展開,相互關(guān)聯(lián),使詩歌有效地銜接在一起來構(gòu)成語篇。但是,詩人使用“雄獅的爪子”、“猛虎的利牙”和“長壽的鳳凰”等系列動物意象與時間形成對比,表面上看它們都是時間強勁的對手,但實際上殘酷的時間還是會“磨鈍”獅爪、“拔光”猛虎的利牙,并“活活燒死長壽的鳳凰”??磥碜匀唤缑菜茝姶蟮氖挛锒疾皇菚r間的對手,最終難逃被時間吞噬的命運。
1.時間意象
一首十四行詩里的中心意象往往能起到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使讀者對這首詩的解讀一氣呵成,但并不是莎士比亞所有十四行詩中都能找得到一個中心意象。就意象而言,其手法也多種多樣。例如,有些十四行詩不僅僅圍繞一個意象“起承轉(zhuǎn)合”,而是含有多個意象。讀者仔細分析后會發(fā)現(xiàn)這些意象常在某一方面具有共同性,屬于同一系列。這種共同性就像一條暗線,把一首詩中的大部分意象有機地貫穿起來,共同為主題服務(wù)。“詩歌的意象并不僅僅是一個機械的表達,特別在莎士比亞的后期,它是各種思想火花的融合”[10](P41)。在這首詩中,第一個四行詩節(jié)中的“雄獅”、“猛虎”、“大地”、“鳳凰”這些意象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表面強大,但在“時間”的洪流中卻不堪一擊。當遇到這樣的意象時,我們需要挖掘其深層含義,這樣才能深刻理解詩人當時的思想感情。通過這些意象,時間的殘酷性立刻被襯托了出來。這首十四行詩的前四行中,“雄獅”、“猛虎”、“大地”、“鳳凰”等意象是一系列看似強硬無比、堅不可摧的事物,但是都毀滅在時間的威力下。第五至七行中的“大千世界” (the wide world)與“易謝的芳菲”(fading sweets)則屬于另外一系列意象,暗示了飛逝的季節(jié)對美好事物的摧殘。通過這兩場較量,代表“強大”的“雄獅”、“猛虎”、“大地”和“鳳凰”與代表“美麗”的“萬千世界”與“易謝的芳菲”這兩個意象在與時間的較量中敗局已定。因此在第二部分 (第八至十二行),詩人不禁大聲疾呼:“只有這極惡大罪我禁止你犯:哦,別把歲月刻在我愛的額上,或用古老的鐵筆亂畫下皺紋:在你的飛逝里不要把它弄臟,好留給后世永作美麗的典型?!?梁宗岱譯,下同)莎士比亞通過這些意象來表達對愛友的愛、哀嘆時間的無情、希望通過詩作來超越時間。
2.語篇擴展
十四行詩具有嚴格的韻律、采用五音部抑揚格、由十四行構(gòu)成。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像一顆耀眼的明星閃爍在歐洲文學(xué)的天空,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眼球。他的十四行詩創(chuàng)作于英國文藝復(fù)興時期,充分體現(xiàn)了當時的人文主義思想和詩人的人文主義世界觀。這首詩可以說是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結(jié)構(gòu)的典范,全詩用五音部抑揚格寫成,韻腳為abab cdcd efef gg,充分展示了英語語言詞匯的豐富性和鮮明的結(jié)構(gòu)特點。
詩的韻律結(jié)構(gòu)一目了然,前面十二行由三個四行(quatrain)組成,最后以一組警言性的對句 (couplet)結(jié)束。但是如果認為十四行詩只能按這種格式解讀,那就太拘謹了。在行數(shù)一定的十四行詩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詩才、靈活地應(yīng)用其規(guī)則、在嚴謹中求變通才是最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wù)。十四行詩是一種形式嚴謹?shù)氖闱樵婓w。在韻腳上,莎士比亞追隨薩里伯爵 (Henry Howard,Earl of Surrey,1517-1547)改進后的英體十四行詩韻腳,基本上沒有變化。在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上,莎士比亞卻在嫻熟運用原有結(jié)構(gòu)的基礎(chǔ)上戰(zhàn)勝了這種既定模式,并成功地超越了它,因此,他的詩表現(xiàn)出一種不同于其他中規(guī)中矩十四行詩的素樸、自然之美。席勒說:“對素樸的要求是,自然要享有由它而來的對藝術(shù)的勝利,而要實現(xiàn)這個要求,要么靠人的知識和意志,要么借助于人的充分領(lǐng)悟。在第一種情況下有驚異的素樸并使人快活;在第二種情況下有信念的素樸而讓人感動?!保?1](P266-267)莎士比亞就是在充分領(lǐng)悟了十四行詩藝術(shù)的基礎(chǔ)上超越了這種藝術(shù)。因此,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可以說來自于傳統(tǒng),同時又超越了傳統(tǒng),這就是莎士比亞詩作的魅力[8](P40)。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不僅在選詞表義方面有著同其他詩體一樣的要求,而且在詩的結(jié)構(gòu)、韻律以及用這樣的結(jié)構(gòu)和韻律來表達詩意等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他的十四行詩體現(xiàn)了英語語言的特點:詞匯豐富,彼此押韻的詞匯充足;英國人的思維方法基本屬于三段式思維,即:提出觀點,論證觀點,得出結(jié)論。在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就充分體現(xiàn)了這些特點,他或者省去第一步 (提出觀點),或者將第一步隱含在第二步驟中,而后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評論同一個問題 (論證觀點),最后用一個雙行體得出結(jié)論[12]。但是,按照該詩的語篇和語義結(jié)構(gòu)來分析,第19首十四行詩在結(jié)構(gòu)上應(yīng)該分為三部分:前七行為第一部分,第八到十二行為第二部分,最后一組對句為第三部分,作者用警言式的對句來結(jié)束全詩,這是莎士比亞體十四行詩中的重要特點之一。
不管解讀的角度和方式有多么不同,對詩中意象的理解都是不可回避的重要一環(huán)。在大多數(shù)詩中,解讀了意象,就把握了整首詩的基調(diào)和脈絡(luò),其他問題也迎刃而解。通過從表層結(jié)構(gòu)到深層結(jié)構(gòu)的研究,本文著重分析了莎士比亞第19首十四行詩中語篇隱喻所起的銜接作用,解讀了詩人創(chuàng)作的語篇線索,將詩歌置于具體的語言和社會環(huán)境中,從而深入了解詩人創(chuàng)作該詩的真正意圖:自然界所有事物都會被時光吞沒,可是愛友卻在詩人不朽的詩句中獲得永生。
[1]Martin,J.R.English Text:System and Structure[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2]Halliday M.A.K.The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the Framing of the English Clause[C]//In Rossini,et al.(eds.),Incommensurability and Translation.Cheltenham:Elgar,1999.
[3]張琬珽.英語詩歌中的語篇隱喻研究[J].河南紡織高等??茖W(xué)校學(xué)報,2007(2).
[4]Halliday,M.A.K.and C.M.I.M.Matthiessen.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M].London:Cassel,1999.
[5]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6]胡壯麟.有關(guān)語篇銜接理論多層次模式的思考[J].外國語,1996(1).
[7]Halliday,M.A.K.and Ruquaiya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London:Edward Arnold(Publishers)Limited,2001.
[8]王改娣.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結(jié)構(gòu)研究[J].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學(xué)報,2007(1).
[9]Brown,G.& G.Yule.Discourse Analysi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0]Harrison G.B.Introducing Shakespeare[M].London:Penguin,1966.
[11][德]弗里德利希·席勒.秀美與莊嚴[M].張玉能,譯.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6.
[12]崔東.十四行詩的結(jié)構(gòu)、韻律和詩意之間的關(guān)系[J].周口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學(xué)報,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