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順霞
(蘭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上明確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緊緊圍繞人民群眾所思所盼來進行,尤其要關注各方面困難群眾。群眾生活生產遇到了什么困難,要千方百計加以解決,能解決的要抓緊解決,暫時不能解決的要創(chuàng)造條件加以解決?!萋┱咴谟钕隆?。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要從實際出發(fā),尊重群眾意愿,量力而行,不要搞那些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勞民傷財、吃力不討好的東西?!边M入新的歷史時期,黨的群眾路線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特別是網絡科技的發(fā)展,拓寬了公民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路徑,群眾路線的踐行有了新的發(fā)展渠道和表達平臺。
群眾路線的踐行,不僅要求黨躬身力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為了群眾”的利益而實踐,而且要求黨能夠全面、客觀、理性的從各個渠道來傾聽群眾的呼聲。新時期,網絡的發(fā)展給群眾表達政治觀點和利益訴求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因此,要踐行群眾路線,就不能忽視網絡媒體視域下群眾的呼聲和訴求。
1、網絡創(chuàng)造了更直接的群眾反映呼聲的路徑?,F階段,網絡基本上已經普及到千家萬戶,由于網絡信息傳播的快捷性和內容的廣泛性等特點,群眾大都能夠借助網絡媒體來表達對政治的看法和期望。因此,要深入了解群眾、走群眾路線就不得不關注網絡媒體下群眾的利益訴求。第一,網絡為個人和群體搭建了表達訴求的機會和平臺。互聯網等新媒體能夠為信息快速發(fā)展時代的個人和群體提供更好的自我表達機會和平臺,比如,“民聲通道”、“網上信訪”、“民意直通車”等網絡平臺。普通民眾可以通過諸如此類網絡交流方式表達自己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政府作為及社會現象的看法。第二,網絡為黨和政府與群眾的溝通、聯系提供了有效途徑。網絡信息傳播的廣泛性和快捷性等特點,能夠促使普通公民、團體積極或是自發(fā)的參與到國家政治和生活中來,借助網絡的力量來表達自己的利益夙愿和期望。網上互動已成為政府掌握民情、了解民意、提升服務的有效方式,成為黨群、干群聯系工作交流感情的一種有效形式。
2、網絡突破傳統(tǒng)的社情民意收集反饋機制的制約。網絡的大范圍普及促進了信息的傳播和交流。網絡在信息傳播方面的優(yōu)越性至少體現在:第一,網絡具有便捷性。網絡將傳統(tǒng)的空間距離幾乎縮短為零,突破了傳統(tǒng)時空的制約,不同區(qū)域乃至不同國家的人都可以跨越地理和時間的制約,利用網絡,參與公共事務,這不僅節(jié)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消耗,并且能夠在短期內迅速聚集眾多的網民,凝聚巨大的力量,從而對某一政策施加影響。同時,網絡的快捷性能夠使黨和國家快速的了解民意、體察民情,實現“下情上達”。第二,網絡具有交互性。傳統(tǒng)媒體集信息生產、銷售和消費為一體,以單向性的方式傳播信息,這就決定了它們難以實現信息在不同群體、不同時空之間的有效互動。而網絡媒體能夠集文字、圖片、動畫、視頻等為一體,具有很強的互動性。借助網絡媒體,可以實現不同參與者之間跨時空、跨地域的互動交流?;有允菍崿F網絡問政的必要前提。第三,網絡參政的普遍性。以互聯網的設計理念“開放、參與和自由溝通”為基準,任何人憑借電腦就可以進入,人們進行網絡參與政治生活的機會平等。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和完善,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的形式來表達對政策的看法,網絡民主更加具有普遍性、平等性、草根性等特點,更多的人,尤其是普通民眾可以通過網絡信息平臺關注國家政策,追蹤切身利益的落實。第四,網絡具有匿名性。網絡空間與現實生活環(huán)境相比具有匿名性的特點。一方面,在網絡世界中,人的身份意識、身份認同、思維方式等方面發(fā)生了變化。另一方面,網絡參與是在虛擬空間進行的,參與者的具體信息和參與方式都是隱匿的。正因為如此,網民才可以在網絡上自由表達內心的想法、政治感情而不會受到任何的約束。
3、網絡開辟了群眾監(jiān)督的新路徑。網絡監(jiān)督較之于傳統(tǒng)的媒體監(jiān)督形式,如報刊、電視、廣播具有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所以,人們能夠利用網絡的這種優(yōu)勢來表達自己的政治思想感情和政治意愿,參與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jiān)督,對反腐敗作出貢獻。第一,能彌補傳統(tǒng)監(jiān)督的不足。網絡監(jiān)督主要是指以網絡為平臺,以公眾監(jiān)督為主體,獨立于紀委、監(jiān)察、審計等體制內傳統(tǒng)監(jiān)督方式的新型監(jiān)督方式。其優(yōu)勢就在于網民能夠利用某些偶然的機會,發(fā)現某種腐敗現象,隨之將其公布于網絡,造成強大的輿論效力與顯著的反復效果,迅速引起政府、學者的高度關注。越來越多的普通群體可以利用網絡的這種獨特性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監(jiān)督和影響國家的方針政策,及其執(zhí)行機關的執(zhí)行力度,從而維護自身利益。很明顯,傳統(tǒng)的舉報監(jiān)督渠道已滿足不了人們日益增長的在參與方面更加快捷、方便、公開、公平、高效的心理需求和現實需要。網絡作為一種新興的媒體工具,在反映民意、發(fā)揮輿論、舉報監(jiān)督等方面具有其他媒體不具備的優(yōu)勢。第二,能擴大監(jiān)督面。網絡監(jiān)督覆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社會等各個領域,涉及各個階層的人員活動,并且,只要是有一定上網技能的公民都可以參與到監(jiān)督活動中來。隨著網絡高科技的不斷豐富和完善,以官員博客、官方博客、視頻收集等網絡監(jiān)督新形式的廣泛利用,公眾進行網絡溝通的渠道不斷暢通,監(jiān)督面不斷拓寬。第三,能提高監(jiān)督效率。網絡具有匿名性、隱蔽性等特征,這就保證了監(jiān)督者隨時隨地都能夠與監(jiān)督機關進行“交流”,避免了現實中許多因素的干擾,這樣,才能使更多的人放心地說出心里話、真心話,從而很好的保護監(jiān)督者生命、財產、名譽等權益,掃清了監(jiān)督障礙。此外,網絡技術手段日新月異,網民的隱私保護機制也在不斷的完善,從技術上加大了隱私保護,讓網絡監(jiān)督日久彌新,有效地懲治和預防腐敗。第四,能降低監(jiān)督成本。網絡反腐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監(jiān)督舉報者不必在現實中耗費大量的精力和財力進行監(jiān)督,而且,網民是在虛擬的空間內進行同步或是不同步的交流,政府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聽取公眾意見,同時,公眾也可以直接利用網絡媒體,自由發(fā)表觀點與言論,實現了雙方的溝通與交流,大大推動了反腐工作的進展。
4、開拓了黨群互動的新形式。傳統(tǒng)的黨群互動存在著封閉性、不透明性等缺陷,使得體制內的信息流動并不十分順暢,進而導致某些群眾無法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廣大黨員干部也較難獲得全面和真實的信息,不能夠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參與積極性,而網絡科技的發(fā)展,促使了信息的加速流動,有利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第一,實現公共話語平民化。網絡改變了話語權體系,公眾借助網絡媒體,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和公共話語權,人民群眾可以借助網絡自身的優(yōu)越性,拓展公共參與的空間,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各方面,表達自己的看法,黨和各級領導干部廣泛關注民意,了解民情,解決問題,真正的踐行群眾路線。第二,促進上情下達和下情上達快速化。借助網絡可以增進政治精英和普通民眾之間的溝通與互動,緩解信息的不對稱性,加強公民之間,黨群之間的溝通,參與討論,提出建設性意見、獻計獻策;對于執(zhí)政黨而言,可以通過上網與網民直接溝通,傾聽基層的呼聲,“問政問計”于民,促進了上情下達和下情上達快速流動。
1、著力提高領導干部的網絡問政能力。要適應公民政治參與,就必須提高領導干部的網絡問政能力。第一,提高網絡素養(yǎng),形成理性空間。在網絡空間實現公共領域的民主,需要網絡信息傳輸者和接受者雙方均做出理性的努力。部門發(fā)言人要加強發(fā)布信息、回應民眾提問的主動性,受眾群體要不斷擴大表達渠道,積極參與。這就要求雙方要通過參加培訓或是實操,提高自身修養(yǎng),掌握一些語言表達技巧和輿情解釋技巧,更加貼切的反映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第二,開展各級領導網絡問政能力培訓,提高網絡問政意識。各級領導干部定期參加網絡問政培訓,使黨政干部認識到網絡問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通過定期“上網聊天”、“網上蹲點”等方式,培養(yǎng)自身的網絡問政意識,提高網絡問政能力。第三,加強制度建設,規(guī)范網絡秩序。雖然網絡問政已經成為政府與公眾雙向互動的有效方式,但是,部分政府和領導干部對網絡問政的認識程度和重視程度還不夠,有些網絡問政流于形式,所以,必須建立健全一套既規(guī)范網絡參政秩序,又保護公民在網絡中言論自由的法律體系,保障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實現網絡問政的有序化。第四,實現信息公開,促進網絡問政方式透明化。只有堅持政府網上信息依法公開、信息真實、注重時效、重視監(jiān)督,才能建立有效的監(jiān)督制約機制,掃除網絡問政發(fā)展過程中的障礙,提高公民網絡參政的能力。
2、努力構建科學有效的黨群聯系溝通機制。建立黨聯系群眾的長效機制,適應我國社會生活的新變化和群眾利用網絡媒體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新要求。在新的歷史時期:第一,拓寬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渠道。從黨自身來看,一是加強思想教育,樹立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思想引領前進的方向,通過思想教育,解決各級黨組織、領導班子的思想問題,促使他們牢固樹立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擁護。二是加強作風建設,樹立良好的形象。黨能否始終保持先進性是檢驗黨群關系密切與否的標準之一,黨的作風建設主要體現在反對貪污浪費,加強廉政建設,以反腐敗的實際成就取信于民。三是完善人民建議征集制度。要廣泛征集群眾對經濟、社會、制度等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并及時調研、整理、解決問題,這樣,不僅能夠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又能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第二,必須建立完善群眾政治參與制度。黨要代表人民的利益,就必須拓寬人民群眾表達民意的渠道和方式,要充分發(fā)揮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立法機關、部門的作用。把人民的利益夙愿用制度的形式建立起來,保持和加強黨群聯系;要加強人民群眾參與意識的培養(yǎng),讓人民群眾能夠積極主動的參加到國家政治生活中來,充分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
3、增強政府微博的透明度。政府微博作為一種全新的交流方式,不僅增加了民眾與政府交流的機會,給予民眾表達民意的話語權,而且提高了政府的政治水平和執(zhí)政能力,加強政府微博的透明度,能夠更加全面的完善人民民主,踐行群眾路線。第一,及時更新內容,實現良性互動。政府微博的創(chuàng)立就是實現與公眾的良性互動,引導社會輿論的導向,所以,政府部門必須注重信息的時效性,更新內容,擴大信息的公開領域,滿足公民的知情權,及時對信息進行科學處理,回答民眾的困惑,實現良性互動溝通。第二,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發(fā)揮合力。各政府微博之間應該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在面臨各種重大、突發(fā)事件時,能夠互相補充,凝聚力量,發(fā)揮最大合力。第三,健全管理機制,有效監(jiān)控信息。政府應成立專門的機構,實現政府微博運營操作的專業(yè)化和科學化。同時,網絡具有的獨特性,要求政府部門在信息發(fā)布前,需用科學的方法對信息內容、來源進行嚴格的審核與監(jiān)控,確保信息的真實、科學,引導社會輿論的導向。
4、關注網絡論壇的作用。網絡論壇主要是以在網絡上發(fā)帖、跟帖為存在形式的電子空間的網友關于國家、社會的觀點,并且,論壇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公平性、和諧性等優(yōu)點。第一,網絡論壇給網民提供了交流的平臺。通過論壇,網民們得以更方便的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交流信息,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時效性,也節(jié)約成本資源,增強了我國公民參與的自主性。第二,網絡論壇為網民們提供了獲取信息的平臺。在這個虛擬環(huán)境中,網民可以演變成任何角色,變換多種身份,有效地避免了正面的尷尬和沖突,所以,人們更加依賴于論壇中的交流,從而影響政府在公共決策與公共行為中的選擇與偏好,間接進行政治參與,增強了網民的社會責任能力。
①王茶香:《網絡監(jiān)督為反腐倡廉提供行動力》,《領導科學》,2009年第2期。
③石國亮、徐媛:《國內網絡輿論監(jiān)督研究綜述》,《廣東青年干部學報》,2009年第8期。
③樊金山:《提高領導干部網絡問政能力探析》,《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