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鄉(xiāng)霞
任何的言語交際都要在一定的語境中才能進行,因此,人們只有遵守語境的要求,才能夠正常的進行交際活動,進而達到預期的目標。此外,文字是一種表意載體,只有在特有的語境中才能突出表意的作用。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必須遵循和采用語境理論指導教學。
在教學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語境理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雖然不是很廣泛,但是已經引起了很多教師的注意,各種嘗試也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不斷進行。在語境理論運用的起初階段,存在以下四個問題:(1)語境理論運用模式比較單一,初中語文教學大多只是運用了上下文的語境分析;(2)對語境理論的理念掌握不夠牢固;(3)對語境理論中的多種語境種類未能充分了解;(4)語境運用缺乏靈活性。
情景語境是言外語境的一種,其中包括地點、時間、性格、思想傾向及主題等。言語行為是在特定語境下的行為,通過對情景語境的解讀能了解人物在特定條件和客觀環(huán)境中的心理情感。因此,教師應該對語文課本中的背景及作者進行介紹,這樣可使學生對文章的情境語境有充分了解和感受,并在感受的基礎上理解作者寫文章的用意。在語文課文的學習過程中,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往往會關聯到文章主題理解、人物塑造以及修辭方法等方面。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對語句進行分析,使學生充分地感受到作者寫文章的用意及文章的情感。
例如,《孔乙己》中的“打折了怎樣呢?”“怎樣?”“……誰曉得,許是死了”,“許”在此體現的是一種非語法性的修辭手法,它表達了旁人對人生命的漠視,也表現了生命的不確定性和對命運的無奈。
語境理論中的社會背景型語境亦稱為文化背景,指的是和語言活動有關的社會背景及文化。通常情況下,主要包括民俗習慣、歷史背景、民族思維、民族心理、社會規(guī)范、經濟方式及政治制度等。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社會背景型語境發(fā)揮著關鍵的對文化的認知作用。對文章的社會背景型語境進行分析,可使閱讀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在文化或背景語境下得到理解和解決。特別是對于當今的很多文學作品來說,都需要將其放在社會文化、歷史知識及生活經驗中才能了解。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的“我心里暗笑他的迂,難道我還不能料理自己么?”“其實我那時已20 歲……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這些話語體現了父子之間的矛盾具有一定尖銳性,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父親的眷戀之情。從表層意思來看,文章說的是家庭矛盾,而實際上說的卻是新舊文化之間的矛盾沖突。對此,作者并未直接將深刻含義表達出來,而是借用特定的社會文化和社會背景進行闡述,使本文具有普遍且深刻的時代意義。
上下文間語境指的是外顯型語境和言內型語境,主要是因言語的本身因素而形成的語言環(huán)境,一般包括上下句和上下文。上下文之間的語境可使語言意義和結構表現更具體和形象。因此,在教學中應從文章的整體進行感知,體會句詞的含義,努力做到將句詞放于上下文中,并根據特定語境對句詞予以解析。
例如,魯迅在《藤野先生》中寫道:“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其中,單就穿衣模糊一詞來說,從詞義語法角度分析具有一定的不通性。但是從整句話來看,它卻明確地表達了作者想說的事情,即藤野先生的穿衣問題。隨后,下文中的“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與上文相照應,作了進一步的補充說明。從后一句可以看出,本文中的“模糊”是“不講究”之意。
語言變異語境,指的是語文閱讀中的語言發(fā)生臨時性的意義偏離的現象,在初中語文閱讀中有著大量的語言變異語境。在初中階段,掌握語言的使用準則及規(guī)范是學好語文的良好基礎,同時也是正確表達情感與思維的有效保證。但是,在語文閱讀過程中,真實的閱讀語言通常處于動態(tài)或者不規(guī)則的狀態(tài),且在實際閱讀過程中,語言往往在語言變異語境中產生多種非常態(tài)的意義。
例如,魯迅在《社戲》中寫道:“朦朧在這水汽中”?!半鼥V”一詞的詞性原為形容詞,但是在該文中的詞性則為臨時性動詞,這種變化使該文章中的途中美景得到更靈動的表達。又如,魯迅《藤野先生》中的一句“實在是標致極了”,按照平常理解,該語句呈現的是褒義,但是在該文中實質是表達諷刺之意。通過這種變化,使得語句的實際意義與本意形成強烈對比,更好地烘托作者的寫作用意。
總之,將語境理論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應用,即將情景、社會背景、上下文間以及語言變異四種語境方式應用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增強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提升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更深層次理解,以及拉近閱讀者與作者和文章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