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飛,郭風平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yè)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陜西楊凌712100)
原始社會末期至遲到夏、商、周初期,伴隨社會的發(fā)展進步,教育開始步入專門化的發(fā)展軌跡,作為教育事業(yè)物化表現(xiàn)的學校應運而生,同時,校園園林的建設也開始初露端倪。按照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大學可以追溯到五帝時期的“成均”?!吨芏Y·春官·大司樂》載“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禮記·文王世子》亦載“三而一有焉,乃進其等,以其序,謂之郊人,遠之,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钡Y銳的觀點:按照學校發(fā)生的一般規(guī)律,(我國最早的大學出現(xiàn)于五帝時代)是不可能的事。[1]史籍中所載“成均”是否為我國最早的大學有待商榷,但夏、商、周時出現(xiàn)的辟雍和泮宮卻史有明文,我國傳統(tǒng)校園園林建設當自其始。
夏、商、周時學校雛形初現(xiàn),但依然保持著“學在官府”的狀態(tài),即官學。最早的官學校園則是辟雍和泮宮。
關于辟雍,《韓詩說》載:辟雍者,天子之學,所以教天下春射秋饗;《文王有聲》則說:鎬京辟雍,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白虎通義》卷二《辟雍》條載:大學者辟雍……辟者璧也,象璧圓以法天也。雍者塞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詩·靈臺》毛傳曰:水旋丘如璧,曰辟雍,以節(jié)觀者;鄭箋則曰:辟雍者,筑土塞水之外,圓如璧,四方來觀者均之也……由此觀之,辟雍的建筑型制十分規(guī)整,以辟雍為中心,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等距離修建結構相同的四宇,成眾星捧月之勢,主次分明,組成四合式的大院;且在四周有水澤環(huán)繞,臨水或涉水并加以利用,構成了我國傳統(tǒng)園林建設的基本要素,可以看作是我國校園園林建設的開端。此外,西周穆王時的《靜簋銘文》載:“王令靜司射學宮,小子及服及小臣及夷仆學射。越八月初吉庚寅,王以吳、呂剛合豳師邦君射于大池。靜教無尤。王賜靜鞞。靜敢拜稽首,對揚天子丕顯休,用作文母外姞尊簋,子子孫孫其萬年用?!笨梢姳儆撼兴疂森h(huán)繞之外,還存在樹木叢林等其他的園林造景要素。
相比之下,諸侯泮宮的等級要遠遠低于辟雍。鄭玄曰:泮之言半也。半水者,蓋東西門以南通水,北無也。天子諸侯宮異制,因形然??梢娿鷮m只有三面環(huán)水,以示等級低于天子辟雍。以魯國泮宮為例,《詩·魯頌·泮水》中有明確記載:
思樂泮水,薄采其芹。魯侯戾止,言觀其旂。其旂茷茷,鸞聲噦噦。無小無大,從公于邁。思樂泮水,薄采其藻……角弓其觩。束矢其搜。戎車孔博。徒御無斁。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式固爾猶,淮夷卒獲。翩彼飛鸮,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懷我好音。
可見魯國的泮宮在園林建設的規(guī)模上雖無法與天子辟雍比肩,但作為中國古代園林基本要素的樹木水澤以及人工建筑已經大體齊備??傮w而言,三代時以辟雍和泮宮的出現(xiàn)為標志,官學校園的園林化因素已然初具規(guī)模,為以后傳統(tǒng)校園園林的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私人講學的風氣興起,打破了三代以來“學在官府”的局面,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第一次私人辦學的高潮,趙國邯鄲、魯國曲阜和齊國臨淄成為這個時期私學發(fā)展的三個中心。與此同時,私人學校開始形成,私學校園園林的建設也開始萌發(fā)。
私學校園園林的建設當以孔子的杏壇最具代表性。但如今保留下來的杏壇為宋代時在大成殿舊址的基礎上改筑而成,周圍環(huán)繞種植杏樹,稱為杏壇??鬃又v學的場所在建設形制上的本來面貌難以復原,但孔子的私人講學既為后世官學校園建設中文廟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也為后世私人學堂的出現(xiàn)開創(chuàng)了先河。
相比于春秋時的孔子杏壇,戰(zhàn)國時的稷下學宮則有較為可靠的文獻傳世。稷下學宮選址于齊國都城臨淄的稷門附近,劉向《別錄》記載其位于“齊之城西門也,外有學堂”,依山傍水,環(huán)境幽靜。數(shù)量可觀的大師及其學生、康莊大道、高門大屋,構成了可容納上千師生的、規(guī)模宏大的齊國學府,已經具備了古代大學的基本內涵。從園林建設的角度來講,其建筑與自然山林水木和諧共存的校園園林建設理念,與后世書院的建筑風格如出一轍,當為后世書院園林建設的一個淵源。
先秦時期,無論是作為官學校園的辟雍和泮宮,還是作為私學校園典范的齊國稷下學宮,其園林化的因素都以初具規(guī)模,當為我國傳統(tǒng)校園園林建設的草創(chuàng)期。
秦漢時政治統(tǒng)一,封建國家機構漸趨完善,教育制度也隨之逐漸建立健全,到西漢武帝時采納董仲舒“興太學,置明師,以養(yǎng)天下之士”的建議,建立太學,成為我國第一所正式的官辦高等學校。同時,各地方政府也建立起相應的地方性官辦高等學校。
關于太學的具體位置,《三輔黃圖》載,位于“長安西北七里”?!堕L安志》亦載:坊西街有漢太學遺址。自漢武帝創(chuàng)設太學之后,規(guī)模逐漸擴大,由五十個太學生增加到幾千個太學生,博士也增加到十幾個?!稘h書·王式傳》載:詔除下,為博士……既至,止舍中。說明漢代太學已有獨立校舍。漢代太學的校園建設,沿用了三代以來的官學校園——辟雍和泮宮的建設理念,但此時的辟雍“已經從功能性建筑演變成純粹的祭祀類建筑”[2]。與中央政府的太學相對應,地方政府主辦的高等學校中,則以文廟替代辟雍,作為祭祀類建筑而存在。由此,學校建筑與祭祀類建筑相互交織的古代官學校園園林的建筑布局基本成型。
隋唐以來,太學雖幾經更名,先后被稱作國子寺、國子監(jiān)等,官學教育的對象、目的等也有所改變,但從校園園林建設的角度來看,漢代便形成的學校建筑與祭祀類建筑相互交織的官學校園布局一直沿用到清末,北宋時還將廟堂與學校并于一處,形成廟學并立的定制,雖在魏晉南北朝與五代十國時期,由于政治的動亂,官學發(fā)展一度衰落,但這一基本布局卻并無太大改變。
與官學的極大發(fā)展交相輝映,秦漢—魏晉時期,私學也上承先秦私人講學、下開唐宋私家書院而獲得極大發(fā)展。漢武帝“獨尊儒術”,經生鴻儒在地方上聚眾講學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寬松的文教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間教育的發(fā)展,民間書館逐漸興起。何休《春秋公羊經傳解詁》載:在田曰廬,在邑曰里。一里八十戶,八家共一巷。中里為校室,選其耆老有德者名為父老……王充《論衡·自紀》亦載:書館小僮百人以上??梢姰敃r的書館規(guī)模并不小。尤其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主張儒道互補的玄學興起,很多私學大師喜歡避于山林之間,聚眾講學。如《三國志·管寧傳》中記載:張臶“少游太學,學兼內外,后歸鄉(xiāng)里……徙遁常山,門徒數(shù)百人”;同書《虞翻傳》也記載虞翻流放交州后,“講學不倦,門徒常數(shù)百人”;《國淵傳》亦載:國淵本人“在遼東,常講學于山巖,士人多推慕之”;又如,《晉書·隱逸傳》載:郭瑀“隱于臨松薤谷,鑿石窟而居,服柏實以輕身,作《春秋墨說》、《孝經錯緯》,弟子著錄千余人”……類似的記載,在魏晉時期的史書中不絕如縷、比比皆是,可以見:私人學堂的建立多依托名山勝水,且由大師任教。對后世唐宋書院擇勝而建的理念產生一定的借鑒意義。書館不僅是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私人講學的繼承,更是后來書院的先聲。由此觀之,秦漢時期,官學校園園林的建設基本成型,為以后封建王朝所沿用,同時,私人講學之風也有所發(fā)展,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獲得進一步繁榮,私人學堂的出現(xiàn),表明先秦以來聚眾講學的規(guī)范化發(fā)展,也為后世書院的形成以及后世書院建設的理念提供了最初的萌芽。秦漢—魏晉是我國傳統(tǒng)校園園林建設的發(fā)展期,主要表現(xiàn)則是官學園林建設基本成型與私學園林建設的進一步發(fā)展與孕育。
隋唐以來,政治統(tǒng)一時間較多,官學教育持續(xù)發(fā)展,但官學園林建設的突破并不是很明顯,基本沿用了漢以來祭祀類建筑與學校建筑交相輝映的基本布局,值得關注的是,唐宋時期,私人書院逐漸在前朝私人學堂的基礎上發(fā)展成熟。“宋朝的教育制度基本沿襲唐朝?!保?]這一時期私學也有了很大發(fā)展,“占有教重要的地位的是書院”,[4]無論從書院的存在時間,還是影響力,以及所取得的學術成就都是相當驚人的。
唐代私學主要有書院、鄉(xiāng)學和暫時的講座。唐代出現(xiàn)的書院在宋代時得到了相當?shù)陌l(fā)展。宋代書院大量產生,陸續(xù)出現(xiàn)了著名的白鹿洞、岳麓、嵩陽、應天府等古代四大書院。據(jù)《中國古代書院》記載,全國書院開辦最多的是江西,共224所;而浙江位列第二,有156所。[5]數(shù)量的龐大側面反映了兩宋書院的興盛。兩宋書院的發(fā)展,不僅表現(xiàn)在數(shù)量的增加、制度健全等方面,其園林建設更是體現(xiàn)了書院已經走上了規(guī)?;牡缆?,有著大量的共同點。
從書院選址上看,多依山傍水而建,環(huán)境清新自然。宋代書院多建于城郊或者遠離城市的自然環(huán)境之中。白鹿洞書院選址在位于后屏山之陽的五老峰南麓,用三千畝山林當作依托;岳麓書院位于湘江之濱,掩映在岳麓山東側;嵩陽書院坐落于嵩山之陽,郁郁蔥蔥……書院多是建在環(huán)境清幽的山林,遠離世俗煩擾,使人得以心境清靜而致力于學問。宋代書院逐漸納入官學體系,書院官學化傾向明顯,從十分考究的選址上便可見一斑。
大批書院的山、水、院格局多同出一轍,這也并非巧合。古典書院多置于清幽秀美的名山勝水之地。從宏觀層面來講,書院、山體和水系三者之間不單嚴格恪守抱陽負陰的風水格局,還極為著意于經營山、水、院之間的線性路徑。因此,對書院形態(tài)進行考察顯然不能局限于門庭之內。山林水系、學田園藝與書院一道,共同建構出一個完整的傳統(tǒng)書院世界,其實質則是一種人文再造自然世界的創(chuàng)舉。加之堪輿思想的影響,書院朝向并不刻意追求南向為尊,而是著重于書院與山川之間和諧的空間關系,如白鹿洞書院則是面向西南,而岳麓書院則是坐東向西,兩者在方位格局上可謂形異而質同。從布局方式來講,古代書院也基本相似,最典型的特征便是三大軸線,以書院主體建筑為中心,沿中軸線漸次推進,其余的附屬性建筑分列于中軸線兩翼。從而使整個書院建筑群能夠突出重點、分明主次、達到空間序列能夠流暢、嚴謹與莊重的效果。書院建筑經長期發(fā)展,逐步完善了人文與自然景觀和諧統(tǒng)一的設計理念,形成一整套完備的空間格局思想,構成一種漸次覽勝的環(huán)境空間序列,成功營造了尊師重學的外在環(huán)境氣氛,成為古代教育在校園建設方面提供的一項寶貴遺產。
總體而言,唐宋書院從園林建設的角度來講,繼承了魏晉私人學堂所遺留下來的理念,即書院依山就勢而建,而且,往往是擇名山勝水,并將自然景觀與書院建筑融為一體,書院因山水而更顯清幽,山水因書院而愈發(fā)秀美。至唐宋時期,建筑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的私學園林建設理念基本成型并一步步發(fā)展成熟。自唐宋以來,地方書院建設也已然成熟,后世建設在先朝模式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因而,唐宋以降是我國傳統(tǒng)校園園林建設的成熟期。
近代以來,尤其是1905年舊的科舉制度被根本廢除以后,新的教育思潮不斷涌現(xiàn),中西文化在戰(zhàn)亂中碰撞、交流,新的校園建設理念形成,校園園林建設由傳統(tǒng)逐步進入轉型期?!爸袊鴪@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組合而成的一個綜合藝術品,富有詩情畫意?!保?]中國近代校園建設借鑒歐美近代大學學院派的規(guī)劃體系,有明確的功能分區(qū),方便學生的學習生活。20世紀30年代興建的大學校園,又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吸收西方新古典主義的建筑風格,特點是體量宏偉、柱式運用嚴謹,東西方建筑文化的結合處于當時建筑中的先進地位。例如1934年落成的河南大學大禮堂就是一座中西結合的宮殿式多屋頂建筑;20世紀30年代山西銘賢學校建成的亭蘭圖書館;廈門大學的群賢樓建筑群等。此外,還有利用古園林遺址和遺存的古園林建筑改造成為校園的,中西合璧的特點也是十分明顯。如清華大學就是在幾處皇家園林(清華園、近春園、暢春園一隅)的遺址上發(fā)展而建校,邀請美國建筑師墨菲和丹納進行設計;燕京大學核心區(qū)為明末文人米萬鐘的勺園及清和珅的淑春園,后大學校園規(guī)劃也得益于墨菲設計師。
隨著新中國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教育資源不斷補充,新的大學校園不斷出現(xiàn),教育的發(fā)展也對校園規(guī)劃及園林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現(xiàn)代教育理念更加注重校園功能分區(qū)的合理性,卻普遍忽略校園園林建設的意境、地域特色及個性發(fā)展,造園西化現(xiàn)象十分明顯,幾何概念的園林設計備受青睞,在校園園林建設中占據(jù)了較大比重,使得大批的學校校園建設缺乏個性與地域性特征而千篇一律。因此,似乎有必要去回歸傳統(tǒng),重視數(shù)千年來我國傳統(tǒng)校園園林建設的優(yōu)秀經驗,使當今校園建設突出個性與地域文化的底蘊。
[1]毛禮銳.虞夏商周學校傳說初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61(4).
[2]孫赫,周立軍.中國高校校園標志性建筑的形態(tài)演變[J].低溫建筑技術,2012(5).
[3]孫培青.中國教育史(修訂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毛禮銳,等.中國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5]王炳照.中國古代書院[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6]杜汝儉.園林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