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波
蔡瀾寫過個集子叫《樂得未能食素》。在兩廣一帶吃素,的確是難事。在廣州的時候,天地間24小時充滿吃的可能。半夜K歌回家,喝碗粥吃了宵夜去睡覺,可能擦肩而過的車是凌晨從市區(qū)去番禺吃剛殺好豬雜的食客。那城市就是一個24小時都在蠕動的胃。
但是兩廣信佛拜神的人也多。佛教戒葷腥是為了培養(yǎng)慈悲心,不吃肉,不犯殺生戒,才能修三摩地。如果要修行念咒,那連蔥、蒜等五葷也要戒,否則菩薩也怕蔥蒜臭味,不來給你加持。即便不修行,只是許愿求福報,為表誠心,也要“吃齋一月”,甚至吃長齋,或者吃“花素”,也就是初一十五吃齋,所以齋菜還是很有市場。重糖重油的齋鹵味,香菇青菜,羅漢上素,不知道是豆腐還是魔芋做的“扒雞”或“魷魚”,澆上芡汁。這樣的齋飯,總覺得像祭過祖先的供品,香氣都被鬼神吃了去,徒留一桌子虛偽和凄涼。
如果能長期吃日本菜,吃素想必是容易的。器皿就讓人心靜:陶器的礪,瓷器的潔,漆器的絢。配碟小菜也一絲不茍的,姜的甜辣生津,入味煙韌的海藻絲,滑滑的納豆,喝后不口渴的味噌湯 ,香酥肥腴的天婦羅紫蘇和茄子。此時想不起來饞肉,只想吃一種叫“素”的物事??梢姡h(huán)境造設到了某個境界,吃肉的欲望自然消散。比如孔子聽到讓他飄飄欲仙的音樂,則可以吃三個月素。
但是除非住在日本,這個方案成本太高。出國以后,發(fā)現(xiàn)西方人里不乏吃素的,以致會議餐點,總有一個特別的Vegan菜單。許多明星名人也是高調(diào)的素食主義者,這些皮膚光潔,身材緊致又精力充沛的生招牌,每年大概能轉(zhuǎn)化不少青少年加入素食者行列吧。
西方文明里提倡吃素,和佛家戒葷腥如出一轍。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倡不殺生,吃素食,因為他相信轉(zhuǎn)生,動物身體里可能居住著人的靈魂。不吃動物,則可以避免吃人的危險。后來蘇格拉底把這個擔心提高到哲學和倫理的高度。他問學生格拉康:吃動物的習慣,是不是會讓我們?nèi)ネ罋⒛切覀兠髦滥芸粗覀兊难劬?,和我們交流的個體?
格拉康說:可不是的嘛。
蘇格拉底問:你說,這樣把一個生物變成一個物件,是否會防礙我們得幸福呢?
格拉康說:估計是會防礙我們得到幸福。
蘇格拉底說: 是啊,我們看醫(yī)生的次數(shù)會增加,如果鄰居們也這么生活,我們還得為得到更多的肉而競爭。你說,吃肉是否會防礙我們建立一個公平的社會呢?
格拉康配合地說:一定會阻礙??!
有了蘇格拉底的影響,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都不吃肉。羅馬人里面,奧維德、維吉爾也不吃肉。后來文藝復興,出現(xiàn)素食主義者團體,不吃帶血的東西,不吃可能傷害其它生命的東西。達芬奇就是這團體里的一員。
但是素食主義得到現(xiàn)在的名字,是在19世紀的英國。素食又分“飲食純素食主義”,也就是不吃含有動物成分的飲食,以及“道德純素食主義”,就是拒絕使用任何生產(chǎn)過程會帶來動物苦難的產(chǎn)品。道德純素食主義不但不穿動物皮鞋和皮衣,也不使用蜂蠟、動物脂油、骨頭,以及用動物做試驗的產(chǎn)品。最早的素食主義哲學的出發(fā)點是,動物有權(quán)利過盡可能免于痛苦的生活。這和佛教里作為斷滅輪回五種手段之一的“不害”是相對的概念。當年甘地去英國留學,他母親讓他發(fā)誓不要吃肉和蛋。他在讀了英國素食主義者Henry Salt的書以后,很認同,從此也加入了推廣“不害主義”的行列,也是東西素食主義的融合了。
19世紀的美國掀起的素食趨勢,則是和“飲食節(jié)制”相關(guān)聯(lián)。推廣玉米片大獲成功的凱洛格兄弟,賣點之一就是玉米片營養(yǎng)全面,比肉食健康。凱洛格自己也是素食主義者。本杰明·富蘭克林16歲時得到一本講飲食節(jié)制的書,學會了一些菜譜,開始自己做素食。節(jié)制飲食和飲酒后,他發(fā)覺自己頭腦清楚了,領悟速度也大為提高。以前看不懂的數(shù)學書,現(xiàn)在看起來容易很多——多少是出于自我暗示就不知道了。不過富蘭克林后來也吃鱈魚。他在日記里寫道:“看到把鱈魚剖開后,里面有小魚。既然它吃其它的魚,那么我吃它也在理了!” 另一位半路出家的素食者是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他本來是個老饕,食譜以漢堡、香腸、甜甜圈為主。因為高血脂和家族心臟病史,希拉里要求營養(yǎng)師制定特別食譜,務必要讓總統(tǒng)減肥降血脂??肆诸D成功減了20公斤后, 也從此成為素食者。
在富蘭克林的年代,素食就是煮土豆,煮米飯。今天的素食菜譜顯然豐富多了。西式食譜里的素食,有對食材真心的欣賞。玉米南瓜濃湯:新鮮玉米帶葉,南瓜切塊,清水煮熟,南瓜去皮,玉米把籽切下來,在攪拌機里打成茸,加水煮成濃湯,加鹽,酸奶油和香菜,就是秋天的味道。水果和蔬菜經(jīng)常一起涼拌做沙拉:苦苣和蜜桃,菠菜和草莓,都是好搭配,上面再撒些核桃、胡桃、松子一類的堅果,和山羊奶酪,質(zhì)感豐富,入肚清爽。
成為素食主義者,顯然對人的計劃性有一定要求。一個典型的素食者,櫥柜和冰箱基本會常備以下內(nèi)容:芝麻醬、檸檬、青檸檬、雞豆罐頭、黑豆罐頭、生姜、番茄、番茄醬、芹菜、生青辣椒、洋蔥、蒜、菠菜、彩椒、豆腐、小扁豆、米、雞蛋、帕馬森奶酪、車打奶酪。這樣任何時候都能滿足從早餐到主食的各種要求。
我剛開始吃素的實踐,最強烈的感覺是經(jīng)常處于饑餓狀態(tài)。會很饞肉??墒侨绻平涑粤艘稽c肉,立即會覺得胃里難受沉重。反復幾次后,對肉的愛戀也就淡了。減少肉食后,比較容易集中精神,感知也比較敏銳——當然這也許是餓的。總之,生活方式的試驗,總是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段才能知道效果。
吃素就是對自身欲望的駕馭,對生活方式的控制。出于各種理由,對自己有額外要求的人都走到吃素這條路上來了。營養(yǎng)學家們保證,吃素的人會攝入更多的纖維、葉酸、維他命C、E、鐵和胡蘿卜素、抗氧化劑等植生素。同時他們攝入的卡路里、飽和脂肪酸、膽固醇、長鏈奧米加-3脂肪酸、維他命D和B12、鋅和鈣會比較低。不過,白色豆子、雞豆和南瓜籽里富含大量的鋅,核桃、胡桃和堅果里富含對大腦有好處的神經(jīng)遞質(zhì),雞蛋、奶制品、海藻、發(fā)酵豆制品里有維他命B12。事實上,許多最優(yōu)秀的運動員也是素食主義者,最有說服力的莫過于網(wǎng)壇名將威廉姆斯姐妹。最近聽說女排因為三周沒吃肉而慘敗,顯然她們的營養(yǎng)師還需要提高對素食的研究水平。畢竟,瘦肉精之類的事沒有杜絕之前,對素食的了解顯然是多多益善。endprint