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瑞瑞
(周口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河南周口 466000)
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聽、說、讀、寫、譯是五項基本技能。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加,翻譯變得越來越重要。然而,由于英語和漢語屬于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系統(tǒng),而且思維方式和文化傳統(tǒng)也存在很大的差別,二語學習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母語遷移的影響。譯文往往帶有很明顯的母語痕跡。本文將從詞匯遷移和句法遷移的角度來闡述母語遷移對翻譯的影響,并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案。
關于“遷移”的定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H.Ellis(1965)認為遷移是“任務A 的學習會對任務B 的學習產(chǎn)生的影響的一種假說?!盝ames對遷移的定義只是把Ellis定義中的“任務A、B”換成了“第一語言、第二語言”。Odlin(1989)給語言遷移下了一個簡單而準確的定義:“遷移是指目標語和其他任何已經(jīng)習得的(或者并未完全習得的)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所造成的影響。”從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語言遷移包括兩大類,即正遷移和負遷移。王亞同(2000)認為“當先前的知識有助于當前的學習任務,也即是說,之前的知識能正確運用在現(xiàn)在的任務中時就會出現(xiàn)正遷移”。當母語和目的語具有相同的形式、模式和規(guī)則時,遷移有利于知識的習得?,F(xiàn)在普遍被接受的語言遷移的四種表現(xiàn)形式是:母語促進作用、錯誤使用、回避使用、過度使用(Ellis,1994)。其中,母語促進作用是正遷移;錯誤使用、回避使用和過度使用是負遷移。
從詞匯的角度來看,母語遷移對翻譯影響最大的就是如何選擇適當?shù)脑~。由于受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做翻譯時,二語初學者很難在特定的語境下選擇一個恰當、相對應的詞。在詞匯層面上,母語遷移對翻譯的影響最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是“字對字的翻譯”和“假朋友”現(xiàn)象。
字對字的翻譯是二語初學者最常使用的語言策略。不可否認,英語和漢語之間確實存在著一些相似之處。在某些時候,我們可以使用字對字的翻譯策略。但是,這種策略并不適用于任何情況。關于“the Milk Way”的翻譯就鬧了笑話。由于缺乏背景知識,有譯者就使用了字對字翻譯策略:“milk”對應的是“牛奶”,“way”對應的是“路”,將其譯為“牛奶路”。如果動手查一下字典的話,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詞組的意思是“銀河系”。
假朋友這一概念源自于法語中的“faux aims”,指的是二語學習者會錯誤地將他們母語中的一些詞假定等于第二語言里的一些詞。兩種語言中詞形結構相似或相同的詞,或者字面意思相同的詞,他們的概念意義、內涵意義、用法、搭配有可能完全不同。比如,英語中的“blue”除了表示顏色“藍色”外,還可以表示“沮喪、憂郁”。有些同學沒有弄清這個單詞的內涵意義,輕易地將“I feel blue”翻譯成“我覺得是藍色”,而實際上表達的是“我很沮喪”。再比如,漢語中我們常說的“大雨”、“大風”、“大霧”,由于搭配習慣的不同,我們不能將它們一概譯成“big rain”、“big wind”、“big fog”,因 為 在 英 語 中“big”是 不 能 與“rain”,“wind”,“fog”來 搭 配 的,而 只 能 譯 成“heavy rain”,“strong wind”和“thick fog”。
在句法層面上,英語重形合,有人稱、單復數(shù)、時態(tài)、語態(tài)等的變化,強調句子結構的完整性和邏輯性;而漢語重意合,意定形隨,不存在人稱、單復數(shù)、時態(tài)、語態(tài)等的變化,。受母語遷移的影響,在句法層面上很多初學者很容易在詞序、反意疑問句和被動句方面犯錯誤。下面將從這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2.2.1 詞序
Dulay,Burt and Krashen(1982)指出詞序錯誤在很多時候都是譯者根據(jù)自己的母語進行字對字的翻譯產(chǎn)生的。在母語正遷移的影響下,二語初學者能很容易地將“我有一本書”正確地譯為”I have a book”。因為,英語和漢語都有主謂賓結構。但是在母語負遷移的影響下,很多二語學習者創(chuàng)造了目標語中并不存在的句子。例如,漢語的疑問句和陳述句的語序是一樣的,不存在WH-類的特殊疑問句,而且將陳述句變成一般疑問句時,也無需像英語那樣將助動詞或be動詞提前。因此,二語初學者往往會將“為什么會存在這種情況?”譯成Why this situation exist?”,而忘記在“this situation”之前加上助動詞。
除了疑問句的語序,初學者容易出錯外,定語和狀語的語序也是初學者容易出錯的地方。例如:
原文:從杭州 坐旅游車 向西南方向走 大約二小時左右 可以到達 一個叫瑤琳的 旅游勝地。
譯文:There is a tourism attraction called Yaolin which you can reach in about two hours by going southwest by tourist bus from Hangzhou.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句子的原文有五個狀語。漢語傾向于把大量狀語放在動詞前面,而這恰好與目的語英語的順序相反。
2.2.2 反意疑問句
反義疑問句通常表示提問人提出了一些看法,但是沒有把握,需要對方證實。它由兩部分組成:一個陳述句和一個簡短的疑問句。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思維習慣,因此許多二語初學者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對此類問句的回答很困惑。由于英語崇法遵形,漢語尚理守意,當使用“yes”和“no”來回答此類問題時,西方人通常會根據(jù)事實以及語言的“一致性”來進行做答,而中國人則會根據(jù)提出問題的不同方式給出不同的答案。例如:
原文:His sister didn’t attend the meeting,did she?
Yes,she did.
譯文:他妹妹沒有參加會議,是嗎?
不,她參加了。
事實上,他的妹妹參加了舞會,因此在用英文回答時,應尊重事實,回答成“she did”,同時為了“崇法遵形”,即和“she did”保持一致,前面必須用“Yes”。在把這句話譯成漢語時,“Yes”應當反翻譯成“不”,因為漢語尚理守意,“不”是對問句中的“沒有”進行的否定。
2.2.3 被動句
英語中,被動句是使用助動詞“be”加上動詞的過去分詞形式來表達的。其中,不僅涉及到詞形的變化,還涉及到句法的變化。而漢語的動詞則不能表達被動的意義,常使用“被”、“叫”、“讓”、“給”、“受”等介詞來表示被動。漢語的被動意義是由主動語態(tài)表達的。例如:“泰山將自然景觀與文化景觀完美地融為一體?!庇捎谑艿侥刚Z負遷移的影響,初學者會把“泰山”看做主語,將其譯為“Mount Tai blends the natural scenery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to a unity.”而事實上,“泰山”不是一個人不具有融合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的能力。因此,應 將 其 譯 為“Mount Tai is a perfect example of the kind of mountain resort where natural scenery and cultural heritage are naturally integrated”。再比如“門開了”,根據(jù)我們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會將其翻譯為“The door opens”。對于這句翻譯英語西方人會很困惑,因為門自己不會開,它應該是由人、風或者其它具有主動性的動作者把它推開。因此,這句話應該譯為“The door was opened”。
語塊是存儲在大腦中,可以直接提取、使用的語法化的塊狀結構。認知心理學家認為語言學習者應該以“塊”的形式來記憶語言。當學習者進行語言輸出時,他們提取的是一連串的詞,而不是單個的單詞。如果他們提取不出一個固定的搭配來表達他們的思想,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會依賴語法規(guī)則進行“創(chuàng)造”,而這種“創(chuàng)造”往往會受到語言遷移的影響。研究表明,母語負遷移造成的詞匯搭配錯誤中,34.14%是由知識的錯誤造成的,42.17%是由知識的缺乏造成的(范燁,2002)。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應該注重語塊的學習,盡可能多地記憶語塊,特別是那些在翻譯中常用的語塊,不僅可以避免母語負遷移,而且可以提高譯文的準確性和地道性。
要想克服母語負遷移對翻譯的影響,二語學習者應該多接觸一些原汁原味的知識,增加語言輸入,改變母語思維模式。學習者可以通過多讀一些英文原著、報紙、雜志,多聽一些英文歌曲、廣播,多看一些英文電影,多背誦、記憶一些名言名句,多與外國人交流等方式,來不斷地強化語言輸入,增強語感。
字典是我們準確使用語言的好幫手。New-mark(1981)指出,學生在翻譯過程遇到生單詞或者詞組時必須去查字典,以避免“假朋友”的現(xiàn)象。一些雙語字典中不接避免地存在著一些誤譯的地方,這就要求我們要進一步的去原語字典中查找。因此,二語學習者在翻譯過程,充分使用字典能提高譯文的質量。
在翻譯過程,促進母語正遷移、克服母語負遷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二語學習者應該多讀一些關于文化差異的書籍,改變母語思維模式,多記憶一些地道的表達方式,勤于查字典,并且要多練習,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翻譯質量。
1 范燁.關于中介語對話的研究報告[J].外語界,2002(02):19-24.
2 王亞同.中美大學生作文模型比較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01):59-63.
3 Dulay,H.,M.Burt and S.Krashen Language Two[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4 Ellis,H.The Transfer of Learning[M].NewYork:Macmillan,1965.
5 James,C.Constrative Analysis[M].London:Longman,1980.
6 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7 Odlin,T.Language Transfe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8 Rod,Ellis.The Stud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