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靜婕,吳菊珍
(成都工業(yè)學院,成都 611730)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高等教育國際化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fā)展,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要“引進優(yōu)質教育資源。吸引境外知名學校、教育和科研機構以及企業(yè),合作設立教育教學、實訓、研究機構或項目。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學校和一批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的中外合作辦學迅速地發(fā)展起來了。據教育部2013年9月的統(tǒng)計,全國依法成立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已經達到1 979個,中外合作辦學在校生約55萬人,其中高等教育階段在校生約45萬人。高等教育階段中外合作辦學畢業(yè)生超過150萬人[1]。然而,在中外合作辦學飛速發(fā)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引進的教育資源總體水平不高辦學條件差,辦學質量低;教師資質水平參差不齊;缺乏有效管理機制等等[2]。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問題關系到了國家、社會、主辦方和學生的利益,解決質量問題已經成了中外合作辦學領域的當務之急。近年來,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問題受到了國家、社會、學校及家長的重視。
師資是中外合作辦學教育質量的生命線,也是中外合作辦學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指標。教育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資水平的高低,教師的專業(yè)知識水平,思維方式和創(chuàng)新意識等等都影響著辦學質量。中外合作辦學中的師資隊伍分成兩部分,本土教師和外籍教師。很多學校都感到外方授課比例有待提高或是外籍教師來華授課時間的不穩(wěn)定因素給中方學校的管理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外教授課也出現了教學內容枯燥乏味,課堂氛圍不濃,學生與教師之間教學互動、思想交流、情感溝通困難等等問題。這些因素都給合作辦學的質量問題帶來了隱患,然而中方學校很難單方面解決這些問題。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比較容易由我方管理并提升的則是本土教師。辦學過程中,基礎課程和語言類課程基本是由本土教師承擔的,部分專業(yè)課程也是有中方和外方教師共同承擔。所以,在合作辦學項目中,本土教師承擔了大量的教學任務。本土教師的教學水平直接影響到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
然而,本土教師方面也存在著許多令人擔憂的問題。首先,中方學校無法擁有專門的教師團隊來承擔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教學任務。由于諸多的局限因素,合作辦學本土師資往往依托本校的師資隊伍,他們除了承擔合作辦學項目的教學任務,還有其他非合作辦學項目的教學任務。繁重的教學任務無法讓他們致力于合作辦學項目的教學。其次,合作辦學項目中中方學校的師資隊伍國際化程度比較低,主要表現為:教師隊伍中有國外長期學習和工作經歷的教師數量少,國際課程及雙語課程比例低,教師外語水平低,管理隊伍國際化觀念淡薄等等。
由于本土教師國際化程度低,他們自身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方面,本土教師對國外辦學思想與理念的理解不透,導致不能很好貫徹落實合作辦學的指導思想,對國外課程、教材僅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狀態(tài),不能在教學中摒棄傳統(tǒng)的、不適應人才市場需求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不能做到積極合理地利用和借鑒國外優(yōu)質的課程體系、教材、案例,不能圍繞中外合作辦學對教學方法、考試方式等進行大膽有益的改革與嘗試。另一方面,由于多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中方教師即使接受了合作辦學的理念,其教學方式也很難超越自身的影響,往往與外方教材和大綱不適應,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此外,由于外語水平的影響,中方教師往往很難深入地理解外語原版教材,多數情況下對原版教材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制作雙語課件,引入外文名詞術語等。中方教師很難真正意義上的運用英語授課,嚴重情況下,很多本土教師也就放棄了英語授課。
高等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國高校都特別重視師資隊伍的國際化,師資隊伍的國際化已經成為了衡量大學辦學實力的一項重要指標。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識到師資隊伍國際化的重要性:“教師的國際交流是高校國際化的核心部分。具有國際知識和經驗的老師可以直接推動教學、科研向著國際化的方向發(fā)展?!保?]“教師作為高校的智力中心,其國際化的知識結構、經歷、理念和視野對所在學科領域發(fā)生直接影響,有利于提升其所在學科的國際競爭力;同時,師資的國際化能幫助學生適應國際化工作生活的需要,提升高校畢業(yè)生的國際競爭力?!保?]在我國,大多數高校都競相開始了師資隊伍的國際化培養(yǎng)。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傾向于招聘有國外學習、生活或培訓經歷的教師,開始重視教師的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在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是學科建設的基礎,是課程國際化的中介,也是學生國際化的橋梁,所以師資隊伍國際化是中外合作辦學質量提升的保障。要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培養(yǎng)國際化的教師隊伍。
首先,師資隊伍建設中要尤其重視團隊建設和梯隊建設。在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增加有海外學習或培訓背景的教師比例,尤其是在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專業(yè)領域。教齡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個因素,在中外合作辦學中,年輕教師居多,他們由于教學經驗不足,教學效果受到影響。所以,學校相關的管理部門應該做好長期規(guī)劃,結合師資隊伍建設,發(fā)掘中年教師中英語水平較好的教師成為梯隊中的骨干,每門課程培養(yǎng)幾名年齡結構和職稱結構合理的本土教師團隊,鼓勵他們開展教研活動,各取所長,豐富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其次,為本土教師創(chuàng)造更多的赴國外學習交流的機會。我國政府和留學基金委開展了許多項目支持教師走出國門,到國外攻讀學位或是作為訪問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國家公派出國規(guī)模的擴大,也為高校加強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機會。開展合作辦學的學校可以此作為契機,鼓勵教師“走出去”,打造一支國際化的教師團隊,提升教學水平,提高合作辦學的質量。此外,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大部分外方院校都支持中方教師去外方院校學習和進修,中方教師可以去實地學習和體驗生活,這樣可以學習對方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此外,鼓勵教師開展雙語教學?!芭囵B(yǎng)國際化的人才,教師必須具有國際理念、跨文化視野、跨國經驗、多元文化的知識結構,還必須積極參與或主動進行課程的國際化改造。”[5]課程國際化改造的基礎則是雙語教學的實現。只有實現雙語教學才能保證課程的國際化。雖然很多學校都在鼓勵開展雙語教學,但是大多數情況都是只關注了形式。中外合作辦學中,由于教師和學生英語水平的限制,很多學校在實踐中只是采用了外方提供英語教材,在教學過程中卻使用中文交流,所以,教師自身要嚴格要求,堅持英語學習,逐步提高英語水平。同時,積極使用英語授課,這樣既能提高學生國際化意識,也能促進教師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做到教學相長。
隨著中外合作項目的不斷增加,參與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教學的教師人數也在迅速增加,這些教師的國際化水平直接影響著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質量。學校應該對這些教師進行戰(zhàn)略性的培養(yǎng),使得本土教師成為具有國際意識和國際視野,具有跨文化教育背景,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熟悉專業(yè)領域的國際現狀和趨勢,具有國際資源意識的優(yōu)秀教師。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中外合作辦學質量,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
[1]萬玉鳳.全國依法獲批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達1 979個[N].中國教育報,2013-09-06(1).
[2]林金輝.論中外合作辦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J].教育研究,2011(6):64.
[3]陳學飛.高等教育國際化:跨世紀的大趨勢[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13.
[4]于海燕,張海娟.世界一流大學師資國際化過程分析[J].高教探索,2012(3):71.
[5]江霞.大學課程國際化中教師的參與[J].高等教育研究,2010(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